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运用简洁精练、朴素晓畅的文笔刻绘了一个足智多谋、娴于辞令、忧君爱国的谋臣策士邹忌的形象。不管是邹忌的发问思考、类比联想,还是妻妾客人的察言观色、随机应答,也不管是齐王的悬赏纳谏,还是诏令下达后的进谏效果,这些描写、议论都别具匠心地运用了“三叠法”,使文章的整体结构呈现出一种匀整对称、浑然一体的圆满隽美。抓住“三”字作文章,可以提纲挈领,轻而易举地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和思想主旨,下面分述如下。

“ 三问”“三答”见性情

文章开篇描述邹忌和徐公比美的家庭琐事,邹忌对自己的“八尺有余,形貌昳丽”心存疑虑,便想通过他人的眼光和评判来了解或确证自己和徐公到底谁美。文章写了他一连两天对妻、妾、客人的发问。对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对妾:“吾孰与徐公美?”对客:“吾与徐公孰美?”“三问”内容一样,都是询问对方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可是细细体味就会发现,发问的对象、心境、时间不一样,问话里所包含的感情色彩、口吻语气也就有所不同。对妻子的发问是在“朝服衣冠,窥镜自视”之后,颇有几分自光彩照人、自鸣得意的意味,问话脱口而出,喜形于色,对妻子充满了亲昵无间的感情;对妾的发问是在“忌不自信”,稍作思考之后发出的,有一种求实求真,反复印证的意味,口吻和感情是严肃庄重的;对客的发问是在时间经过了一天,客人来了之后,邹忌与客人闲聊漫不经心的发问,语气比较平淡随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发问,勾画出邹忌对自己的美丽形象由自信得意到将信将疑再到不太自信的微妙的心态变化过程。细腻逼真,活灵活现。妻、妾、客三人身份不同,回答同样一个问题内容基本相同,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但是语气、口吻和感情色彩却不一样。妻的回答用了反问句兼感叹句,而且还有“君美甚”的强调,这是发自内心的热烈赞美,她为夫君的美丽绝伦而骄傲自豪,其爱恋之心、得意之态宛然可睹;妾的回答和妻相比少了一句“君美甚”,简单重复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有一点言不由衷,出于敬畏丈夫而不得不说,小心谨慎,不太自然;客的回答是阵述语气,貌似客观如实的评价,不带感情色彩,其实,越是冷静客观,越能看出客人有求于人,阿谀奉承之意,真可谓老谋深算而不动声色。三个人由于身份不同,心态不同,目的各异,形之于外的答话措辞、句式、语气、口吻、感情色彩也各不一样,这种因人而异,因时而别,因势而造的声态口吻微妙地凸现了人物的性情神态,活画出情趣各异的人物形象,真要为《战国策》的写情摹态的艺术拍案叫绝啊!

“三思”“三比”见智慧

妻、妾、客人的异口同声的赞美、歌颂并没有让邹忌自鸣得意,忘乎所以,相反,等到“明日”,徐公来,邹忌再三观察对比,思考分析,才明白自己的处境和问题的答案,文章写了邹忌的“三思”:一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二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前面两次反思均以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比较为事实基础,得出“自愧不如”而且“弗如远甚”的结论。第三次是“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他在思考,我和徐公到底谁更美,妻、妾、客人为什么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他们说的是真话吗?为何答案惊人的相似?……经过一番艰难而深刻的思考,他终于明白,妻、妾、客人认为他比徐公美的真实原因:妻偏爱他,妾敬畏他,客有求于他。他们可是各怀打算而异口同声啊。其实,邹忌远不如徐公美,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他受骗了!妻、妾、客出于各自的感情和心思都蒙骗了他。邹忌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思考,才终于发现这一点。这“三思”的描写从行为情态到语言心理,充分表现出邹忌遇美不惊,头脑冷静,求真务实,注重反思的良好品质。他不仅形貌美丽,他还有一颗力排众议,独立思考的美丽头脑,他的深思孰虑,他的观察感悟充分表现出他的智慧和深刻。

如果说比美“三思”还是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的角度来刻绘邹忌的睿智和深刻的话,那么,入朝进谏,三次类比联想,则是从忠君爱国的家国大事的角度来凸现邹忌的智慧才华和优良品质。课文描写了“三比”。(邹忌)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从“闺房小事”到“国家大事”,巧妙联想,有机联系,类比推理,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臣之妻私臣”想到齐王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从“臣之妾畏臣”联想到“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从“臣之客欲有求于臣”联想到“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三次类比联想,表明齐王遇到的情况和自己的处境非常相似,最后有力地推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迂迥曲折、委婉含蓄而又情趣别致的说理方式当然容易为齐王所接受,说得齐王心花怒放,大呼叫“善”。这“三比”的描述不但凸现了邹忌的巧比妙喻,联想推理的过人智慧,也体现了他深谋远虑,忠君爱国的良好品性,真可谓“一箭双雕”,恰到好处!

“三赏”“三谏”见胸怀

《邹忌讽齐王纳谏》除了刻绘主人公邹忌这个形象之外,还通过“三赏”“三谏”的情节展开刻画了贵为君王的齐王难能可贵的品格——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坦诚大度,治国有方。齐王听取邹忌的进谏,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砺精图治,真抓实干,立马采取扩开言路,修明政治的实际措施。课文写了齐王下令“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悬赏纳谏,不惧“面刺”、“谤讥”而广开言路,显示了齐王的宽宏大量和治国心彻。面刺,当面指责,直言不讳,一针见血;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合,朝堂或集市,公开议论批评君王的差错得失。这样不顾君王的威严体面,这样无所顾忌的品头论足,这样猛烈过火的指责朝政,齐王不是雷霆大怒,论罪问斩,而是当众奖赏,善纳雅言,颇有君临天下、胸怀大海、心比天宽的气魄雅量。对比纣王荒淫残暴,把直言进谏的比干剖腹挖心,昏庸愚昧的楚王把忠贞耿直的屈原贬官流放,我们不能不惊赞齐王的海阔天空的胸怀气度和治国有为的眼光气魄。

如果说“三赏”是直接体现齐王的胸怀气魄的话,那么“三谏”的描写就是间接表现齐王的气度品格。紧随“三赏”之后,文章又写了“三谏”(三种进谏的情况及结果)。“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悬赏纳谏的诏令刚刚下达,朝廷内外,王公大臣,争先恐后,进谏君王,表现一种竭尽忠智,为国分忧的热情;几个月之后,进谏人数锐减,只是断断续续偶尔有人进谏,说明政治清明,国泰民安,齐王把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一年之后,人们即便想再说什么,也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批评、指责的了。可见,齐王广纳雅言,致力国政,已经把国家治理得几近完美无缺(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笔法),及至最后,国富民强,声名远播,燕、韩、赵、魏纷纷前来朝拜齐王。可以说,齐国的声威不依靠穷兵黩武,杀伐争夺,而是依靠日益强大的国力和深得人心的声威征服了诸侯各国。这些“三谏”情况描写,无一不是齐王谦逊礼贤,善纳忠言的结果,也从一个侧面凸现了齐王的智慧谋略和宽宏大量。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巧言妙谏“三”字经——浅析《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六个“三”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