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淮安市楚州区文通中学2011-2012学年度寒假九年级

语文综合测试卷(二)

注意事项:

1.本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横线上。写在本试卷上或超出答题卡规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22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洪泽湖,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远远望去,烟波浩淼,无边无垠;近观岸边,百花盛开,姹紫嫣红。泛舟湖上,湖面波光粼粼,水草摇曳多姿,鱼儿竟相嬉戏。此时此刻,一种惬意在心头潜滋暗长;此情此景,让人目不遐接,心驰神往。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垠 潜

(2)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改为 改为

2.下面这段文字中三处划线句,其中两句有语病,请先找出来,然后逐一进行修改。(可以调整语序,可以添加、删除或更换词语等,但不得改变原句要表达的意思) (4分)

①1月18日下午,光明中学绿茵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②初一、初二级部师生齐聚运动场举行冬季趣味比赛。③这次活动意在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进一步推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④此举还缓解了学生期末复习的压力,真正达到劳逸结合。⑤整个运动场地一片沸腾,孩子们的欢呼声不绝于耳。

第 句,修改意见:

第 句,修改意见: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材料一】 各种媒体上经常可见“绯闻”一词,许多人甚至一些着名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都把“绯”读为“fěi”,其实“绯”的正确读音是“fēi”

【材料二】有人对某中学高二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全班共45人,其中39人认为“绯闻”的“绯”读“fěi”,6人认为读“fēi”;前者还认为“绯”是多音字,在“绯闻”中读“fěi”,在“绯红”中则应读“fēi”

【材料三】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对“绯闻”的认知来自平时收看收听电视、网络及广播的娱乐节目,而“绯红”一词则是通过正式的课堂学习获得的。

【材料四】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绯闻”一词常被误写成“诽闻”。如:“编造同事诽闻被判罚3000元。”(【注】“诽”读“fěi”,意思是说别人的坏话。)

(1)从第二则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3分)

答:

(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绯”字读错的原因有几条?(3分)

答:

4.诗、文名句填空。(①~⑥题为必答题;⑦~⑩题为选答题,从中任选一题作答,若答一题以上,只批阅最前一题。)(8分)

必答题:

① ,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②夜阑卧听风吹雨,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③ ,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④ ,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⑤烈士暮年, 。 (曹操《龟虽寿》)

⑥纷纷暮雪下辕门,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选答题:

⑦ 白居易《池鹤》中表现出诗人对仕宦生活厌倦和无奈的句子是

⑧刘禹锡《陋室铭》中从反面虚写陋室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⑨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的句子是

二(6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15分)

大国的随想

单之蔷

①从人类历史看,要成为大国者,空间上要有独特之处,一般而言,要有地理屏障的保护,比如中国,东面有浩瀚无比的太平洋作为屏障,西面有喜马拉稚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保护,因此中国的文化能够一直绵延下来。还有,大国应该出现在大陆的边缘地带,因为这样可可以避免四面受敌,赢得发展的时间,比如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在大陆的中间地带,很难出现大国,这些地方只能是大国轮番表演的舞台,是大国的通道。像英国的经历,更说明边缘地带是大国的摇篮。当来自东方的武力横扫欧亚大陆时,英国这个岛国可以躲过劫难,而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

②国家是用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是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区域,但这只是国家的形式,并不是国家的本质,真正的国家是指边界之内的国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即“国家意识”,也就是大家都在内心深处认为我是“某国人”。我们中华民族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了稳固的“国家意识”,所以后来我们虽然有过多次被征服、被占领的历史,但最后的结果总是征服者被同化。相反,一些帝国成也倏忽,败也倏忽,其原因就是扩张和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国家认同”形成的速度。

③大国除了这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而后者决定前者。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健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的优势。

④但如何成为大国,从历史看,有一条规律,就是凡与大国直接对抗的,很难成为大国,反而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经采取与大国对抗的策略,这被证明很不成功,后来邓小平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实际上就是跟随战略,反而获得了成功。跟随很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学习,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发明,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但由于善于学习应用,日本目前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⑤假使中国称为大国了,那么中国的行为与以往西方大国的所为会有什么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

