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著名喜剧。它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大约作于1596~1597年。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威尼斯商人》的主要情节取材于古老传说。剧情是通过三条线索展开的:一条是鲍西娅选亲,巴萨尼奥选中铅匣子与鲍西亚结成眷属;一条是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友人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还有一条是主线,即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巴萨尼奥成婚,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元而引起的“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夏洛克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影响高利贷行业,又侮辱过自己,所以仇恨安东尼奥,乘签订借款契约之机设下圈套,伺机报复。课文的情节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课文节选的是《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是全剧的高潮。这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以鲍西娅上场为转机分为两部分,前半场主要是夏洛克的戏,后半场主要是鲍西娅的戏。 1.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波澜起伏的戏剧情节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以夏洛克为一方、以安东尼奥等人为另一方,围绕是否“照约执行处罚”即是否“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进行的。夏洛克上场前,公爵与安东尼奥的一段对话交代了夏洛克的固执和凶恶,烘托了审判前的紧张气氛,预示着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即将发生。夏洛克一上场,双方的争辩立刻开始,并且越来越激烈。夏洛克先是断然回绝了公爵要他“仁慈恻隐”的规劝;接着拒绝了巴萨尼奥加倍偿还欠款的请求;继而再次回绝了公爵要他发“仁慈之心”的劝说;然后得意忘形,磨刀霍霍,准备动手,并对葛莱西安诺的怒骂加以讥讽、挖苦。夏洛克在法庭质对中咄咄逼人,决心不顾一切实施报复。至此,夏洛克在双方交锋中占尽上风。 就在此时,鲍西娅上场。她欲擒故纵,一步步地将夏洛克引入陷阱。她先劝夏洛克“慈悲一点”;又拒绝了巴萨尼奥“把法律稍为变通一下”的要求;接着让夏洛克明确表示不答应三倍还款的态度;然后让夏洛克去请一位医生来为安东尼奥“堵住伤口”,“免得他流血而死”。此时的夏洛克神气活现,得意洋洋,似乎左右了鲍西娅,安东尼奥受处罚的结局,看来决无挽救的余地。实则夏洛克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在鲍西娅的导演下,陷入“一个异邦人企图用直接或间接的手段”谋害公民的犯罪境地,断绝了自己的一切退路。 正当夏洛克得意忘形、安东尼奥义无反顾地向巴萨尼奥告别、其他人也都陷于绝望时,剧情突然逆转。鲍西娅提出可以割一磅肉,但“不准流一滴血”,不能相差“一丝一毫”,一下子就让夏洛克陷入绝境,从而把法律的惩罚无情地加到他的身上,使他落得人财两空、一败涂地的下场。 2.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场戏在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这场法庭审判中,每个人都投入激烈的论辩,都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参加斗争,从而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夏洛克的贪婪和残忍,鲍西娅的聪敏和机智,安东尼奥的侠义精神,都写得栩栩如生。即使是次要人物,个性也很鲜明,如稳重慈祥的公爵,暴躁易怒的葛莱西安诺,也给人深刻的印象。 课文集中刻画了夏洛克这个贪婪、阴险、偏执、冷酷、凶残的高利贷者形象。他因为自己的利益和尊严受到损害,就无情报复,结果适得其反,自食其果。 