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⑵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能力目标:
⑴ 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⑵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3、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下个星期五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了,这是共产党领导的一次抗日学潮,当时的红军正处在长征时期。这期间,国民党曾对红军进行过五次围剿,前四次敌人以110万的兵力围剿人数不足4万的红军,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抗战之后的整个解放战争史就是共产党以120万军队,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基本上消灭国名党的420万军队,进而解放全中国的。你们认为这样的胜利靠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正义之战、毛泽东绝妙的战术等等)
是啊,人心向背、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走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板书《曹刿论战》)
二、学习课文
1、哪位同学能根据预习来说说这场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
(补充史料)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相邻(杜甫有诗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为争霸不断发生战事。公元前686年冬,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襄公,自立为君。几个月后被杀,齐国的君位便空置了起来。当时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纠都想乘机回国继承君位,于是就发生了一场君位争夺斗争。结果,是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率先入国抢占了君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而公子纠则在这场权力争夺中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其重要谋臣管仲也被罗致到齐桓公的手下,后来成为齐桓公霸业的重要奠基者。
鲁国在这场齐国内部斗争中,是站在公子纠一边的,并曾经公开出兵支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齐桓公对此更是耿耿于怀,不肯善罢甘休。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
当时鲁国执政的是鲁庄公,他闻报齐军大举来攻,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同齐军一决胜负。
这样复杂的背景,在左丘明的笔下只有短短的两句:“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这里的“十年”是指鲁庄公十年,“师”是军队的意思,“我”就是指鲁国,“公”自然就是鲁庄公了。可见其语言之简洁。
2、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课文在哪一段讲述了长勺之战,并能简要的复述一下长勺之战的过程呢?学生复述后,全班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节。
3、请结合课下注解,自己通译课文,有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可以是有关字词的,也可以是有关内容的。
4、背诵第二节。
三、一场实力悬殊的战役,怎么如此轻松的就赢了呢?怎么赢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战役的指挥者曹刿的论述吧
1、读第三节,小组学习,整理文中出现的文言句式和重要的词语现象。
判断句:夫战,勇气也。
重要的词语:鼓、再、作、夫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补充史料。
春秋时期的战争是用兵车摆开阵势作战,一车四马,车上甲士三人,后有步卒七十二人。作战时兵车都是一起前进或者后退。若战败逃走,阵势必然就乱了。
古人乘车都是站在车上,车舆四周的围栏很矮,不能用来凭依。前面有一根较高的横木,叫“轼”,主要轼当扶手用的,但也可以供人站在上面了望前方。
3、再读课文,你能概括曹刿指挥取胜的主要战术吗?
明确:时机把握的很好,在“彼竭我赢”之时;善于观察判断,“辙乱旗靡”后予以追击。毛泽东恰恰就吸取了这个“彼竭我赢”,发明了“敌疲我打”的战术。
4、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背诵第三段。
四、小节
《曹刿论战》中,曹刿这一人物要算很神秘的了。他既非肉食者,又能见到鲁庄公。而且能和鲁庄公同乘一辆战车指挥作战,庄公对他言听计从。历史上对他的记载也各有不同,曹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是值得研究的。在这场战役中,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是显而易见的。那么,长勺之战的胜利仅仅是因为曹刿完美的战术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鲁庄公在这场战役中又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呢?让我们在明天的学习中一起来探究答案吧。
五、作业
背诵所学课文段落,完成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把握作战时机──彼竭我赢
曹刿论战
判断对方意图──辙乱旗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勺之战的过程,听取了曹刿对战胜原因的论述。那么,这场战役的取胜仅凭借完美的战略战术是不够的。古代打仗主要靠人战,一个小国,人力单薄,寡不敌众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那么,长勺之战又是怎样做到以寡敌众的呢?
二、朗读第一节,先通译课文,再小组学习,找到原因
1、字词学习: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2、以少胜多的原因:“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即“取信于民”。
3、背诵对话片段。
三、通观全文,你如何评价曹刿找个人?
1、小组学习,讨论,然后交流。
明确:以其乡人反衬出曹刿是一个铁肩担道义、忠心爱国的义士!一个具有杰出政治军事才能的人!
2、那么鲁庄公呢?他可谓肉食者的代表,曹刿说他“鄙”没有“远谋”,你认同吗?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明确:
认同: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和神灵的保佑上;战事中急于进攻、追击;战胜却还不知道原因。
不认同:政治开明,能听取一个普通百姓的建议;善于用人,让一个普通的武士指挥作战;不耻下问。
3、你对左丘明的记述有何评价?
明确:
⑴ 落笔角度独特,紧紧围绕“论”展开记载,用对话体详细的记载了取胜的原因。
⑵ 材料的安排详略得当。
4、你还知道中国历史上其他的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吗?
明确: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3万对40万大军)、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给句中加粗的字注音。(2分)
⑴ 又何间焉( )
⑵ 小惠未徧( )
⑶ 牺牲玉帛( )
⑷ 肉食者鄙(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 弗敢加也( )
⑵ 神弗福也( )
⑶ 虽不能察( )
⑷ 小信未孚( )
3、句中加粗词的意思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2分)
必以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
弗敢加也 而山不加增
弗敢专也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译文: 。
5、这段文字的核心内容是下列那一项:( )(2分)
A、介绍曹刿请见的原因。
B、批判当官者的无能。
C、讽刺庄公的迷信思想。
D、提出战前的政治准备。
6、从文中可以看出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略作分析。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