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诗两首》预习学案

宁阳六中 冯丽

【预习课题】:

《我爱这土地》 《乡愁》

【预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背诵这两首诗。

2、感受诗歌的形式美,初步理解意象,整体感悟诗歌主旨。

【预习重点】: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受意象,体悟情感,把握主旨。

【预习任务】:

1:查字典、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3、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说出诗歌运用的意象,体会意象内蕴的情感。

4、揣摩诗歌情感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预习诊断】:

一1、 填空

(1)《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原名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 。”

(2)《乡愁》的作者是 (姓名),他是我国 (省名)诗人。这首诗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 。

2、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

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这首诗写了哪几种形象实现这一转化的?

二、阅读两首诗,探究下列问题。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2.《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3、《乡愁》这首诗中的形象(即意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层层深入、步步递进的?

预习质疑:读了这两首诗后,你还有哪些疑问?试写在下面。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预习学案

宁阳二十四中 孙玉珍

【预习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有感情背诵本诗。

2.理解诗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增强爱国情感。

【预习重点】:

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品味语言。

2、把握意向,感悟意境,体会感情。

【预习任务】:

一、资料助读–了解作者:

戴望舒(1905-1950),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赴法留学回国后,1936年与卞之琳、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在副刊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在狱中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并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他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二、朗诵品读

【指导】: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有很高的成就,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1、字词交流:锦幛 荇藻 蓬蒿 蘸着 轻抚 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请同学找出诗歌的韵脚并根据自己的朗读划出停顿节奏。

三、研读赏析

1、诗人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的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上的这些地方和事物时,心中洋溢着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否有变化起伏呢?

3、全诗具体是分几部分来展示这“摸索”的具体内容的?

4、我们能否把原句【改一改】:看看上面的诗句与原诗有何不同?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大家把这句和原句都一起朗读一下。效果有什么差别?

5、而如今这美丽的家乡在我“摸索”下却已是“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拓展链接】:你们是否联想到了与戴望舒同时代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关内,是如何“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自己的家乡的?

(参考资料:“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土地的誓言》)

6、第20行:“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两个一向被人称道的句子,为什么?

7、第21行:“运”换成“用”行不行?读一读!

8、“广大的土地”、“辽远的一角”、“永恒的中国”象征什么?

9、诗歌可以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内容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说有何不同?并列起来有什么效果?

10、对诗人这只“残损的手掌”的意象怎样理解?可以看出诗人怎样地情感?

11、讨论:这首诗歌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四、背诵这首诗。

五、预习诊断: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这首诗用了哪几种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广大的土地”,指的是地图上的“广大的土地”,而不是大自然的“广大的土地”,这种理解对不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中“这一角”“那一角”分别指哪个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预习质疑:读了这首诗后,你还有哪些疑问?试写在下面。

附:参考答案

三、品读赏析:

1、手掌、土地、灰烬、血和泥、湖、春天、堤、繁花、柳枝、荇藻、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泥泥沙、江南的水田、禾草、蓬蒿、岭南的荔枝、南海、太阳……等。

2、:这首诗以“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展开想象,让“残损的手掌”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其实是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明朗积极。

3、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

4-6、(略)

8、“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这个意象是作者对抗日的民族解放力量的挚爱和向往,这是众多灰暗,血腥的意象中最突显的意象,是作者对光明的到来的自信心所在。

9、构成对照–诗人使用两套笔墨,词语的不同感情色彩,渲染出两种不同的色调,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1)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

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2)前半部分是风景如画的“家乡” 如今被侵略者糟蹋得一片凄凉。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长白山雪峰的“冷”……是多种感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母亲的抒怀。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真实的比喻了水深火热之中的沦陷区人民群众毫无生活保障、生存保障,任人驱使的状况,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10、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写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所产生的种种感觉,其实是发自诗人内心的爱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残损的手掌”是诗人一颗“赤诚的忠心”的物化。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11、(1)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

(2)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并不回避直接抒发和对事物进行直接评价的陈述方法,但思想情感的表达,主要还是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诗人在狱中,想像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

(4)这首诗歌有别于其他抗战期间的号角诗。诗人自己也说:“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动机在表现自己跟隐藏自己之间。”

预习诊断:1.想像、联想、暗示、对比、烘托等。 2.对。 3.“这一角”是指已经沦陷的香港;“那一角”是指国民党统治区。 4.后半部分感情激越,蕴含着深沉的挚爱,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由衷的向往与热烈的礼赞。

第3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预习学案

宁阳六中 金国防

【预习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背诵诗歌。

【预习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预习任务】:

1、学生默读,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1)注音:

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 绯红( ) 淤滩( ) 纤绳( )

(2)释义:

疲惫:

簇新:

迷惘:

喷薄:

2、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思考:

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节内容。

3、(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2)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4、、拓展活动

请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我是于瘪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质疑】:读了这首诗后,你还有哪些疑问?试写在下面

语文学科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

【预习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预习重点】

1.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

2.熟读成诵,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预习任务】

1.初读两诗,解决字词。

2. 资料助读: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3.品读揣摩:

(1)《祖国》一诗中,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

(2)《黑人谈河流》中,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习诊断】

一、书写·读音

1.给加粗的字注音:

虔( )信 慰藉( ) 镶嵌( ) 深邃( ) 晨曦( )

河畔( ) 潺潺( ) 瞰( )望 黝黑( )

2.把下列句子认真抄写一遍,要求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二、理解·积累

3.《祖国》一诗的作者是_____国诗人________,本诗选自____________。《黑人谈河流》的作者是 国诗人____ __,黑人文艺复兴的领袖,被称为________。

4. 把诗句补充完整:

⑴宁为百夫长,__________。 ⑵__________,对影成三人。

三、分析·巩固

(一)阅读《祖国》回答问题:

5.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___________”。

6.从《祖国》一诗的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7.诗中“无论……无论……无论……”引领的三个诗句的含义是什么?

8.莱蒙托夫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阅读《黑人谈河流》回答问题:

4.诗中的“河流”该怎样理解?“黝黑的河流”指什么?

5.第一节诗两次提到“我了解河流”,两次描写河流的古老,有何深意?

6.第三节诗主要写了什么?请你评点一下这节诗在写作上的好处。

7.第二节和最后一节诗句子完全相同,它们在整首诗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8.诗人想通过谈河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预习质疑】

如果你在预习过程中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有其他的想法要求,提出来吧。

雨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宁阳六中 设计人:杨瑞春

【预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3.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

展现。

【预习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感情。

【 预习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出诗作结构,并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2、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3、: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4、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

5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6、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预习诊断】:

1、给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注音。

①当田圃( )冷冻了一冬禁锢( )着种子。

②当鱼塘寒浅留滞( )着游鱼,小溪渐渐喑哑( )歌不成调子。

③别忙着披蓑( )衣,急着戴斗笠( )。

④我是在白云的襁褓( )中笑着长大的。

2、解释下列句子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②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③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④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

⑤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预习质疑】

如果你在预习过程中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有其他的想法要求,提出来吧。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预习学案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