鲍西娅、安东尼奥等一组人物与夏洛克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极力歌颂的。安东尼奥是个从事海外贸易的年轻商人,慷慨仁义,忠于友谊。他借钱给人从不要利息,引起高利贷者夏洛克的仇恨。他甘愿冒割肉的危险向夏洛克借款帮助自己的朋友巴萨尼奥。在课文中,他即将受到可怕的处罚,却始而“默忍迎受”,继而要求“爽爽快快”就刑,为了友谊可以从容而死,死而无怨。巴萨尼奥为救朋友愿意丧失自己的一切。鲍西娅同样见义勇为,珍重友情,得知安东尼奥将遭厄运,立即全力以赴加以营救,尤其是她的超群出众的才智在这场戏中得到充分体现。在一群贵族男子都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她略施小计就巧妙地击败了夏洛克,使矛盾迎刃而解。这一组人物崇尚正义、慷慨仁爱、忠于友谊,是作者塑造的理想化的人物形象。 剧中所塑造的夏洛克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人物形象,分别集中体现了人性的善与恶。作者通过对他们的褒贬,表达了崇尚正义、仁爱和友谊的人文主义理想。 3.丰富生动的个性化的语言 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是诗剧的语言,既个性化而又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精练优美、富有诗意。研究英国文学的评论家认为,莎士比亚戏剧是英语的“魔术师”,“大胆的创新者”,他“如饥似渴地用刚从说话人口上热腾腾地摘来的各种新鲜词汇和形象,同时他本人也大胆创造新的表现方式。”他喜欢渲染,反复用几个措辞不同的铿锵句子,几个平行的比喻形象来表达一个意思。他才思敏捷,妙语泉涌,辞藻华丽,意味隽永的警句佳言在他的所有剧作中几乎俯拾皆是,却很少给人叠床架屋之感。这些特点在课文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 在“法庭审判”这场戏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例如,夏洛克在上场之后,他一张嘴同时对付好几个人,能言善辩,或用逻辑推理而无懈可击,或用反问加强语气,或用冷嘲热讽迫使对方无言以对,或用生动的比喻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词锋逼人,不可一世。鲍西娅上场后,他认为形势有利于自己,就满口阿谀逢迎之词。判决之后,则痛苦不堪,哀怨悲叹。其他人物的语言也各有特色,如公爵的委婉耐心,鲍西娅的周密稳健,葛莱西安诺的暴躁怒骂和开心取笑等等,都有给人深刻的印象。 安东尼奥连续用“大海的怒涛”无法减低威力,豺狼害得母羊为失去羔羊而哀啼,以及松柏受到天风的吹拂不能不发出声音等比喻,来强调夏洛克的残忍之无法改变。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虽然台词较长,但无累赘之感,给人一种生动、形象、华美、流畅、富有诗意的艺术美感。鲍西娅劝说夏洛克发慈悲时说的那段台词,精辟、深刻、动情地阐述了她认为做人应当慈悲为怀的观点,直接表达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是西方人学习《威尼斯商人》的经典段落。我们今天读来,仍然能感受到它的魅力。葛莱西安诺不断用夏洛克说过的话夸赞鲍西娅是“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学多才的法官”“再世的但尼尔”,既是对鲍西娅聪明才智的由衷赞叹,又是对夏洛克自食其果的奚落嘲讽,有很强的喜剧效果。这些都体现了莎士比亚戏剧语言丰富生动的特点。 二、问题研究 1.怎样认识这场戏的喜剧性? 这场戏的情节富有奇特的浪漫色彩,大开大合,紧张曲折,很有喜剧性。剧中有夸张(如夏洛克提出割一磅肉的荒唐要求;鲍西娅对“割一磅肉”的法律解释;鲍西娅与尼莉女扮男装和丈夫同时出庭,丈夫却不明真相)、对比(安东尼奥、公爵等人的宽恕仁慈与夏洛克的固执凶残)、悬念、突转(鲍西娅抓住契约中的破绽制服夏洛克,使冲突朝有利于安东尼奥的方向发展)等戏剧技巧的圆熟运用,有仁慈与残忍,友谊和仇恨,复仇和报应之间的尖锐对立以及情节发展的波澜起伏、出人意料,充满着极强的张力,充分显示了莎士比亚的戏剧才能。 2.怎样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 剧中的戏剧冲突,是围绕着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是否“照约执行处罚”的契约纠纷而展开的。安东尼奥和夏洛克是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他们对待金钱和人情的态度截然相反。