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突出两山的高大,衬托下文愚公移山的决心。]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在”一句为山被移走设伏。]

[第一段介绍两山未移前的地理位置。]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年近九十,却要移动两座大山,令人敬佩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的原因]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力平险”是全篇大关键,是愚公及其支持者的行动指南。此外写愚公办事民主,干什么和怎么干,都提出来和大家讨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以其妻之犹豫反衬愚公之坚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群策群力。此话不由愚公回答,而由家人回答,反映愚公的群众路线是成功的]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交代运土的人数和工具,与山的高度,广度形成对比]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往返时间之长,说明移山的艰巨,衬托出愚公的毅力。]

[第二段写愚公一家的行动,既感染了别人,也为下文嘲笑智叟作伏笔。]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本与“愚公”对立。智叟谈话的内容与愚公妻子的意见相呼应,是对“不惠”的解释。]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批评智叟顽固,以孀妻弱子与其对比。“长息”闻智叟之言而长叹,说明愚公胸有成竹。]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愚公的精神、行动使得山神害怕。]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照应开头。]

[第四段以神话作结,更加强了故事的浪漫色彩。]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愚公移山》课文评点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