⑥这在对大国的理解中可见端倪。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认为:大国就是能保卫自己,能对付任何国家的国家。

⑦有意味的是,中国学者关于大国的标准,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北京大学张详龙教授特别强调大国的文化感召力;学者盛洪也反对实力崇拜,强调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将结束战国–帝国–战国这种国际关系模式,出现一种后帝国时代,为万世开太平。

⑧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有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预示着中国文化的非强权的发展趋向。也许西方的大国概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有删改)

5.文中阐述的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有哪些?(4分)

答:

6.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健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请你根据文本,结合现实分析其原因?(4分)

答:

7.第④自然段中的画线句“邓小平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和“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都属于举例子,试问列举这些例子有何作用?(3分)

答:

8.文中画线句“假使中国称为大国了”,假如这个假设在未来成为了现实,那么请联系文

本,说说那时的中国是怎样的姿态呢?(4分)

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9~12题(15分)

我的长生果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的欢快音符的乐章。

我最早的读物是孩子们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那是一种比火柴盒略大的硬纸片,正面印画,背面印字,是每盒香烟中的附赠物。遇到大人让小孩买烟,这美差往往被男孩抢了去,我们女孩只落了个眼羡的份儿。集得多了,就开始比赛用手刮“香烟人”,看谁刮得远。这时,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那一大叠画片。这些印着“水浒”“三国”故事的小画片,是我最早见到的连环画。

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

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一位爱好美术的小学教师,他有几套连环画,我看得如醉如痴:《七色花》引得我浮想不翩,《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后来,哥哥的朋友们送了我几册小书:《刘得兰小传》《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

渐渐地,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已不能使我满足了,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小镇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我每天一放下书包就奔向那儿。几个月的功夫,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文艺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会呆上半天,构思种种神话传说;路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黯然神伤,编织他的悲惨身世。

记得有一次,作文的题目是《秋天来了》。教师读了一段范文之后,当大多数同学千篇一律地开始写“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飘到了地上”时,我心里忽然掠过了不安分的一念: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

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

于是,我的作文得到了个“甲优”,教师在文中又圈又点,将它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

这小小的光荣,使我悟得一点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

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醉如痴,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这时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有一次命题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我的情绪分外激动,觉得自己得到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我从一个清冷的黄昏开始写,以月亮的美丽皎洁和周围人的嬉笑来反衬一个受委屈的小女孩的孤独和寂寞。写着写着,我禁不住眼泪花花。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又得到了好评,被用大字誊抄出来贴在教室的墙上。可是看到老师用红笔圈出我写的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这段文字,说这个“嵌”字用得特别传神时,我脸红了。

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赞誉–因为这句描写和这个“特别传神”的“嵌”字,是我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

于是,我又悟出了一点道理: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9.作者说自己的作文《秋天来了》,老师在文中“又圈又点”。现在请你对描写秋天的那段文字加以圈点,你会圈点些什么?(3分)

答:

10. 俗话说“开卷有益”,读了本文,你认为作者告诉我们读书有哪些益处?(4分)

答:

11.有人建议本文题目改为“我的营养品”,你是否同意?请说出理由。(4分)

答:

12.读了本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联系实际谈一谈。(4分)

答: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20分)

空山鸟语

郭 枫

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里。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在朝来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他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听得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听的。

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酸,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深林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鹄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呜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鹄么?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鹄呢! 鹧鹄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更是诗人的化身吧I 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加苍凉了哪!“咕–咕–” , 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里。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还要做些什么呢?

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 有删节)

13.第②~④段,作者从“朝来的阳光”写到“过午之后”,从不知名的鸟儿写到山雀,再写到鹧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14.第③段中说:“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这里作者为什么会“怅然”? ( 4分)

答:

15.作者在回忆江南时,情不自禁地写道,“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加苍凉了哪!”这组语句有什么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答:

16.作者为什么说“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4分)

答:

17.文章最后一句“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如果改为“我想做一只山中的鸟”,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章主题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四)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8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渔人甚异之 阡陌交通

便要还家 欣然规往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文:

②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③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20.本文的哪两件事最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4分)

答:

