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曹刿论战》是从《左传》里摘录出来的短文。曹刿是春秋时候的鲁国人,他有勇力、有见识,也有谋略,曾经为鲁庄公作了不少事情。春秋时候,齐和鲁是邻国,齐国比较强大,鲁国比较弱小。鲁庄公十年(前684)的春天,齐桓公小白因鲁国曾帮助公了纠与自己争位,兴师报复讨伐鲁国。齐鲁两国在长勺打了一仗。对鲁国来说,这是一次抵御强敌、保卫国家的带有正义性质的战争。曹刿所论的就是这次“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四个段落。下面逐段地加以讲解,第一段的原文是:“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在这里,作者把战争发生的时间和齐国进犯、鲁国准备抵抗的形势作了简要的交代。可是,直接叙述历史事件的文字是很少的,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作者是把写作的重点放在曹刿这个历史人物的身上了。怎样描绘这个人物呢?作者着重写了曹刿和乡人的两句对话,这两句对话是十分出色的。它直接表现了曹刿那卓越的见识和果敢的作为,使得这个人物一出场,就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这两句对话也从侧面告诉了我们,“乡人”是不明事理的,“肉食者”是腐朽无能的,从而,又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衬托、对比当中,更进一步地、突出地表现了曹刿的性格特征。两句简单的对话在刻画人物上就起了这样重要的作用。文学的语言要求简练,要求用最少的话说出最多的意思,这就是所谓“言简意足”。从这两句对话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左传》的文章是具有这种“言简意足”的特点的。

《曹刿论战》的第二段写的是曹刿见到鲁庄公以后,他们两人的谈话。庄公所讲的三条依据,即他进行战争的三个条件,第一条是对官僚贵族的,第二条是对天地神灵的,只有第三条是给人民办的好事。曹刿否定了前两条,只肯定了第三条,这里面表现了他的卓越见识。他已经初步认识到了要想战胜敌人必须依靠广大人民这样一个正确的道理,所以他和鲁庄公谈话的时候,才不去讨论军队的数量和兵刃、战车的装备,而把着眼点放在最重要的政治基础上、放在人心的向背上。这种观点对于古人来说,无疑地是进步的、是高明的。讲到这儿,再对照一下前边曹刿所说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那句话,我们对于曹刿这个人物,以及从谈话中所表现出来的他的见识,就会理解得更加清楚了。这一段的内容很重要,它是鲁国对敌作战的基础和取得胜利的保证,所以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占去了全文的三分之一的篇幅。这三次问答写得很紧凑,一种战胜敌人的依据被推翻了,接着就提出第二种,一波才平一波又起,使得三组平列的句子活泼起来,文章出现了波澜。“长勺之战”是弱国抵抗强国的一次战争,曹刿问鲁庄公凭借什么条件去跟敌人作战,这个问题也正是我们读者所关心的。所以,每听庄公说起一条依据,我们都替鲁国抱着一线希望,这样一起一伏,直到曹刿说出“可以一战”的时候,我们心里的悬念才平定了下来。这段文章在读者心理上所引起的反映也是波澜起伏的。

第二段讲的是战前的准备。作为一个故事,它是情节的“发展”阶段。下面第三段写到具体的战争场面,就是“高潮”了。这一段写的是“长勺之战”的具体经过,读这段文章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左传》的作者在文章的剪裁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可写的事情太多了,但是,左丘明却只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这是文章的剪裁之妙。作者是有意识地略去了战场上的一般情况,略去了和这次战争的特点没有密切关系的东西,这样,剩下来的这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也就在简练的叙述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我们再进一步看,即便是这“击鼓”和“逐师”两件事,作者也没有作原原本本的叙述,指挥作战的曹刿只是反复地说了“未可”和“可矣”四个字──这又是文章的剪裁之妙。这样写法,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第一是符合实际情况,在紧张战斗的时刻,曹刿只能用简明的话语作出判断和决定,而不可能把他那观察、推论的过程和理由作出详细的说明。曹刿只说四个字,也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第二方面,这样写也为下一段的议论发挥设下了伏笔,使得文章曲折多姿、引人入胜,而且每段之间又各有重点,紧紧相连。

读完了第三段,我们也不禁要问:曹刿为什么要这样指挥军队呢?他的根据是什么呢?作者在最后一段里作了解答:“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这’”这一段是《曹刿论战》的议论中心。古时作战是“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击鼓就是向士兵发布前进冲锋的命令。第一次击鼓,士兵的勇气正足,所以说“一鼓作气”;第二次击鼓的时候,勇气就逐渐衰落下来,所以说“再而衰”:等到第三次击鼓的时候,勇气就完了,所以说“三而竭”。在“长勺之战”的战场上,齐国的统帅击了三通鼓以后,鲁国的曹刿才第一次击鼓,这样,鲁国士兵在勇气上压倒了敌人,也终于战胜了敌人。所以曹刿总结说:“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的这种见解,在战略思想上说,是非常高明的。以上是解释“击鼓”,接着,曹刿又解释“逐师”。他经过实际调查,看到“辙乱”、“旗靡”,证明了敌人是真正的溃败而不是有计划的撤退,证明了敌人没有伏兵,这才长驰直下地率领军队向败退的敌人冲上去,取得了这次战争的彻底胜利。从故事发展的过程看,这最后一段是情节的“结局”部分。到这里,曹刿已经把致胜的原因交代完毕,这个历史故事也就结束了。

这篇文章很简短,全文只有二百二十二个字,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却又是非常丰富的。概括地说,《曹刿论战》的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它全面地叙述了一个历史事件──齐、鲁“长勺之战”,包括了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而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第二,它生动地描绘了曹刿这个人物形象,介绍了他的思想、见识和才干,也刻画了他的言谈行动和声音笑貌;第三,它深刻地发挥了战略的议论,对“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结合事实作了简要生动的阐述,使人非常信服。上述三方面,又有着它们内在的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段与段之间各有重点,相互联系;整篇文章一气呵成,有转折,也有波澜。只用二百多字写成的这篇短文,在写作艺术上的成就可以说是相当惊人的。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曹刿论战》鉴赏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