安东尼奥是莎士比亚理想中的商人,是所谓“商人王子”,慷慨仁厚,放债不取利息,珍重友谊,不惜为之牺牲生命。而夏洛克却爱钱如命,惟利是图,受到损害就要加以灭绝人性的报复。对他贪婪的金钱欲和残忍的报复心,莎士比亚显然持否定的态度。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莎士比亚认为像安东尼奥那样的商人可以消除资产阶级的矛盾,建立人与人之间被金钱破坏的自然关系,实现美好的生活。而夏洛克那样的高利贷资本商人,重利盘剥,损人利己,则是社会矛盾的根源,美好生活的破坏者。但在另一方面,莎士比亚对夏洛克作为犹太人受到的歧视和欺辱又怀有同情。19世纪英国著名批评家哈兹列特也曾指出:“(夏洛克的)报复的欲望几乎和屈辱的感觉难于分开,因此我们不由得对于‘藏在犹太人宽大长袍’下的高傲的精神表示同情,夏洛克的这种精神由于一再受到不应得的激怒而变成疯狂状态,于是设法采取拼命的、合法的报复行为,以便洗刷那种堆积在他和犹太民族身上的辱骂和迫害所造成的恶名声,直到他用以实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非常残酷,而且态度非常顽固的时候,我们方才失去同情而对他有反感。” 剧本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当时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以海外贸易为重要经营手段,他们认为商业贸易是一种体面的行业。而高利贷是从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旧式的赢利方式,受到新兴商业资产阶级的轻视。商业资产阶级由于经营的需要而离不开借贷,但又与高利贷者有着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冲突,正是这种社会矛盾的反映。 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矛盾,根本上是经济利益上的冲突。但其中也杂有民族、宗教的矛盾。从这个方面来说,夏洛克是一个受歧视的民族的代表。剧中的正面人物宣扬“基督教的精神”,把犹太人说成“异教徒”,反映了基督教徒与犹太教徒的矛盾,以及对犹太人的民族和宗教偏见,而从夏洛克的口中,倒能听到反对这种偏见的道理。 人文主义与民族、宗教偏见是矛盾的。但是,人文主义者用自己的理想对中世纪的教义进行解释,赋予基督教以仁爱、宽恕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剧中人物对基督教的赞颂,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练习说明 一、仔细阅读课文,把握全篇的戏剧情节。说说鲍西娅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又是怎样解决这场冲突的,从中可以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本题旨在理清这场戏的情节,把握这场戏的戏剧冲突转变的关键,认识鲍西娅的性格特点。 这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当夏洛克即将得逞,安东尼奥危在旦夕的时候,鲍西娅为拯救安东尼奥而来到法庭上,成为夏洛克的对手和克星。她的出场改变了冲突双方力量的对比,并且最终导致冲突的完满解决。在这场戏中,鲍西娅的出场是戏剧冲突转变的关键。 夏洛克在鲍西娅出场前,拒绝公爵的调解和巴萨尼奥加倍偿还债务的请求,坚持照约执行对安东尼奥的处罚,以发泄他对安东尼奥“久积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夏洛克的报复就要得逞,公爵不得不去请培拉里奥前来审理此案,这就给鲍西娅的出场提供了合适的时机。鲍西娅在关键时刻上场,巧施妙计,欲擒故纵,先劝夏洛克“慈悲一点”;又拒绝了巴萨尼奥“把法律稍为变通一下”的要求;接着让夏洛克明确表示不答应三倍还款的态度;然后让夏洛克准备好称肉的天平,并请一位医生来为安东尼奥“堵住伤口”,“免得他流血而死”。就在夏洛克忘乎所以、凶相毕露、欲下毒手之时,她宣布只准割肉不准出血,不能相差一丝一毫,否则就要以命相抵,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制止了夏洛克毫无人道的报复行为。剧情由此急转直下,夏洛克进退无路,要求撤回对他不利的诉讼。最后鲍西娅根据威尼斯对谋害本城公民的异邦人的惩处规定,请求公爵没收夏洛克的财产。夏洛克彻底败诉,受到应有的惩罚。 