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在阐述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时,多次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警示全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古训,是对沧桑人生富有哲理的深刻认识,是对历朝历代兴盛衰败的经验总结。古为今用,引为借鉴,又是对全党语重心长的谆谆告诫,是对某些昏昏欲醉的人的一记警钟。它对于增强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抵御各种腐蚀和诱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艰苦的生活环境能够锻炼人们坚强意志,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安乐的生活条件容易腐蚀人,沉湎其中会走向颓废乃至灭亡。这是古往今来从无数正反两方面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警世良言,是一部人才成败史、国家兴亡史所证实的客观规律。

翻开中国的历史长卷,各朝各代的亡国之君,大多与居安忘危、堕落丧志、贪淫奢靡有关。秦王嬴政,叱咤风云,统一中国,自号“始皇帝”,幻想帝业永传,但不出两代,他的儿子胡亥就沉湎安乐,昏庸透顶,失信于民,使“千古一帝”留下的政权毁于一旦。隋王朝也只是维持了两朝,便朝政腐败、“奢华无度”而迅速垮台。而唐太宗李世民所以能开创“贞观之治”的业绩,与他“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也须思其始终”的忧患意识不无关系。他常常提醒自己:“不敢恃天下之安,每思危亡以自戒惧。”当然,由于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他们是不可能将这种思想贯彻始终,他们的政权是注定要失败的。但唐太宗这种居安思危、严谨临政的精神,确实显示出难得的清醒和深邃,至今仍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和教育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种辩证思维,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说的是这条规律;孙中山先生十五岁以前穿不起鞋子,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幼年以棺板当床,大作家曹雪芹“寒冬噎酸菜,雪夜围破毡”,是对这条规律的验证。生与死,忧与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相互依存,又依一定的条件而转化。艰苦、忧患可以使人自强不息,奋斗不已;安逸享受容易叫人满足现状,颓废丧志,从而各自走向自己的反面。对一个人是这样,对一个阶级、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来说,也是这样。井冈山的艰苦斗争,使我们党更加坚定成熟,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烈火;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锤炼了一支无坚不摧的人民军队,使我们能够战胜国内外强敌,建立人民政权。苏东剧变,固然有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但执政党安而忘危,不思进取,脱离群众,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在原因。

牢记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级干部都握有大大小小的权力,人民需要我们用权力去尽责任、尽义务;居心不良者也试图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达到他们的卑鄙目的。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人民由衷地感谢我们,居心险恶的人也会吹捧我们,拉拢我们。我们处在极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松“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如果我们丧失警惕,追求安逸、贪图享受、骄傲自满、昏昏欲睡,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到反面。走向毁灭的陈希同、王宝森、胡长清、成克杰等,就是这方面活生生的典型。他们开始并非坏蛋一个,就是因为一味追求安乐,当然过不去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抵不住各种诱惑,从量变到质变,最后,由高级干部变成“阶下囚”。

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腐败现象虽然发生在极少数败类身上,但切不可放松这方面的斗争。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不断增强自己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严以律己,防微杜渐,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永葆我们事业的万古长青。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