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3、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4、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难点】
重要词句,文意理解。
【教学时数】
总计4课时(含课文预习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通读全文,预习课文,过程略。)
(第二课时:串讲课文第1、2自然段。)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研读课文
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课文串译。
结合课下注释,逐字逐句串讲课文。
三、学生再读课文,同桌间互相译读课文
四、读文巩固,力求当堂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如上,串讲课文第3、4自然段,详细过程如上。)
(第四课时:理清全文思路,作业。)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理清全文思路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2、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学生就跟着集体杂然地翻译文句。
3、教师从二、三段中找出几个难句请学生口头翻译。如: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①秦王表现:“秦王不悦”──“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
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精细的描写,同时,这一节也是情节发生逆转的关键段落。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这里重点解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和“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这两句的意义,以及“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的意思。
齐读“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欣赏排比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并作练习,尝试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也,……”
(参考:“唐雎之刺秦王也,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5、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三、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四、巩固与积累
1、背诵课文第三节的排比句。
2、在课外查阅有关刺客的知识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专诸、聂政、要离的事迹。
【作业练习】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见课本192页,第二题,选做2个小题。
3、翻译下列句子。
虽千里不敢……五百里哉?
布衣之怒……抢地耳。
虽然……弗敢易!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2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