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第二单元感悟艺术

3、《留学巴黎》教案(一)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这位音乐大师求学的艰苦历程。

(2)学习作者坚毅的精神。

(3)理解作者爱国的情操。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你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

小结:今天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仍然感到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当初,就是这首《黄河大合唱》,不只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和日本鬼子做殊死的斗争。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是谁创作的吗?

小结:对,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冼星海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激动人心的作品?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音乐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有关他执著音乐艺术追求而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介绍作者,出示课题)

1、作者介绍:冼星海(1905年–1945年)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作曲家。原籍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1930年赴法国学习,先后师从丹第、杜卡斯等著名作曲家。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攻作曲和指挥,在此期间曾创作颇受好评的《风》、《游子吟》等作品。1935年回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真实反映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进行抗日斗争的生活。创作有《游击军》、《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数百首。

2、检查字词:

(1)、请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奢望 西崽 琐屑

迷惘 穷拙

(2)、请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衣寇楚楚 ( ) 走头无路 ( )

(3)、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

琐屑:

迷惘:

忌刻:

流离失所: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留学巴黎是以什么为顺序来写的?

2、读了作者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事?

交流总结:

(一)、为艺术而留学巴黎。

(二)、在巴黎的艰辛生活。

(三)、创作《风》并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

(四)、从作曲班毕业,学成归国。

三、研读,讨论:

1、冼星海只身到法国留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那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2、冼星海取得了那些成就?

3、冼星海为何拒绝留在巴黎?

交流总结:

四、体验与反思:

结合你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从冼星海的留学经历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五、拓展延伸:

名言:

1、讲述自己积累的刻苦求学的故事。

2、请写一句关于立志的名言。

六、教师出示名言和寄语:

1、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4、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5、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6、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教师寄语:

胜利是我们的果实,困难是我们的对手,失败则是我们的引导者。我们要随时随地的锻炼自己的意志。不要被它吓倒。要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困难无处不在,我们要有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高尚品格。相信自己,相信成功。切记,成功源于艰苦奋斗!

留学巴黎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叙述方式。

2、理解作者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了解艺术创作与人生苦难、社会苦难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的朗读精彩语段。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记叙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身陷贫贱却不移大志的决心。

[媒体准备]

多媒体教具;《黄河大合唱》录音带(片断)。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其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每当《黄河大合唱》奏响的时候,我们的心里都汹涌澎湃,激动异常,仿佛从乐曲中看见了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冒着纷飞的炮火,勇往直前。这首歌的作曲,就是本文的作者冼星海。

二、作者简介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番禺,1905年5月出生于澳门。其父是船工,在冼氏未诞生时已经过世,自幼就与母相依为命,靠外祖父生活。1911年,时年六岁,其外祖父逝世,生活无靠,母子俩遂流落到马来亚。14岁那年,随母到新加坡,开始接触音乐,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1926年,到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主修理论与小提琴,同时任该图书馆助理员,以维持生计。1929年他到法国深造,半工半读。1930年2月他到巴黎先后跟奥别多菲尔·加隆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作曲班,随印象派作曲家杜卡学习。1935年回到中国。先后为影片《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和《壮志凌云》、话剧《日出》,《雷雨》,《太平天国》配乐。1937年7月7日抗日全面爆发,他参加了由洪深领导的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苏州等地宣传抗日,后离开到延安去。1939年他写出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

(以上“作者简介”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作者资料及图片。)

三、检测预习(可用多媒体投影)

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廿(niàn)岁 崽(zǎi) 琐屑(xiè) 眩(xuàn)晕

揩(kāi) 迷惘(wǎng) 侥(jiǎo)幸

迷惘 郁闷 眷念 衣冠楚楚 寒酸

四、分析课文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留学巴黎》是一篇记叙文,这也是大家所熟悉的文体。同学们预习过了这篇课文,谁能告诉我,本课的记叙和抒情有什么样的特色?

(该题主要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注意到本课以记叙为主,较少描写和抒情的特点。)

明确:这一篇文章和我们已经读过的课文大不相同,全文差不多都是朴素的叙述,把复杂的经历写得相当概括;几乎没有描写,很少直抒胸臆。作者自己动感情的地方很多,但是很节制,没有明显的渲染。

2.课文记叙了作者到巴黎之后所经历的事情。作者总共记叙了几件事?请同学们找出这些事,并用简明的语言给以概括。

(此题意在理清全文内容,并训练概括能力。)

明确:先后师从奥别多菲尔先生、路爱日·加隆先生、丹地教授、昂古特先生、卑先生;做各种各样的下役;千方百计练琴;因摔倒而被开除;对人以德报怨;得到一些外国的流浪者帮助;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被一个有钱的中国留学生羞辱;得到教师的帮助;观看法国国庆游行;创作《风》;考巴黎音乐院的高级作曲班等。

3.作者一到巴黎,就遇到了两位肯帮助他的老师–奥别多菲尔先生和路爱日?加隆先生。但提到他们的时候,作者用平白的直叙一笔带过。照常理而言,这二人于作者有恩,为什么从文中看不出抒情的语句呢?

