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语言的感情色彩 2.掌握驳论文的文体知识 .

(二)能力调练点 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中国脊梁”的传统美德。

二、学法引导 讲授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文章的驳论方式–驳论证

2.难点

为什么本文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

3.疑点

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国人”实质指什么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

4.解决办法 可采用列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驳论文的文体知识。 2.能整体把握课文,研讨课文一、二部分。

(二)整体感知

文章批驳了“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这种错误论调,学习时要能领会文章驳论证和驳论点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2.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见前面“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3)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是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见解或主张的文章。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伺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思考文章的论证层次。

4.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正面立论)、作出结论的逐层推进,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填写下边的表格

部分号段号 在议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所揭示的要旨

一1-2揭示对方论点和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二3-5 直接反驳对方的论证指出对方论据只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而不能证明失掉了“自信力”。

三6-8间接反驳对方的论证(正面立论)提出论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四 9作出结论,指出评价方法要评价自信力的有无应看“中国的脊梁”,不应以偏概全。

5.阅读第l、2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其中“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等句最富于讽刺意味,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

(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着前后照应的关系。

6.阅读文章3-5段,思考: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明确]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一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

(四)总结、扩展 ’ 。

本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逐层推进的论证层次,找出了谬论论据和论点及驳斥方式。

(五)布置作业

继续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观点。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研讨课文三、四部分。 ‘

(二)整体感知

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作了正面立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三)教学过程

1.指名朗读6-8段,要求学生思考: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文章6-8段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证,即谬论论据上所说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是不能代表当时广大人民利益的国民党官僚和所谓的“社会名流”。他们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败类。而真正的中国人在国难当头时,应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我国自古以来就不泛这样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的战斗。”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正确的观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2.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举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3.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明确]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了上段所立的观点。

(四)总结、扩展

(五)布置作业

整理完成课后练习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