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第一部分
(1-4题17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每空1分,共2分)
(1)我们也匆匆日逍遥荡桨在微波上,。
(2),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2、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每空1分,共4分)
(1)《左忠毅公逸事》中最能表现左光斗对史可法才华的赏识的句子是:,。
(2)《观刈麦》中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近乎变态心理的诗句是,。
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4分)
刘霆,湖州人,浙江林学院学生。为照顾患尿毒症的母亲,毅然“背起妈妈上大学”,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边学习边照顾母亲。其孝心爱心感动师生,感动社会,引起众多媒体关注,社会反响强烈。先后获全国“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浙江骄傲——2006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杭州市十大平民英雄”等荣誉称号,担任“中国母亲援助行动”爱心宣传大使。设立“刘霆孝心奖励基金”,资助家境贫寒又有爱心、孝心、感恩之心的同学。
① 假设学校邀请刘霆作一个事迹报告会,需要布置会场,请你拟一条能体现刘霆精神的宣传语。(20字左右)
②围绕上面材料,请你向刘霆提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语言要准确、得体。
4.厦门国际马拉松长跑比赛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国际马拉松赛之一,已成为厦门走向世界的一张重要名片。最近,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一次“关注厦门马拉松”的活动。(7分)
(1)通过调查,同学们搜集到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一些相关数据,并制成表格:
年份
参赛总人数
全程参赛人数
半程参赛人数
10公里与5公里参赛人数
备注
2004年
14985
2089
2104
10792
全程为42.195公里
2005年
15932
2132
2127
11673
2006年
20933
3567
3133
14233
请用一句话概括说明上表所反映的情况:。(2分)
(2)有几位同学准备向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组委会提议:将吴承恩《西游记》里的“美猴王”作为2007年厦门国际马拉松长跑比赛的吉祥物。你赞同这个提议吗?请联系孙悟空的特点,说说你的理由。(3分)
(3)厦门美丽的环岛路上,99尊精美塑像组成名为“永不止步”的马拉松群雕,展示了运动员们奋力奔跑的动人形象。可是,有些游客却喜欢倚坐在塑像身上,既损害了塑像,又有碍观瞻。同学们为此拟了下面几条警示标语。请你选出委婉得体的一条。()(2分)
A.不准损坏塑像,违者暴捶狠打!
B.损坏塑像,是卑劣无耻的行为!
C.运动员正奋力奔跑,请不要绊住他们的脚步!
第二部分
(5~23题53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5——9题。(12分)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塗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5、解释加点字词(2分)
(1)一日使史更敝衣
(2)草屦背筐
(3)无俟奸人构陷
(4)而背倚之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2)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
7.《左忠毅公逸事》一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是怎样表现的?(2分)
8、文章的局限性又是什么?(2分)
9.《左忠毅公逸事》一文在选取和安排材料上有哪些特点?(2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0~13题。(12分)
鹦鹉鱼的睡衣
沈岳明
欧洲地中海生活着一种鱼,它色彩艳丽,脊背是紫红色的,体侧是玫瑰红色,胸部和腹部的鳍是淡黄色的,背鳍是灰黄色的,尾部镶白色的边,就像鹦鹉那样漂亮,所以人们叫它鹦鹉鱼。
罗马和古希腊人特别器重这种鱼,把它当作珍品,这倒不是因为鹦鹉鱼长得漂亮,而是它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如果鹦鹉鱼一旦不幸碰上了针钩,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伙伴会很快赶来帮忙,咬断钓鱼线,从危险中救出同伙。如果有的被鱼筐围住了,别的伙伴就会用牙齿咬住它的尾巴,拼命从筐缝中把它拉出来。所以,一般的渔民很难捕获到这种鱼。
虽然鹦鹉鱼能够互相帮助,一般的危险奈何不了它们,可是,这并不等于鹦鹉鱼永远没有危险。因为鹦鹉鱼很怕死,常常在没有危险的时候也忧虑忡忡,它们想,白天遇到危险了,有同伴来救助,如果晚上同伴们都睡着了,谁来救自己呢?于是,鹦鹉鱼们想出了一种办法。它们每天傍晚都会给自己织一件睡衣穿,这样便确保了晚上的安全。
它们织睡衣的方法像蚕吐丝作茧似的,从嘴里吐出白色的丝,利用它的腹鳍和尾鳍的帮助,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这就是它们的睡衣。每天晚上,它们睡在自己编织的睡衣里,确实能够防御敌人的侵害,并能安安静静地睡一晚。可是它们的睡衣织得太坚固了,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从里面钻出来。到了晚上,鹦鹉鱼再织一件新的睡衣穿在身上。
有时候,鹦鹉鱼生病了,晚上躺在睡衣里,早晨想出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力气钻破睡衣,这就麻烦了,时间一长它必死无疑。因为,鹦鹉鱼从不救助困在睡衣里的同伴,它们会认为同伴还在睡觉,不便打扰。
所以,对于鹦鹉鱼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选自《意林》2007年第5期
10.从全文看,鹦鹉鱼有哪些特点?(3分)
11.第4段中加点的词“就能”、“才能”各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12、为什么说鹦鹉鱼“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2分)
13.文章末尾写到:“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人类有哪些“作茧自缚”的行为。(3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20题。(13分)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丧失的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利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及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执著。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成为一个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之人,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至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指以其优秀品质得以流传的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渎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成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歌德认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强调“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4、.本文共五段,用“‖”划分结构层次。(1分)
