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我首先根据通常的说法把小说的主题概括为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间的金钱关系。
课始,我通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精巧构思,指导学生讨论了菲利普夫妇的“变”;学生们深刻的认识到,菲利普夫妇之所以变化无常,全是因为“钱”字作怪;小说确确实实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兄弟骨肉,即使近在咫尺,也六亲不认,不就是因为没有钱吗?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
讲到这里,一个学生说道:“老师,我认为菲利普夫妇也是很可怜的。”
我问:“为什么呢?说说看!”学生说:“站在菲利普夫妇的立场上看,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夫妇应得的那份家产,菲利普夫妇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一手造成的。因为贫困,菲利普夫妇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穷困潦倒的于勒,该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毫不容易得来的婚姻,等于搅乱暂时还算平安的家庭……因此,我说菲利普夫妇无可奈何,他只能对于勒避而远之,其实他们也是很可怜的。”
学生说完后,我沉思了一会,说:“有道理”。接着问到:“哪个同学还能谈一谈呢?”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在十九世纪法国这样的私有制社会里,菲利普夫妇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们占有自己应得的那部分财产。正是因为没有钱,他们全家人不得不忍受贫穷的辛酸,正如文中说‘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这样,全家人实际上是挣扎在贫困线上。他们的生活已是自顾不暇,又怎么去管于勒这样一个浪荡公子呢?”
这时,我对大家说:“同学们说的有道理,菲利普夫妇也够可怜的。但是像菲利普夫妇这样,对正在困难中的亲弟弟置之不理的做法是不对的。除了我们前面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外,这篇小说还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这就是小说主题的多维性。”
接着,我向学生们出示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趁此,我又提出要求说:“我们知道,《孔已己》这篇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提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原因和前景,因此我们曾把他的主题理解为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同学们能不能从其他角度谈谈你的理解呢?”
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们纷纷谈出了自己的理解,有的说:“小说批判了冷漠、麻木的国民性,它通过描写周围群众对孔乙己的态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通过描写孔乙己的遭遇,表现了他思想保守、僵化,对悲惨的命运逆来顺受,毫无觉悟和反抗的悲剧性格。”
有的说:“小说揭示了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因为在社会变革中,像孔已己这样的小人物根本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遵从固有的心态,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终只能被生活吞噬。”
看着学生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最后总结到:“
阅读是同学们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大家的阅读思考。同学们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是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必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要教师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民主教学,循循善诱,
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定能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出有思想、有见地的学生。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解读小说主题的多维性,珍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