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社荣《用怀疑的态度对待文本──兼评(曹刿论战)》一文认为:“许多历史文献急需重读,需要解读出新意来。”在这一观点指导下,提出《曹刿论战》的教学“可以定位到‘论’这个字上,定位到曹刿这个人身上来,定位到这个人的胆略、智慧和能耐上来”。作者认为如果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偏离主题,即使“解读出新意来”,

也未必是“对待文本”的科学态度。对此,本人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曹刿论战》一文开头写道:“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庄公讨论作战如何取胜,“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是由曹刿启发引导庄公提出作战取胜的基本军事指挥原则,即“因敌而制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第二段写作战的具体经过,重点强调“齐人三鼓”之后进攻及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日:‘可矣。’遂逐其师”取得胜利。结尾总结取胜原因“彼竭我盈,故克之”。全文思路是战前讨论作战方案,战中控制作战进程。战后总结作战经验。因此,《曹刿论战》一文始终以作战过程为核心来“论战”,直接导向齐鲁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源,即“彼竭我盈”之时“逐之”,亦即战前论战时庄公所言:“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也是曹刿作出“可以一战”的理论依据。因而本文是通过叙述长勺之战的经过,揭示鲁国取胜的根源,而不在于“论曹刿这个人的胆略、智慧和能耐”。因为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频繁,总结历次战争胜败的经验教训是统治者及《左传》作者的迫切需要。所以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曹刿论战》的主题,必须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主要事件,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关于《曹刿论战》的主题,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写道:“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一取信于民。”而“取信于民”是指原文中“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此军事家曹刿指出:“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提出“取信于民”的主张,似有可能,但实践“取信于民”并取得军事上的彻底胜利未必可能。因为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距今将近2700年。时至今日,“取信于民”的实践并不完全彻底,因为它是一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实现的历史进程。

学习《曹刿论战》这篇文章,要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它的主题思想,明确作战方法的重要性,以及通过细致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中总结出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付诸实践,定能取得实效的道理;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相关的理论著作及观点,才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浅谈《曹刿论战》的主题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