明确:这在作者当时的心中,肯定是会激起思绪的,但没有描写如何受到感动,只是简单叙述,很概括,一笔带过,好像舍不得用形容词。当然,如果不管多么动人的地方都是这样写,就可能像新闻报道,很干巴,无法给人以动人的印象。作者在文章里要讲的动人事情太多,所以这一点比起后来许多事情,显得比较次要。

4.第三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相比较,同样是叙述留学巴黎的事情,在叙述特点上有什么区别呢?

(该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确叙述方式有详略之分。)

明确:第三自然段叙述的事情很具体。相比较第二自然段,有了具体的时间(有一次),有了具体的地点(上楼),有了具体的状况(摔倒在地),有了具体的后果(开除)。但它们都是叙述,没有饱含情感的细节。

5.这样具体的叙述,是不是在记流水帐?它能让你感动吗?为什么?

明确:不是流水帐。字里行间,都让人感动。作者从事的这些工种,虽然“卑贱”,但是没有一个重复。唯只有坚忍的精神,才能够做遍这些“卑贱”的工作,生活再苦,也不放弃对音乐的追求。

6.通过第二和第三自然段的比较,我们看到作者对于他在巴黎艰苦求学的回忆,有的是一笔带过,有的虽然也很简单,但还是较具体的叙述了一次事件。这两种记叙方式,前一种概括,后一种较具体。同学们还能在课文中找出几处这两类的记叙吗?

(有了对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的具体分析,学生就可以作举一反三,提升迁移能力。)

明确:概括类叙述。如:

我失业过十几次,饿饭,找不到住处,一切的麻烦都来了。有几次又冷又饿,实在支持不住,在街上就瘫软下来。那里我想大概要饿死了,幸而总侥幸碰到救助我的人。

有过好几天,饿得快死。实在没法,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忍着羞辱拉一整天也得不到多少钱,回到寓所不觉痛苦起来,把钱扔到地下,但又不得不拾起。门外房东在敲门要房租,不付钱给他,就有坐牢的危险(如果不是为了学习,倒是个活路)。

这样的叙述之所以比较动人,就是因为写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一是在自尊和生存的压力之间,二是在压力和音乐的追求之间。为了生存,为了追求,只能委屈自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仅仅是描写,而且是叙述,也可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具体类叙述如:

有一次,一个有钱的中国留学生把我讨钱的碟子摔碎,打我耳光,说我丢了中国人的丑!我当时不能反抗,含着泪,悲愤得说不出话来。

虽然没有直接写被打了耳光时的具体感受,没有形容和感叹,但是仍然令人震撼。叙述是单纯的,但叙述所表现的情感却是丰富、复杂的,受到无理的责难,人格受了侮辱,充满了痛苦,却又不能表达。不是不想反抗,而是现实的社会地位,迫使他不能反抗,否则不但影响到生存,而且影响到学业。委屈中有理性,忍受中有大志。

7.无论是概括类的还是具体类的叙述,都显得直白,没有什么明显的技巧修饰,那么,这样的叙述方式能吸引你吗?说说理由。

(答题注意点:学生已经被作者的生活经历所打动,但是由于过去较少接触过这类平铺直叙的文章,所以在表达方面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