① ② ③ ④ ⑤
15、.文章第一段中说造成“精神不平等”的原因是什么?(2分)
16、.文章第二段着重讲述了阅读的什么好处?(用自己话概括)。(2分)
17、文章第三段列举了许多书名和作家的材料,意在说明什么,从而证明了什么观点?(2分)
18、文章第四段引用歌德和雨果的话,是证明什么?(2分)
19、请简要说明文中加粗的“极大的可能”不能删去的理由。(2分)
20、文章第五段有什么作用?(2分)
四、阅读《我长大了》一文,回答21—27题。(16分)
(1)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2)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3)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4)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5)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6)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7)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8)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9)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10)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11)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12)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13)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14)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2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小的时候想长大
②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
2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23.在叙述中,详写了哪一件事?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3分)
24.面对被撞倒的老太太,“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从中反映出“我”具有哪些好的品质?(2分)
25.“我”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和教育,请从文中举出例子加以说明。(2分)
26.简要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2分)
27.仿照“长大,意味着责任。”的句式另写一个句子,并结合实际谈谈对自己所写的这个仿句的理解。(3分)
仿句:
句意理解:
第三部分
(26题50分)
2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亲爱的同学,你的书架上或同学的课桌里可能有这些书籍: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这些书籍有的也许曾带给我们阅读的快乐,有的也许我们没有读过,但它们别具一格的书名一定能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意。
今天,让我们借用以上三个书名中的一个做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努力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期末测试卷答案
1、(1)当如今已经劳燕分飞
(2)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2、(1)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自强自立的奋斗者,幸福快乐的感恩人或向积极乐观、自强自立、感恩图报的刘霆学习!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不论是拟写宣传标语还是提感兴趣的问题,都要做到语言准确、得体,本题实际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4.(1)要求点明节日名称和相应习俗,并说出其寓意。答案示例:清明扫墓,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中秋吃月饼,象征团团圆圆。(2)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
4.(1)例一: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
例二: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参赛总人数和各项比赛的人数都逐年增多。
点拨:整体把握表格内容,捕捉有效信息,表达简洁明了。
(2)例一:赞同。孙悟空为取真经,长途跋涉,不畏难险。这种精神与马拉松的拼搏精神相吻合。我们希望马拉松运动员学习孙悟空的拼搏精神,在比赛中夺得好成绩。
例二:赞同。孙悟空不仅有顽强的毅力,而且本领高强,一个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将其作为吉祥物,能与马拉松比赛需要的毅力、速度的要求相吻合。
例三:不赞同。孙悟空虽然惹人喜爱,但“猴性”十足,没有耐心,容易急躁,经常有出格的行为,不太符合马拉松比赛对运动员的耐心、守纪的要求。
点拨:扣住孙悟空特点和马拉松精神之间的联系,能自圆其说。
(3)C点拨:注意说话要文明,注意语言的婉转。
5、(1)破(2)鞋(3)陷害(4)靠
6、(1)我的几个儿子都庸碌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
(2)每次得到警报,经常几个月不睡觉,夜里让士兵轮流休息,而自己坐在帐篷外面。
7、《左忠毅公逸事》一文通过记叙左光斗以国事为重,舍生取义的两件事。以传神的笔触突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
文章第一段通过左光斗为国选才一事,集中表现了他的忠;文章第二段通过左光斗在狱中仍然以国事为重,铁骨铮铮,集中表现了他的毅并进则突出了他的忠;文章第一段通过史可法的表现,进一步突出了左光斗的爱国精神已经在史可法身上得到印证。由此完成了主题。
点拨:通过时间来体现他的毅并进则突出了他的忠。
