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结语艺术摭谈〗

4、发散联想式:

一篇课文讲到结束时,适时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对课文进行多维度发散,可求得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由齐威王发散结语到:“同学们,齐威王能广纳众言,战胜朝廷;汉高祖善听谏辞,一统天下;唐太宗广开言路,四海臣服;殷纣王利令智昏,国败自焚;周厉王刚愎自用,放逐荒野;隋炀帝一意孤行,遗臭万年……这些正反两方面的史实难道不令我们深思吗?”这种结语,由此及彼,形成辐射式思维链,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辨力。

〖浅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善于激“思”。叶老曾说过:“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动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及善教者也。”叶老所言,令人深思,言之意在于教师应多“相机诱导”,善于设计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以引导,使学生多思、多疑而达“领悟之源广开”的目的。如我在知道学生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向学生提出:“这篇课文里有多少个‘三’”让学生去读、去找、去归纳,找出了邹忌的“三比”、“三问”;妻、妾、客的“三管”;邹忌夜寐的“三思”,向齐王的“三设喻”;齐王的“三赏”;齐国的“三变”,这样学生既回答了问题,又熟悉了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提问:“几个三各有什么表达作用?”由此,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中很快作出了回答,“三”表示多,文中的“三比”、“三问”、“三答”、“三思”,反映邹忌经过多次自我比照和多次问人,比反复进行思索,终于明白了自己受弊之多,从而得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三设喻”显示了邹忌的说服了之强;“三赏”表现出齐王除弊决心之大;“三变”则反映纳谏愈多,成效愈显著。这样,提问少,容量大,思路也就自然开阔了,对可文的理解也就深透了。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杂谈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