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
同学们,你们学过中国古代史,能说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是哪个朝代,起义的领袖是谁吗?
秦朝 陈涉
陈胜,字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世家》是写陈涉的一篇传记,比较完整地记叙了陈涉起义的全部过程。本文所说内容,记叙了陈涉、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伟大力量,赞扬了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本文以陈涉、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描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
关于作者和《史记》
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从20岁起游历全国各地,考查史迹,采集史料,搜集历史传闻逸事,为后来编写《史记》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公元前108年他继任父亲太史令的官职。3年后(24岁)开始编写《史记》。公元前99年因上书替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阉割)。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约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
《史记》共130篇,叙述了从黄帝开始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6500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著作。不但文字缜密,记事详细,而且语言形象、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曾将它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按《史记》体例,“世家”是王侯传记。司马迁把陈涉列入“世家”,说明他对陈涉的肯定态度。
陈涉起义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繁重。为了满足个人荒淫无耻的享乐生活,还要农民担负沉重的徭役,征发七十多万人去修建宫殿(如阿房宫)和陵墓(骊山墓),又征发大批农民修筑工程浩大的长城和驰道,历时十几年。到了秦二世胡亥时,人民负担的赋税更重了,戍徭有加无减,繁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逼得贫苦农民痛苦不堪,“天下苦秦久矣”,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陈胜、吴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为反抗秦王朝的残酷统治揭竿而起,揭开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序幕的。大泽乡起义为历代农民反封建统治树立了榜样,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天下苦秦久矣。
2、陈胜为起义制定的策略是什么?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3、“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呢?
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苟富贵,无相忘。
4、陈涉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怎样的分析和估计?
“天下苦秦久矣”是起义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义旗一举,“宜多应者”。
5、陈胜、吴广指出的众士面临的绝境是?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6、陈胜在发动起义前所做的“威众”准备是什么?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
鱼腹藏书,篝火狐鸣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7、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弦的一句话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陈涉、吴广起义经过了几个步骤?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
首先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然后陈胜、吴广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杀两尉”,扫除了起义的障碍;接着陈、吴二人号召徒属,进行宣传,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了利害关系,又指明了斗争的方向;紧接着明确了起义军的名义、标志、称号及组织领导,使起义工作从思想到组织上落实,最后起义军在陈胜、吴广领导下胜利进军,并迅速壮大,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
9、“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守令闻起义军将至,皆弃城逃跑。由此可以想见起义军所向披靡的声势。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照应上文,“天下苦秦久矣”和“宜多应者”,说明陈涉的分析完全正确,局势的发展恰如他起义前所料。
10、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涉、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深入探求:
1、陈涉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司马迁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
作者司马迁对陈涉是肯定和赞扬的。“世家”是《史记》中为那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司马迁将陈涉与一般的王侯齐观,可见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表达了陈涉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3、文章第2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目的?
以记叙人物的对话(语言)为主,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了陈涉、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能。
积累:
1、通假字
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因获罪被发配到很远的地方。
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被坚执锐 “被”通“披”。
2、词类活用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以……为苦”,即“认为……苦”的意思。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用作动词,是“使眼色”的意思。
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使……忿恚”的意思。
3、古今不同用法
今亡亦死 亡,古义:逃亡。 今义:死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古义:暗地。 今义:中间。
卒中往往语。 往往,古义:到处。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陈涉世家》测试
1、 作家、作品、出处不正确的是( )
作家 作品 出处
A. 司马迁 《陈涉世家》 《史记·陈涉世家》
B. 杜甫 《春夜喜雨》 《杜工部集》
C. 奥斯特洛夫斯基 《生命的意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 鲁迅 《故乡》 《朝花夕拾》
2、解释下面红色词的含义。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出自《陈涉世家》)
数:
(2)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出自《陈涉世家》)
之:
3、解释红色的词都正确的是
A.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同“饲” 见:同“现”
B.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窘:困窘急迫 敌:胁迫,攻击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书:书信 罾:用网捕
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植:种 亵:亲近而不庄重
4、下列句子正确的读法是( )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5、陈涉吴广“乃行卜”,卜者曰:“然足下卜之鬼乎!”行文虽简,含义却丰,对此中含义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举大事向鬼神行卜反映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特点。
B、卜者暗示以借鬼神树威信也反映了民心所向。
C、举大事行卜反映了陈涉吴广的愚昧和犹豫。
D、陈涉吴广行卜,卜者即知其意,说明定多应者。
参 考 答 案
1、D
分析:D. 鲁迅 《故乡》 《呐喊》
2、(1)句中的“数”是屡次的意思。
(2)句中的“之”是动词,去的意思。
3、答案为B项。A项中的“食”应该读shí,“吃”的意思。C项中的“书”是动词,“写”的意思。D项中的“植”解释有误,“植”在句中是“树立”的含义。只有B项中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4、B 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断句。
5、C根据文章整体内容来理解。
中 考 解 析
1、根据下列诗句填写出相关的人物,或作家姓名,或诗文篇目。
王侯无种英雄志,燕雀喧喧安得知。( )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面较广,既要能理解诗句的含义,又要熟悉相关的文学常识。
答 案 为:陈涉或司马迁,或《陈涉世家》
2、阅读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1)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广为什么要故意激怒将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答 案 为:①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②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2)答案要点为:以激怒其众;以激怒众人,也为杀尉寻找理由;杀尉。
课外拓展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一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10岁开始诵读“古文”典籍,20岁那年开始漫游生活,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任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此外,还多次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元封元年(前 110年),司马谈生命垂危,临终前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留给司马迁。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这样,经过了四五年的准备,在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写作《史记》,实践他父亲论载天下之文的遗志。这年司马迁42岁。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他的想法向武帝说了。武帝因而大怒,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李广利。司马迁被下狱,并在天汉三年下“蚕室”,受宫刑。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侮辱。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著述还没有写完,于是本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信念,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那里受到启发,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作的宏愿。大约经过十年的辛勤写作,他终于在忍辱发愤的境遇中完成了《史记》这部历史宏著。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著有赋八篇,今仅存《悲士不遇赋》一篇和有名的《报任安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情感的杰出散文。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526500字。“本纪”叙述帝王的政迹;“表”是各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全面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发展。
《史记》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并没有摆脱英雄史观。但司马迁尊重历史事实,富于求实精神,有些方面突破了封建正统思想,如“肯定陈胜、吴广反秦起义的正义性;对刘邦,固然没有抹杀他统一楚汉纷争、建立国家的伟大作用,但也没有放过对他虚伪、狡诈、无赖品质的揭露;在《酷吏列传》中还揭露了统治者屠杀人民的罪行。《史记》对爱国英雄的描写则是极尽赞颂的口吻,如蔺相如、魏公子无忌(信陵君)、李广等,都写得栩栩如生。
《史记》中人物形象丰富饱满,生动鲜明,运用了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抓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使人物性格突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重点写了完壁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件事,突出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先,机智勇敢的英雄性格。为了表现人物,司马迁还通过许多紧张斗争的场面表现人物性格。如《项羽本纪》鸿门宴一节,在紧张的场面中刻画了刘邦的怯懦和机智,项羽的坦率少智谋等。故事化的写法使《史记》中的人物各具特征,呼之欲出,成为历史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著作。
《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在写作方法、文章风格等方面,后世作家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史记》的人物传记在形成我国典型小说的传统风格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许多戏剧也取材于《史记》。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希望同学们能在课余时研读《史记》。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陈涉世家》教案7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