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比较·探究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了解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培养我们在快速浏览中抓住主要信息的能力。
2、 过程和方法:品味作者评论性的文字、关键词语的含义。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教育在任何一个时代,对于任何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与安排: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由提问有关新闻文体的知识引入。
1、新闻的六要素是哪些?
2、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分别是什么?
3、新闻文体的三大特点是什么?
4、电头一般包括哪些因素?
二、展示学习目标,并认定目标:
1、识记文中的规规矩矩、震撼、宽裕、简陋等字词和趋之若鹜等词义。
2、了解新闻评论的文体特点。
3、朗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行文思路。
三、预习检测与字词教学:
在学生交流预习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下列检测
1. 读准下列字词的拼音。
规规矩jǔ 矩jǔ 震撼hàn 宽裕yù 简陋lòu 趋之若鹜wù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宽裕:宽绰、富裕。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鹜:鸭子。
力所能及: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
震撼:震动,摇撼。
3.介绍新闻评论的文体特点
新闻评论也是报刊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就是对新闻进行评论,表明作者的看法或态度。它的材料是新闻所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调查来的。但是,材料的运用往往是选择性的,它的目的不是讲述事实,而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四、课文内容学习。
1、分别指名多位学生高声朗读全文。注意不要错读和漏读。
2、引导学生谈谈读了文章的感受,
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叫3-5名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教师评点并明确: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是一则新闻评论。记者以调查的统计数字为依据,得出了农民工尽管收入低,但非常重视子女的上学问题的结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是记者给那些贫穷的但重视教育的农民工的评语,道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4、再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学生浏览全文后,先思考,后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分析和展示。教师在听取分析后引导统一认识,明确行文思路。
公布结果——调查过程——–展开评论
5、文章主旨:
本文是新华社记者在对农民工家庭调查后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出的震撼人心的结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让我们在感到一丝宽慰的同时,更为他们担忧,如何让他们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6、探究思考:
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农民工收入低和农民工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这两个事实?
明确:作者强调这两件事实是为了说明供子女上学对农民工来说是极其艰难的事,尽管他们的子女就读于民办民工学校,但是教育费用占据着他们收入的很大的比重,在这种情况下仍能想尽办法送子女上学,更可见他们对教育的重视。
7、小结此讲:
五、当堂检测:
1、依照下面的话重新立意造句.下面的话中“别人”与“自己”是一组对立的词语,并反复使用,造句时要考虑这一点。
学会欣赏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学会呵护别人,就是疼爱自己。
2、下列句中,没有修辞手法的是( )
A、他们想冲过来,可是鬼子的火力太紧,只好像流星一样,离开大队,单独活动。
B、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C、们来到河边,星光底下,看见河面不过半里来宽,隔河有几点星光,像是村落。
D、山下模模糊糊地显出一座城,到处亮着电灯,像星星。
六、作业布置:
1、 抄写字词和解释(屏幕展示部分)。
2、《练习册》52页1-3题。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由问卷调查的询问引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并认定目标:
1、理解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2、品味作者评论性的文字、关键词语的含义。
3、概括写作特点,与消息进行比较学习。
三、预习检测与字词教学:
在学生简要复习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下列检测
1. 为下列加点词注出拼音。
规规矩矩( ) 震撼( ) 宽裕( ) 简陋 ( ) 趋之若鹜(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宽裕: 趋之若鹜:
力所能及: 震撼:
四、课文内容学习。
1、简要回顾上讲内容,复习巩固。
本文是新华社记者在对农民工家庭调查后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出的震撼人心的结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让我们在感到一丝宽慰的同时,更为他们担忧,如何让他们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2、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一些相关的数据,并加以分析思考: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对作者所持有的观点起什么作用?
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叫3-5名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评点后明确:
3、为什么在第6段中说“这是本次调查最为有价值的一组数据”?
虽说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光金副研究员没有做具体分析,但我们从前文叙述中已能够捕捉到这样一些信息:1)农民工子女都能接受教育。2)农民工子女和城里孩子不能接受同等教育。这就为 今后政策的调整确立了方向,这种不平等教育将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慢慢消失。
4、写作特点:
1)重视以事实说话
全文列举了调查后的许多事实,尤其是大量的数据,使读者多诸多事实有所思考,也便于理解作者所作的评论。
2)、善于设置悬念,渲染反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者还善于设置悬念,大事渲染调查设计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反差,引起读者去了解调查的实际结果。
3)、讲解独到,视角新颖。
本文选取罗勒当前一个热点问题,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来展开评论。在根据数据得出震撼人心的结论后,对农民工重视教育的做法表示充分地肯定,同时也在文字的叙述中表露了农民工子女和城里孩子接受不一样的教育表示同情。
6、探究思考:
探讨学习课后练习四
明确:消息是用事实说话的,在《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中,作者只陈述事实,基本没有发表什么议论。新闻分析(也称新闻评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平淡数据后的震撼信息》,作者也列出了大量的调查来的数据(事实),全文也是写实为主,他的写作目的主要是摆事实,还是谈观点,请讨论。
新闻评论的主要目的当然是谈观点,摆事实的目的还是在于证明自己的观点。
7、小结此讲:
五、当堂检测:
1、下面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种戏弄并未惹恼一位身材高大、举止庄重的女士,手中拿着一张纸,站在其他十四人面前丝毫未动。
B、尽管投票站的男人们在那一刻受到了触动,但他们的思想并未因此而放开。
C、难道努力提高妇女地位让你们男人自豪地看着自己的妻子的公众意识在提高,还是有罪?
D、妇女现在所享有的这些权利,是通过众多妇女自由斗士们不懈努力才获得的。
2、选字填空
(1) 忿 愤 A.女无声,汉子连续用鞭子抽打。观众( ) 不平
B.黄省三 ( )恨地说:“你们真是没良心哪,你们这样对待我。”
(2) 爆 暴 A.可怜的爸爸,为饥饿所迫时常( ) 躁使气。
B.黄省三忽然( ) 发悲声:“不,不,我不能死。”
六、作业布置:
1、《练习册》53页4-8题。
2、预习《报人邵飘萍》
七、板书设计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