在这场戏中,鲍西娅是剧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她才智非凡,精明干练,崇尚正义,忠于爱情、友谊,在她和安东尼奥等人身上,寄托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 二、《威尼斯商人》是一部诗剧,语言既富于个性化又生动优美,文采斐然。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片段,反复朗读,细心体会。 本题旨在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个性化和丰富生动的特点。 见“课文说明”。 三、外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一般被认为有著名的四大吝啬鬼,他们是法国戏剧家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俄国作家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还有一位是本文中的夏洛克。课外了解这几个人物形象,说说他们吝啬的表现各有什么不一样。 本题旨在认识夏洛克这一人物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阅读,课外自读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以及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分别了解其中的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的人物形象。 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的性格比较单一,就是吝啬。而夏洛克性格的主要方面固然也是吝啬,但他同时还爱女儿,对作为犹太人所受到的歧视和侮辱满怀愤怒,因此他的性格是丰满的、复杂的,是活生生的。他比其他三个吝啬鬼写得更为成功。 四、排演“法庭审判”这场戏。 本题旨在通过戏剧表演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进对戏剧特点的认识。 教学建议 一、课文节选的“法庭审判”这场戏是《威尼斯商人》一剧的高潮,其自身又包含完整的戏剧冲突过程,并且篇幅较长。教学时,不必字斟句酌,逐段条分缕析。要引导学生理清在戏剧冲突中情节发展的过程,认识剧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体会剧本所用的认识“夸张”“对比”“悬念”“突转”等戏剧技巧,以及丰富生动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二、剧中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冲突,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它表现了人性的善与恶的冲突,寄托了作者关于仁爱、友谊、爱情、财富等的人文主义理想,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新兴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在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和夹杂其中的民族、宗教的矛盾。夏洛克作为一个犹太人而被视为“异教徒”“异邦人”,遭受歧视,他的报复心与此有一定关系,因此就这一点来说,他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令人同情的。对初中生来说,要深入认识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不容易的,对此可略加提示而不宜过多强调,而要着重引导学生就这场戏的剧情来认识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欧洲文学史上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生于英国斯特位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成为剧院股东。晚年回到故乡。他的作品现存剧本37部、长诗2首、十四行诗154首。代表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汉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他的剧作多取材于历史传说或根据已有剧本改编,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社会矛盾,提倡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反对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政治要求和生活理想。