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6.一厘米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皲j n裂:手足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皲同“龟”。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矜j n持:拘束。

检点: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

战战兢兢:因害怕而微微发抖;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锲qi 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犀x 利:(武器、语言等)锋利;锐利。

冥思苦想:深沉地思索。

刁难:故意使人为难。

释然:形容疑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

秉b ng公:依照公认的道理或公平的标准(办事)。

彬b n彬有礼:形容举止文雅,有礼貌。

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沮丧:灰心失望。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现在,毕氏为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3.背景链接

毕淑敏常常把笔端深入到平凡的生活小事中,揭示普通人最深的情感。在小说《不变形的金刚》中,她描写了一位收入不高的母亲对儿子接受世俗感染的焦虑与无奈,而在《一厘米》中,那位平时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的母亲,坚持为孩子买车票的小事读来让人感动,让人亲切。在散文《婚姻鞋》中,她把婚姻比作鞋,得出这样的结论“削足适履是一种遇人的残酷,郑人买履是一种智者的迂腐,步履艰难时,鞋与脚要精诚团结,平步青云时切不要将鞋抛弃……当然,鞋比脚贵重。当鞋确定伤害了脚,我们不妨赤脚赶路!”寥寥数语道出了她的婚姻观,霍达而明智。优美而不浮躁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毕淑敏的散文中处处散发着女性的优美,《呵护心灵》、《你永不要说》、《带白蘑菇回家》等作品,没有华丽的词语堆砌,然而文笔的流畅,字里行间的韵味和感情有一种表里如一的美感,这种美感远比“一盏台灯、一帘窗纱、一只小猫等等”的气势真实得多,可爱得多,深沉得多。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小说围绕“一厘米”,通过主人公陶影要努力成为一个“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的执著追求,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肯定了主人公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也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

二、文章脉络

这篇小说的篇幅比较长,但情节并不复杂。全篇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写陶影带儿子小也坐公共汽车,不但没有逃票,还为儿子买了一张票。

第二部分(“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至“陶影拽着那根淡黄色的塑料尺,仿佛拽着一条冰凉的蟒蛇”),主要写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买票的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

第三部分(“陶师傅,你烙的小火烧穿迷彩服了”至文末),主要写陶影经过努力,终于讨回公道,挽回了自己做母亲的尊严,保住了儿子心目中完美的形象。

三、写作方法

1.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反映深刻的主题。

本文以“一厘米”为标题,又从陶影“逃票”写起,视角独特别具匠心。小说围绕“该不该买票”

展开,而该不该买票的关键就是那“一厘米”。小说中儿子小也是一米零九,还是一米一,差不差这一厘米“强烈地关系着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尊严”,关系着一位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是否完美,关系着教育子女的导向。这样一桩小事其意义又着实不小,竟然可以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映照出平凡中的伟大。作者不是对陶影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以平视的眼光去关注她的情感世界,以悲悯的情怀去感受她的心灵,去挖掘他们身上的美德。

2.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如:其实她应该把票根保存起来。这样以后哪次集体活动或开食品卫生会,她骑车去,回来后可以用这张票报销。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就省一点。可是小也是个绝顶机灵的孩子,会追着妈妈问:“咱们出来玩的票也能报销吗?”在孩子面前,她不愿撒谎。

像这样的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本文还有许多处,这些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行为的内在动因。这处心理描写是在售票员问她“报销不”,她回答“不要了”时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一方面写出了她的处处俭省,另一方面,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强烈的责任感。写作中注意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运用恰当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这样说。

3.生动、形象的比喻。

如: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陶影看儿子时的目光充满温柔和慈爱,这种爱是绵延不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母爱也是一样,这爱里有责任,她要好好地养育儿子,保护他,让他快乐,让他健康成长,让他成为有教养的人。文中这样精彩的比喻比比皆是。比喻用得好可以收到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好的比喻让人觉得余味无穷,这绝不是直接描写、说明所能做到的;但如果用得不好,弄巧成拙,就可能引起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写作中运用比喻时应当注意以下三点:(1)喻体要常见易懂;(2)比喻要贴切,不可信手拈来,喻而不当;(3)一定要注意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问题探究

1、如何分析陶影这一人物形象?