8、本文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史可法的描写,没有写他如何抗清并以向殉职,而是写他对农民起义军的防御,反映了作者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阶级局限性。
9、左忠毅公逸事》在选取材料上,紧紧围绕着左光斗与史可法师生间的交往,选取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材料。这些材料虽然是逸事,但既典型又真实可信。
点拨:全文紧扣住忠毅二字,并以时间顺序安排材料,不枝不蔓,叙事简洁。叙述中注意了人物的言行及心理特征的描写。
10.色彩艳丽团结互助很怕死能织坚固的睡衣
点拨:说明事物的特点,这是说明文的必考题。
11.就能:强调鹦鹉鱼编织睡衣时间之短才能:突出鹦鹉鱼睡衣之坚固。
点拨:要从说明文语言用词的准确性上分析)
12.因为受到外界伤害时,其他鹦鹉鱼会很快来解救受困的鹦鹉鱼,而当鹦鹉鱼困在睡衣里时,就会因得不到同伴的救助而死亡。
点拨: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的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这也是说明文的必考题。
13.围绕“作茧自缚”回答即可。
点拨:本题是说明文知识的拓展,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来回答。
14、答案:①‖②③④‖⑤。点拨:本文开头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结尾与开头照应再次强调读书人是幸福人,中间部分论证论点,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
15、答案: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
点拨:解答这道题不难,只要在文中找到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立刻就能找到答案。文中句子是“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句子的前半句就是原因。
16、、答案:阅读能增广知识,阅读能使人超越有限的生命。
点拨:题目中已经提示了阅读的好处有两点,只要根据内容把第二段分为两个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即可。第二段先讲通过阅读可以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再讲阅读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
17、答案:读书不仅能增广知识,还能使人的精神得到陶冶读书人是幸福人
点拨:这段话采用首括句的形式,先提出本段论述的主要内容,然后加以论述。
18、答案:读书使人向善,使人避恶。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对论据作用的理解。文中引用歌德和雨果的话,作为道理论据,根据论据与论点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再依照引文的内容可知,证明的不是全文的观点,而是第四段的观点。
19、答案:因为不是所有的书都是好书,只有和好书结缘才是有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的人;去掉“极大的可能”,句意就变成与所有的书结缘都可以变成有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的人,表达不准确。
点拨:本题考查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解答前要认真读这段文字,结合原文内容思考,然后再阐述,最好从正反两面来分析。
20、答案:总结全文,强化论点(重申论点)。
21.(4分,每小题2分)①进入中学,成为大人。②能够承担责任。点拨:有表面意和深层意深层以围绕“懂得什么叫责任”来答,意思对即可。
22.(3分)本文叙述了“我”成长过程中不同时期对“长大”的不同理解的一些相关的事情。
点拨:主要考查概括能力。
23.(6分,每问3分)详写邻家孩子用自行车捎“我”时撞倒一位老太太的前后经过,突出“我”对“长大”的认识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从而揭示“长大”的含义,突出文章的中心。(意思对即可)
24.(6分,每问2分)面对被撞倒的老太太,“我”有些惭愧。帮她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送她回家,并决定常常去看她。从中反映出“我”的道德良知,敢于承担责任、善良、诚实等品质。点拨:其中“敢于承担责任”是最主要的,必须答出来。
25.(4分。举例2分,说明2分)(事例)①当“我”对“长大”的含义有曲解时(认为“进中学”和“有青春痘”就是“长大”),父母能够一脸笑意地纠正和教育“我”。②当“我”送被撞的老太太回家并决定要常常去看望她时,父母赞赏和鼓励我。(说明)点拨:引导“我”明白了“长大”的真正含义。能举一事例并稍加说明,意思对即可。
26.(3分)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长大”不在于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成熟,而是意味着能够承担责任。(意思对即可)点拨:围绕“承担责任”作答。
27.(3分)示例:长大意味着独立。以前在生活上,我总是一味地依赖父母,什么事情都需要父母帮忙拿主意;而现在,我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遇事能够独立思考,生活能力明显增强了,活动范围明显扩大了。我认为,独立让我真正长大了。
点拨:要和本文主旨相符。
28、点拨:这个作文,乍一看仍是话题作文,其实是地道的命题作文。写作要求对确立本文写作范畴至关重要,应先审清。通过读要求,首先明确标题,它的标题已经确定,三选一,考生必须注意到这一点。标题无法创新,只能从文体、选材、表达上去做文章,以求新意。其次,文体不限,因为提示语中涉及到三本书,所以首先可写成读后感或一些常见体裁,更可考虑戏剧、诗歌等平时限制的文体,从形式上别出心裁。
明确总体范畴,下面按三个标题逐一进行思路点拨: 《第一次亲密接触》
第一次可从字面解释为从未谋面,也可理解为从陌生到熟悉间的转变,深入了解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需细致刻画近距离观察,深度感知,挖掘出其本质,然后从文体考虑,可写成读后感、散文、小说、戏剧等。
《痛并快乐着》
痛除了身体上的,更指心灵上的,因挫折、误会、失去等带来的伤害;快乐除了是一种心情,更代表一种乐观向上,奋勇向前的精神面貌。 然后考虑文体,可写成记叙文,通过细致刻画,景物烘托唤起读者的共鸣;也可写成记实类的报告文学和人物传记,以桑兰、张海迪、海伦·凯勒等为素材;或写历史小说或议论文,说明风雨后的彩虹才更美丽,痛也是一种享受;或写一封书信,以运动员平日训练中的痛和对胜利期盼的乐。
《梦里花落知多少》
梦代表回忆或憧憬,花则是其中印象深刻的人和事,首先可从回忆的角度入手,写成散文或一般记叙文,还可写成一封信,通过回忆来抒发对情的感悟,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认识等主题。
点评:三篇文章的选材范围当然不止于此,要想做好文章,就应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会内容的转换,如《第一次亲密接触》可变为《新来的老师》,学会选择新颖的切入点,学会用诗词为文章增色,更要运用细腻的刻画来完善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活起来,从而达到感人的目的。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