剧作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生动丰富,语言精练而富于表现力。他的作品,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是人类文化史上珍贵的遗产。 二、死板的合同──关于《威尼斯商人》中的法律问题(郭建) 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讲述的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向犹太商人夏洛克借了一笔钱,而夏洛克为了报复安东尼奥平时对他的侮辱,情愿不要利息,约定在三个月的期限到来之时,如果安乐尼奥不能清偿债务,就要由夏洛克在安东尼奥“心口所在的附近取一磅肉”。后来因为据传安东尼奥的商船接连沉没,到期无法还清债务,夏洛克就向法庭起诉,请求按照原合同履行。威尼斯的公爵和元老们的劝解都无法让夏洛克回心转意,只能准备执行原约定。幸好安东尼奥友人的未婚妻鲍西娅聪明过人,假扮法律权威来到法庭,宣布“这约上所签订的惩罚,于法律条文的含义并无抵触”,夏洛克有权在安东尼奥的胸前取一磅肉;可是因为合同上只写了一磅肉,所以如果在取肉时流出一滴基督徒的血,或者所割超过一磅或不足一磅,就是谋杀,要按照威尼斯的法律抵命并没收全部的财产。夏洛克听了,只得请求撤诉,可这位假冒的法律权威又宣称根据威尼斯的法律,异邦人企图谋杀威尼斯公民,就要由公爵宣判没收财产,夏洛克撤诉就说明他原来的本意只是想谋害安东尼奥,所以要由公爵判罚。公爵就势命令夏洛克改奉基督教,并且没收财产。夏洛克只得灰溜溜地败诉而回。 合同是私人自己定的,难道就成了法律不成?法官难道就不能宣布这合同“不近人情”,将其作废?况且起诉的一方还是一个异教徒,是个在威尼斯受人歧视、几乎是被当作贱民的犹太人,何必如此和他“较真”,一定要以法庭的强制力执行这个合同?这就需要了解这个故事后面的法文化了。 在古代环地中海地区,合同往往具有一种神圣的色彩。比如古代希伯来人在合同方面很迷信,认为神和人是以“约”联系在一起的,犹太教的经典就以“约”为名,着重强调上帝和人类的几次约:第一次是上帝和挪亚立的约。人类应向上帝献祭,不吃带血的畜肉,上帝则不再发洪水。这次约以天上的彩虹为信。第二次是上帝和亚伯拉罕立的约,这是上帝和其“选民”(选中的民众)犹太人的约,犹太人应该以割礼为这项约的标志。第三次是上帝和摩西立的约,作为上帝眷顾其选民的代价,犹太人应该以他们的头生子(后改以金钱赎)及头生的牲畜为献祭,并严格遵循“十诫”。后来的基督教教义里,仍旧保留上帝和人类立约这样的概念。基督教的《新约全书》,所谓新约是相对于旧有的上帝与人类的约而言的,这个新约就是耶稣作为上帝之子为人类而流血,来赦免了人类的罪孽,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要门徒们吃饼,说是他的身体;要门徒喝酒,说是他的血,“为众人流出来,使罪得赦”。教徒要受洗礼、领圣餐、饮红酒,就是遵守基督和人类的这个新约的标志。 在古罗马法中,合同也是一种不可动摇、必须履行的约定。罗马法用obligatio表示合同,意思就是“法锁”。罗马法对于债的定义是:“法律用以把人或集体的人结合在一起的束缚或锁链。”合同和法律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在《威尼斯商人》所叙说的那个时代,合同等同于法律仍然是一项普遍的原则。古罗马的法谚“合意创立法律”(consensus facit ius)几乎是全欧通行的原则。法国13世纪《博韦的习俗和惯例》还有“合同胜过法律”之说。因此只要是立约人当时是自己作出承诺的,无论是多么不合理的合同,按照“买方自应注意”(caveat emptor)的原则,就只能自认倒霉。即使是像夏洛克和安东尼奥之间这样的合同依旧被认为和法律一样具有强制力。法庭只能严格依照当事人原先约定的合同文字字面意义进行判决,付诸强制执行,不能对合同本身自行作出解释。 因为合同等于法律,违约等于违法,违约不偿就会遭到严厉处罚。古罗马《十二表法》规定债权人可以把债务人出卖为奴,甚至在有多位债权人的情况下可以把债务人砍成几块。14世纪德意志法律规定,债权人有权掀掉无力偿还债务的债务人家的房顶。中世纪维也纳城市法律规定,债权人有权将违约的债务人剥到只剩下一件衬衣。即使在黑死病流行的时候,神父在为临终者做忏悔时可以赦免所有的罪恶,惟独不得赦免临终者欠下的债务。在19世纪中叶以前,绝大多数西欧国家都设有专门的负债人监狱,用来关押还不清债务的债务人。 《威尼斯商人》所反映的这种死板的合同等于法律的现象,是西欧中世纪的法文化特有的现象。