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想

浅显明白,而今收录在初中教材中的诗,当年却被认为:“有意无意地把诗写得十分晦涩、怪僻,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的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一解。”(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诗刊》1980年8月)可见“朦胧诗”,纯是观念差异的产物。

略加思考,就不难找出本诗的关键词:“苦难”与“希望”。然而条分缕析,轻松读懂这样的诗而不觉气闷,是不够的;当继续加以理性之光,照彻作品中隐含的曲折与难堪的时代印痕——追溯历史而将中国苦难史想像性地延长,罗列苦难而又轻易归于虚无,处处以“我”自称而终于泯灭自我。

面对初一的学生,在本诗中,要着力于区别三对概念——“国家”(政治概念)与“祖国”(文化概念)、“本能的爱国主义”与“理性的爱国主义”,“儿子”与“公民”——又略微显得艰难;本课时仅仅在这个方向上作一尝试——抒情作品,是否也可以作反思性的解读?

二.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梳理主要意象与修饰语,领悟“祖国”概念的历史性。

2.通过多种同时代作品的映照,探究“我”(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3.通过朗诵,感受诗人对祖国的情感,跳动着同一颗中国心。

三.教学过程

[一]

创作谈[读者与诗人]

探讨:你如何评价这首作品?

25年后,52岁的诗人如何评价旧作?

[二]

苦难忆[追溯与延长]

探讨:

①景物与修饰语

②最妙的动词

③反义词概括

[三]

古史辨[书写和还原]

探讨:

①祖国之苦难形象,始于何时?

②析“数百年”“千百年”“祖祖辈辈”“古莲”

[四]

主体论[存在与泯灭]

出示:《一代人》

探讨:不同诗作中的“我”,有何区别?

的确挺简单的,不过把教学过程的第一点是不是可以放到后面

天如棋盘星作子

地是瑶琴路为弦

1.我们先来听诗歌录音,感受一下;难读的字,及时根据录音注音。

问:感觉怎么样?

猜:52岁的舒婷,现在会怎么评价自己这首作品?

(师——一女生模拟)

真没想到,舒婷本人会这么说,她现在对这诗,持否定态度。

2.其实这诗技巧上还是不错的。前面三节内部,形成强烈对比,很有效果。

思考:

①这里包含了中国哪两个时间段的对比?

(过去/现在)

②找出前后两个时间段中的反义词(至少三对)

(黑暗/雪白

绯红)(破旧/簇新)(蜗行摸索/正在喷薄)(苦难/希望)

渡:过去与现在,苦难与希望,强烈的印象,是通过一系列形象和修饰语来表现的。

3.→其余同学,第一二节中,主要的形象

加下划线,修饰语

加着重号。

→◆重音!缓慢!范读第一句,一起读完①②节

4.哪一个词语(字)最打动你?

老水车/抽水机

矿灯

/探照灯

纺(形状相似;缓慢,沉重,单调,循环)

→——你受得了吗?

→→◆数百年/千百年/祖祖辈辈

黑暗的时间被无限延长

5.师读第④节,思考:是否也有受不了的地方?

→◆爱是主动的奉献,不是强行的索取。

※6.比较顾城《一代人》,问:“我”是否有不同?(主动,寻找中,思考中)

7.仿写:我是你,。

2。用舒婷现在的话否定她自己过去写的诗,作为评价兜售给学生,是不妥当的。作品有其自身的时代性,善变的人不能成为读解的证人。读者可以自己去把握,但不一定需要作者去建立刻板效应。

3。基于“爱”的追寻,如果大家都认为爱是奉献的话,那么爱只能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存在于我们脑海里了。一旦我们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根本没有爱,那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当然,教案和过程比较简略,因此也只能草率的评论。不对的地方,望批评。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听过现场的课,感觉思路较乱,效果一般。

挺佩服郭老师的勇气,自己的东西什么都敢往网上搬。(也许是误砍一刀了,也许不是郭老师自己传上来的)

不过,我要说的是,语文报的这次教学大赛实在糟糕,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