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54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6分)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 ,故乡七十五长亭。
【注】①呜轧(y):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
9.(1)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3分)
▲
(2)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3分)
▲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10-13题。(15分)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请借救于齐。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与秦,不若归之大国。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救周,而秦兵罢。齐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复诣齐。曰:周赖大国之义,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楚,必 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臣窃为大王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敝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颜率:人名。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周君患之(▲) (2)发师救周(▲)
(3)颜率复诣齐(▲) (4)子之数来者(▲)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子之数来者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B.寡人将寄径于梁 每假借于藏书之 家(《送东阳马生序》)
C.齐王乃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发师救周,而秦兵罢 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
(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
13.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中高度评价了颜率的谋略;此特儿童之见耳,宋人洪迈则在《容斋随笔》中对颜率的谋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对颜率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呢?请简述理由。(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5分)
底线
冯骥才
①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 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②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③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④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⑤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⑥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速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⑦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⑧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2013年6月3日《今晚报》,有删改)
14.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完成填空。(3分)
首先,阐述社会底线下降的现实及危害,提出 (1)▲ 的观点;其次,从 (2)▲ 的角度,论述观点;最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强调了 (3)▲ 。
15.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
▲
16.品读全文,说说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内涵。(请分点回答,4分)
▲
▲
17.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底线的看法。(80-100字,5分)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新苏教版初三年级语文暑假作业试题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