一方面课文说陶影经常逃票,另一方面文章又浓墨重彩地写她要竭尽全力对儿子进行正面教育,她要全力以赴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她要让儿子努力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在儿子面前,她尽可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温文尔雅。

关于她的逃票,小说多次写她的家庭经济状况:她很看重这两毛钱,因为这对于经济拮据的家庭来说意味着够吃一顿、一天,甚至几天的青菜;夫妻俩都是蓝领;连集体活动或开会都舍不得坐公共汽车;自己吃西瓜时啃得很苦。在这种生活状况下的逃票固然不对,但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陶影是绝不带着孩子逃票的。作为一个贫穷也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母亲,陶影付出了艰苦的努:她为了儿子快乐,毅然为儿子买了一张并不需要买的票;为了儿子,她放弃了用票根报销的计划;她特意倒休陪儿子逛寺院长见识;面对刻薄的守门青年忍着不与其争吵;为了能向儿子证明自己没错,求人帮忙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苦苦等了一个多月,拒绝了数目不小的补偿费和赠票。

小说主要体现了陶影作为一个母亲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对孩子的负责,也是对社会的负责。从这个意义上说,陶影是令人敬佩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陶影是不完美、有缺点,作为一个普通人才显得更真实;另一方面,正因为她的不完美才反衬出她的伟大,才使她作为母亲的形象更感人。

2、小说结尾.真相大白了,面对五元钱的赔偿,陶影“没有接”;对两张参观券,陶影“毫不迟疑地摇了摇头”。那么陶影为的是什么?

她之所以要这么做是为了向儿子证明自己没错,因为“她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惟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所以她要求的是“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错儿……”

“那一天失去的快乐,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陶影不为钱;“她是一个生性平和的女人,别说是两位素不相识的老人登门致歉,就是红衣青年本人来,她也不会刁难他的。”陶影也不为斗气,借机刁难。她要的只是自己在儿子心目中完美的形象和作为一个母亲的尊严。

3、句段理解:

⑴“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惟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这句话的理解。

作为一位母亲,虽然自己很普通,但懂得养儿且教的道理,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儿子,因此在儿子面前,需严于律己,做得完美而无可挑剔,体现了陶影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孩子深情的爱。

⑵“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这句话的理解。

这是一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陶影看儿子的目光充满了温柔,充满了慈爱,且这种爱像蚕丝一样连绵不绝。

【练习解答】

一、她为此所做的努力,在课文中很多情节表现了出来。如:①她为了儿子快乐,毅然为儿子买了一张并不需要买的票;②为了儿子,她放弃用票根报销的计划;③她特意倒休陪儿子逛寺院长见识,她面对红衣青年的苛薄无礼强压怒火不与其争吵;④为了能向儿子证明自己没错,求人帮忙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苦苦等待一个多月,拒绝数目不小的补偿费和价格不菲的赠票。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爱小也,正是这种爱,使她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她要把儿子培养成诚实、正直、善良、有责任感、有教养的人。

二、文中描写陶影心理活动的地方有:

1.“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一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2.“她很看重两毛钱,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L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四天的菠菜”。

3.“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惟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三、1.这段话形象地说明陶影培养儿子的艰难,但同时也表明了她坚定的决心和信心。

2.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陶影看儿子的目光充满温柔和慈爱,这种爱是连绵不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母爱也是一样,这爱里有责任,她要好好地养育儿子,保护他,让他快乐,让他健康成才,让他成为有教养的人。

3.写出了陶影意识到小也对自己的不信任后的惊愕神情。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将被击碎,陶影感到巨大的不安,甚至是恐惧。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她此时的心理。

4.写出陶影焦急地等待回音时的心理。她渴望讨回公道,但却音信皆无,日子显得空虚而又苍白,失去儿子信任的日子也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表看法,倾诉心声。

【类文品析】

父亲

父亲是个淳朴的农民,一辈子和黄土交往,与黄牛为友,土里土气,汗腥味儿满身。

然而,我爱父亲。每次一进村,老远就看见他噙着烟锅蹲在门前。我对父亲的爱和敬意是无法说出来的,只能深深地叫一声“爸”。父亲的脸略露出一丝笑意,算是回答。他挪一挪位置就又蹲下来,目光凝视着远方,“吧哒、吧哒”着。

父亲把希望全倾注在我身上。每当他看见儿子背着书包,攥着课本回来,那满是皱纹的脸上便挂满了笑意。有一次,我一进屋,就见父亲正拿着我的作业在细细“鉴赏”,尽管他不认识一个字。

上了中学,两个哥哥接连娶了媳妇,家里的生活就更清苦了。父亲知道我要去城里念书,就进城给我买了一套衣服,一进门就叫我来试。那粗糙的手拉过我的手,给我穿好衣服,扣好纽扣,拉顺了衣领……

我的眼睛湿润了,知道这钱来之不易。望着父亲那憨厚的脸,我嘴唇抽动了半天,也没吐出一个字。

父亲似乎要笑,却又掏出烟锅“吧哒”了几下说:“穿上吧,娃。爸手头紧,衣服不大好,到城里别让人家笑话。要好好地学习呐!”