21.作者为什么要把桃花源描绘得那么美好?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这样的理想?(4分)

答:

三(60分)

22.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题。

晨曦初露,那是一天的开始,婴儿第一声啼哭,那是生命的开始;踏进校园,那是学习的开始,笑迎每一个人,那是生活开始……

无论是新的生命的开始,还是工作、学习、生活的开始,都会有太多的内容,都会引发我们太多的思考。

请以“开始”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1.(4分)垠yín 潜qián “竟”改为“竞” ,“遐”改为“暇”

2. (4分)第③句将“和习惯”删去;第④句在“劳逸结合” 后加“的效果”。

3.(6分)(1)大多数学生将“绯闻”中的“绯”读做“fěi”,并且认为“绯”是多音字。(2)①受多数人和媒体误读的影响。

②受“诽”字词义和读音的影响。

4.(8分)① 烟笼寒水月笼沙

②铁马冰河入梦来。

③ 会当凌绝顶

④几处早莺争暖树

⑤壮士不已

⑥风掣红旗冻不翻

⑦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⑧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 (4分)地理因素(地理屏障保护,处在大陆边缘) 文化因素,军事和经济科技实力。

6. (3分)从战前看,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准备上的优势,以保证国家的和平;从战争的过程看,只有有更大的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有能力支付战争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

7. (4分)列举这些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对大国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8. (4分)军事和经济科技实力雄厚,能保卫自己;注重道义责任。(意对即可)

9.(3分)可以从用词的准确传神地角度圈点。

比如:这段文字用词准确传神,“拂、撒、挡、捧”等一组连用的动词,生动地表现了秋天的美好和热情。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圈点。

比如:这段文字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天的晴朗和丰硕的景象,表现了秋天的美好,表达人们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还可以从排比的修辞角度圈点。

比如:这段文字运用排比,不仅表现秋天的天高云淡、丰收在望的特点,也表达了人们对秋天的热爱。同时使语言整齐优美。(不论什么角度,只要言之有理即可)(4分)

10. (4分)(1)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

(2)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3)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4)作文,要写真情实感,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答3点即可给满分)

11. (4分)不同意(1分)。虽然都用比喻,都强调书对自己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2分),但是,“长生果”更突出书对自己的影响是终身的,而且有种神话色彩,突出自己对书的迷恋(用“长生果”为题,显得含义更深,给人的启发和联想余地更大。)(2分)。

12. (4分)略。(答案的要点必须围绕读书,可以谈读书给自己的收益,也可以谈自己以前没有认真读书,读了本文获得教益,打算以后认真读书。感受1分,联系实际1分,阐述2分。)

13.(4分)①从“朝来”的鸟儿乱鸣,到“过午之后”的鸟儿静默,以时间为序,使文章思路清晰。

②由听山中鸟儿“最美的语言”的愉悦,到听山雀的感慨,到听鹧鸪鸣声引起思乡之情,由浅入深地展现了作者的感情变化。(每1点得2分,基本意思相近即可,分析不够准确的酌情扣分)

14.(4分)触景生情(1 分),由山雀的自由和天真的喜乐(1 分)联想到(对比)自己被桎梏套牢(或美好的时光流失太快)而怅然。(2 分)

15.(4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表现了思念的强烈和激越(1分);表现了作者又忆江南的怀念和淡淡的惆怅心绪(2分).

16.(4分)①鸟儿的鸣声清脆、缠绵、嘹亮;

②它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③是自由、欢 乐、天真的欢唱;

④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

⑤让人感受到自然和人世的沧桑。(答到4点给满分,答对3点得4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1点得1分;意思相近即可。)

17.(4分)改后的句子平淡(1 分)原句强调“在山中”,感清强烈倾向突出(1 分),追求山中的清纯,自由,美丽,更能表达作者对自由、至美的赞扬与向往(2分)

18.(4分 )对……感到诧异 交错相通 “要”同“邀”,邀请 打算

19.(6分)①(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村人)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

②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③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20.(4分)(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未果,寻病终。

21.(4分)(1)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2)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意对即可)

22.(60分)略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文通中学2012届九年级语文上册寒假训练及答案(2)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