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最有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篇寓言。它通过一个老人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挖掉挡住他家出路的两座大山,最后感动了上帝,上帝派了两个神仙把山背走了的故事,说明对任何事情,只要有决心,有毅力,踏实苦干,坚韧不拔,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在这个故事里,完美地塑造了老愚公这个光辉形象。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和自然界的惊心动魄的斗争中产生的许多英雄人物的一个典型,是人民要求战胜自然,取得自由的理想和愿望望的象征。他壮志凌云,豪情满怀,干劲冲天,不怕困难,方圆几百里的万丈高山摆在自己家门口,出入非常不便,这对一般人说来似乎无能为力,至于懦夫懒汉更只能是苟且度日,毫无作力。可是愚公却绝不安于这种状况。他为了改变现状,取得自由,不顾自己是快九十岁的人了,不怕困难,决心竭毕生精力,搬掉两座大山,把它摔到老远的地方去,开辟出一条广阔的新路。真是心雄胆壮,人老志坚。他还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顽强战斗,坚持不懈。在下定了移山的决心以后,便率领他的儿孙们立即行动,打石头,挖泥土,用撮箕、箩筐运往远处。终年不息,持之以恒。他还能站稳脚跟,坚定不移,针锋相对,改于斗争。在移山过程中,那个智叟跳出来冷嘲热讽,妄图进行阻挠。愚公毫不动摇,并且对智叟的廖论痛如驳斥,句句击中要害,字字刚健有力,气势磅礴,斩钉截铁,使得智叟哑口无言。由于具有这些崇高品质,使老愚公这个形象永放光芒。我们学习愚公,就要克服和批判懦夫懒汉的思想,树立无产阶级的雄心壮志,为把我国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愚公移山》一文,篇幅短小,但艺术性很强,已具后世短篇小说的雏形,在古代散文中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它想象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用一把锄头两只手要挖掉万丈高山,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这一理想却反映和表达了人们要求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全文以神话作结,更加强了故事的浪漫色彩。神话结尾的作用是说明愚公的雄心壮志和苦干精神,使山神害怕,“上帝”感动,这就更加突出了愚公的坚强伟大;同时,从行文上讲,也是为了交代故事的结果。特别突出的是作者刻划出了具有独特个性的鲜明的人物形象。主要人物愚公的形象非常鲜明高大,是作者所着重刻划的。此外,围绕对移山的态度,还写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人:愚公妻子是怀疑的,从关心出发,提了两点疑问,是一个善良而又缺乏经验和勇气的妇女形象。家里的青少年们都是积极赞成的,态度坚决,干劲十足。智叟是反对的,嬉皮笑脸,尖酸刻薄。各种人物都登台表演了一番,极富戏剧性。
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就用“愚公移山”作为题目,号召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几句话,完美地概括了这个故事的精神实质。毛主席还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比做两座大山,把中国共产党比做愚公,把全国人民比做上帝,号召全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一道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毛主席把全国人民比作“上帝”,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思想,是“奴隶们创造历史”,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就赋予这个古代寓言以崭新的意义。现在,“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号召,深入人心,老愚公的形象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去争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节自西南师院《语文教学参考资料》1979年第一辑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愚公移山》简析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