明确:首先,本文吸引人、打动人的主要原因在于“动人的力量来自生活本身”。其一,大音乐家曾如此穷困、饥饿、劳累,受尽屈辱,着实震撼读者。在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之前,主人公时时处于失业、挨饿、居无定所、缺衣少穿的极其贫困的境地,奔忙劳碌于各种各样的下贱杂役之间,几次饿到当街瘫倒或者累到当场晕倒。所以当音乐学院问他要什么奖品时,他脱口而出“要饭票”!进入音乐学院后,仍然比别人穷得多,以致因其一副寒酸相而被英国拒绝其入境。最不堪忍受的是受尽屈辱,乃至把讨来的钱扔掉又不得不拣回来,当众被打耳光而不能反抗。文中至少六处提到遭人羞辱之事。因为前面几处多是概述,实际的次数远不止这些。我们未来的大音乐家竟然是在如此艰难困苦里走过来的,事情的本身就相当动人。其二,身陷贫贱,不失大志;忍辱负重,执著追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作者委屈中有理性,忍受中有大志,始终没有放弃对音乐、对学艺的执著追求和勤奋学习。文中提到的累到晕倒,就是因为白天上课、晚上打工糊口的极其艰苦的工读生生活导致的。更为动人的是,主人公把在国外遭受的种种辛酸、无助、孤单、悲痛、哀愁、抑郁之情与对多难祖国的眷念、隐忧、焦虑之情融合起来,化为催迫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终于在艺术之都的巴黎崭露头角。其三,作者巴黎经历的动人之处还在于遇上了一批好人,包括艺术家、同情者、流浪者等等雪中送炭的周济、帮助,这也成为激励作者不懈努力的力量源泉,也是生活本身的动人所在。总之,正因为事件本身动人,不仅直白的叙述照样具有震撼人的效果,反而更能表现作者对此的自信以及突出内容本身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思考:课文中除了直白的叙述之外,还有没有描写和抒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示例

上节课,我们和冼星海一起回忆了他在巴黎求学时的艰苦历程。作者没有浓墨重彩于他所受的磨难,但是一旦回忆到他引以自豪的艺术创作的时候,作者就不再惜墨如金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关于冼星海创作《风》的情节。

二、关于《风》的创作过程

1.同学们说说,作者对创作《风》的描写,和前文的平白直叙有什么区别?

明确:详细的描写,感人的抒情。

这些相当有特点的细节(没有棉被,点灯写作,风吹过门窗,煤油灯被吹灭,打着战),精炼的、然而又是成系列的细节,把场景刻划得相当逼真。难得的是,不但有描写,而且有抒情(心在猛烈撼动;人生的苦、竦、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来)。这样大笔浓墨,把描写和抒情结合起来的场面是不多的,自然而然构成了文章的高潮。

2.你们觉得这样的描写和抒情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描写逼真,再现了音乐家当时艰苦的生活环境,为他不畏艰难继续创作的精神所打动。同时,通过描写仿佛看到作者内心的汹涌澎湃,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汇成一首生命的交响曲。描写和抒情相结合,使得对《风》的描写成为全文的高潮部分。

三、讨论“愤怒出诗人”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很早就有“愤怒出诗人”这样的说法。讲的是诗人在一帆风顺的生活中,创作出来的诗歌往往较平淡,因为过于平淡无奇缺乏波澜起伏。相反,在遭遇颠沛流离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后,情感跌宕起伏,创作的诗歌也就特别能打动人。

非但是诗,其他的艺术形式也是一样。大家结合冼星海创作《风》的经历,思考他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么杰出的作品,与他当时身处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吗?

(讨论“愤怒出诗人”,其实是引导学生将课文前面对冼星海艰苦生活的叙述与现在的音乐创作联系起来思考,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

明确:课文中说:“一切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来。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于是借风述怀,写成了这个作品。”其实,作者生活环境的不幸,倒成了他创作的动力。

四、作者学成之后,义无反顾地回国了。面对巴黎那么多帮助过他的人的挽留,他为什么不留下来呢?

(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文本的主旨了。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抓不住主要原因,必须给以引导。可回顾七上册有关课文,结合其他资料谈体会。)

明确:主要原因是文中说的急于回国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国家。此话出现在倒数第二段,这段开头几句可能使人以为他离开法国的主要原因是他毕业了,接济他的老师又过世了,其实后文很清楚,那位法国姑娘愿意接济他并盛情挽留他留在法国。所以主要原因是回国服务。此外,前头作为重点之一所谈的对祖国深深眷念、隐忧、焦虑的感触,也说明了他急于回国的动机。作者回国不久就谱写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和其他许多著名的抗日歌曲。

五、如何评价冼星海。

在这节课之前,冼星海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影子,大家可能只知道他的一些音乐上的成就。但通过学习本文,这个身影开始逐渐地清晰起来,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人。同学们可以自由谈谈你们对于冼星海的评价。

(该题通过学生自由谈论,来反馈出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谈论时教师应注意“多元而又有界”,如果学生有失偏颇之处,教师可以当堂指正。)

明确:可以从作者穷困、挨饿、艰辛、受尽屈辱的贫贱境地及其忍辱负重、不失大志、奋斗不息、爱国至上的精神意志以及述怀抒愤,终获成功等方面谈对他的评价。

六、作业布置:

1.完成《伴你学》中相关作业。

2.预习《琵琶行》: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查阅诗人白居易的相关资料,收集一些他的诗作。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留学巴黎》教案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