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教学《琵琶行》时,用了一节课来学习全诗的内容,用了近两节课来质疑探讨。同学们争论最激烈的是:白居易与琵琶女,一个是官员,一个是民间艺人,怎么会都是“天涯沦落人”呢?
我没有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让同学们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找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几分钟后,有人发言了。
“白居易为‘兼济’天下而遭排挤,被贬官,由朝廷谏官贬至江州司马闲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女当初是京城红歌女,纨绔子弟心中的偶像,如今落到‘江口守空船’的下场,也属天涯沦落人。白居易才有‘同是’之感。”一赞成此名句的同学说。
“古代或者是现在,官员或升迁或贬谪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事,白居易一遭贬就痛苦不堪──这是古代很多当官的文人的共性,文人很经不起挫折,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就放大痛苦。有俸禄可享的官员与少也苦老也苦的歌女岂能是共同的命运?”一反对此名句的同学说。
“他们是心境相同。”
“生活处境相距那么大,心境怎能相同?”
双方都难以说服对方,我就让他们下来查阅资料,改日再辩。第三天,他们又叫继续,知识所查找的资料都是肯定这句的,根本就找不到反对的,反对派只有败下阵来。
肯定方有如下辩辞:
“他们都无力主宰个人命运,有相同的失落感。”
“他们都遭遇人生中的不幸,有相同的失意感。”
“他们都经历由繁华的京城到僻远的江州的过程,或官场失意或情场失意,有同是天涯沦落之感。”
“他们都有怀才不遇之感:高明的演奏艺术家沦为商人妇,锐意改革的志士被贬闲职;他们都受到过情感的冷落:商人冷落琵琶女,皇帝冷落白居易。”
“情感的共鸣是不求身份的相同和地位的平等的。”
“音乐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语言,不论今古,不论中外,不论年龄大小,只要心境相似,都能产生共鸣。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困苦,我们也能感受《二泉映月》的辛酸;没有经历过爱情的痛苦,我们也能感受《梁祝》的悲欢。琵琶女所弹出的音乐是在倾诉‘平生不得志’,也好象在述说‘心中无限事’。白居易听出了弦外之音,也算是琵琶女遇上了知音。这音乐缩短了人与人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的心灵靠得很近很近,诗人认为这乐曲是为自己而奏的,听‘凄凄’的琵琶乐,想‘不得志’的人生,泪流满面,打湿青衫,这是来自诗人心灵的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诗人的肺腑之言。这句诗能成千古名句,是因为它道出了世代不幸者的共同心声。当人们吟诵这诗句时,总有一种惺惺惜惺惺的感觉。”
这位同学的发言赢得了全体同学(当然包括反对派)的热烈掌声。
这么一探讨,哪里还用得上教师去讲解、分析呢?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咋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探究性学习述略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