父亲常来学校。一看见他打满补丁的衣服,我的心底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父亲望着儿子,似乎要说许多话,最后仅仅说:“爸又来了。”他解开纽扣,从口袋深处摸出一个粗布缝的钱包,从里面翻出几张纸币递给我,然后便叫我快回教室去。

望着父亲那远去的背影,泪水又粘湿了我的眼睛。我仿佛看见父亲吮喝着黄牛,吃力地在山岗上犁地;看见父亲汗如雨下地挥舞着镰刀,在割麦子;看见父亲蹲在门前,目光悠悠地凝视着远方……父亲越走越远,高大的背影却一直在我眼前。

放假后,我一进门,父亲就拿起我的奖状左看右看,喜滋滋地吸着烟锅。他小心地把它贴在墙的正中,便蹲在前面欣赏,即使烟锅里已经没有了火,还是一个劲地吸着。

父亲已经很久不再喝茶了。回家的时候,我特意称了一包荼叶,却惹他生了那么大的气。他叹息着冲我摆手,还不住地重复着:“瞎闹,这娃从城里耍坏了,不知道珍惜钱!”他把烟锅紧捏在手里,脸上蒙上了失望和悲伤的阴影。我吓坏了,连忙解释:“爸,这钱是您给我的,我没有舍得花,省了一点才……”父亲忽然怔住了,嘴唇抽动了好几下,眼睛呆滞地盯着我。好一会儿,才一把抓住我的手,那树皮一样粗糙的手在不停地颤抖,一滴泪打在我的手上。他哭了。

父亲老了,由于过度的劳累和负担,他的脸上长满了胡子,背也明显地弯了,每次下地回来就咳嗽个不停。自从我上了初三,父亲便不让我回家。每次他来学校,一看见他那黑瘦的身体,我的心里就翻起一股巨浪,拍打着我的心。

当我坐在教室里的时候,也许父亲又在黄土坡上吆喝着他的黄牛耕地了;也许他正挥舞着镰刀,在金灿灿的麦海里艰难地拼搏。我,要像勤劳的父亲一样攀登在书径上,来报答父亲的一片深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淳朴( ) 噙着( ) 攥着( ) 粗糙( )

2、文中两次写父亲“蹲在门前,目光凝视着远方”,从这种目光中你看到什么?

3、父亲既然不认识一个字,为什么拿着“我”的作业细细鉴赏?找出文中类似的描写句子。

4、第四自然段父亲给我试衣服一处属什么描写?表现父亲怎样的心理?第五自然段说“我”没吐出一个字,为什么?

5、找出文中对父亲语言描写的句子,这些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情感?

6、做儿女的给父母买点东西,一般来说,父母都很高兴,当“我”把一包茶叶带给父亲时,为什么他生了很大的气,脸上蒙上了失望和忧伤

7、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参考答案:

1、略

2、从父亲凝视的目光中看到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希望。他爱儿子,希望儿子学业有成,望子成龙,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 3、父亲把希望全寄托在“我”身上,希望“我”有出息,他把作业看成自己辛苦劳动的成果,所以细细鉴赏。“父亲拿起我的奖状左看右看,喜滋滋地吸着烟锅。他小心地把它贴在墙的正中,便蹲在前面欣赏,即使烟锅里已经没有了火,还是一个劲地吸着。”

4、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爱儿子,怕被人瞧不起,怕孩子心灵受伤害而影响学习的心理。“我”深深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倍受感动,不知用什么话表达出来,所以没吐出一个字。

5、⑴“穿上吧,娃。……要好好地学习哟!”写父亲担心别人笑话儿子穷,怕“我”嫌衣服不好,勉励“我”用心读书。

⑵“爸又来了。”话虽简单,却胜过千言万语,饱含着对儿子的思念与牵挂。

⑶“瞎闹……不知道珍惜钱!”写父亲怪“我”不懂挣钱的辛苦,担心“我”乱花钱,不好好读书。

6、因为父亲惟愿“我”一心读书,看到“我”把钱花在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上,以为“我”不专心读书,学别人乱花钱,所以很生气,感到失望悲伤。

7、父亲是一个淳朴的农民,望子成龙,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负担,他善良、勤劳,少言寡语,但内心世界丰富。)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一厘米》课文复习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