由于这样的法文化的背景,一个人在生意上丧失信用、不能及时还清债务,就会被世俗蔑视,所以在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里,当摩莱尔公司不能兑现自己开出的期票时,父子两人竟然打算自杀,“用血来洗清耻辱”。我们在欣赏这一时期的名著时不妨注意这个法文化背景。 (选自2001年3月9日《文汇报》) 三、论《威尼斯商人》之布局(陈瘦竹) 法庭审判(第四幕第一场)是全剧最精彩的一场戏,这早已成为定论。德国浪漫主义运动领袖许雷格尔(August Wilhelm Von Sehlegel,1767—1845)在《戏剧艺术和文学讲座》中曾说:“第四幕中审判场面本身就是一篇完美的戏剧,全剧中的兴趣都集中在这里。”哈兹列特同样认为:“自鲍西娅上场之前,到她下场之后,整个审判场面,真是戏剧技巧的杰作。”我们觉得,这种评价并不过分。在这一场中,有仁慈和残酷、友谊和仇恨以及欢乐和灾祸之间的强烈对照,有反衬、悬念和惊奇,抑扬顿挫,波澜起伏,以借约之矛攻借约之盾,造成情节的急剧转变。莎士比亚在这里运用各种戏剧技巧,确是达到非常圆熟的地步。 在鲍西娅上场之前,先由公爵进行审理。公爵早已设法调停,但是无效。所以公爵出席法庭之后,就向安东尼奥提醒对手是一个铁石心肠的“恶汉”。安东尼奥早有思想准备,“等待着他的残暴的处罚”。夏洛克在群众紧张的心情中,走上法庭。公爵劝告夏洛克大发慈悲,而夏洛克却公开表明对安东尼奥有仇,当面拒绝,并且威胁要到京城上告。巴萨尼奥从鲍西娅那里拿了钱来,所以在争论不过夏洛克时,愿意以加倍的钱来还债,可是又被拒绝。公爵再度劝告,夏洛克却以基督教徒虐待奴隶来为自己辩护,塞住了公爵的嘴。如果公爵所请的培拉里奥博士当天不能到场,公爵只能宣布延期审判。夏洛克始终占着上风,安东尼奥恐怕难逃厄运。展开戏剧冲突的矛盾双方,从全剧来说是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但在法庭上,作为安东尼奥的辩护人的鲍西娅,在实际上已经成为夏洛克的对手。莎士比亚写公爵审理案件,既表现了诉讼的应有程序,更重要的是为鲍西娅的上场作准备,让这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危急的情势下出现,以显示她的干练和才智。 莎士比亚在鲍西娅上场之前,先表现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之间生死不渝的友情,再描诉讼。鲍西娅根据法律,宣布异邦人企图谋害基督教徒,他的一半财产归受害人所有,另一半没入公库,他的性命,听凭公爵发落。公爵不等夏洛克开口,就饶恕了他的死罪。可是在贪婪的夏洛克看来,夺去了他的财产,“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最后他不得不接受从此改信基督教和死后将财产交给女儿女婿两个条件,痛苦地退出了法庭。 这一场戏,细致曲折而又气势磅礴,突出地表现了鲍西娅所维护的生活准则:友爱和慈悲是幸福的源泉,贪婪和报复是灾难的根由。同时我们又看到,资产阶级法律包含着形式和内容的矛盾,依法执行表面上似乎很公道,其实却很荒谬。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签订借约,这是合法行为,夏洛克要求照约处罚,理当受到法律保护。但是鲍西娅找出借约破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坚持必须照约处罚,反使夏洛克一无所得。至于鲍西娅最后所依据的处理异邦人和基督徒关系的威尼斯法律,以及安东尼奥提出夏洛克改信基督教的条件,显然带有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因而使人对夏洛克痛恨之余多少有些同情。 在审判结束以后,鲍西娅和尼莉莎分别向她们的丈夫巴萨尼奥和葛莱西安诺索取戒指,作为第四幕的结束。这个“戒指”故事,是非常富于喜剧性的穿插。审判场面气氛严肃,穿插这段喜剧情节,可以调剂一下,而且在全剧高潮之后,出现余波,引出第五幕的戏来。鲍西娅和尼莉莎乔装出庭,观众虽已看得一清二楚,但是她们的丈夫,却仿佛蒙在鼓中。怎样能使他们相信出席法庭的法官和书记就是自己的妻子,只有戒指才是确凿的证明。这一段戏是最好的喜剧嘲弄或反笔(Irony)。妙在先由尼莉莎和葛莱西安诺为着戒指争吵起来,然后顺水推舟,再由鲍西娅向巴萨尼奥旁敲侧击,既不着痕迹又有喜剧情趣。 戒指这段情节,足以补充关于鲍西娅的性格描写。她是剧中主要人物之一,莎士比亚从多方面来刻画她的性格。她温柔聪慧,而又干练果断。当她向拿利萨批评那些前来求婚的王孙公子时,显出她是一位高贵的千金小姐;她和巴萨尼奥会见时,她又是一个热恋的多情少女;等她走上法庭,又像一个精明的折狱老吏。但她毕竟是个少女,莎士比亚写她故意索取戒指,爱作弄人,爱开玩笑,借此冲淡她乔装法官时的刚毅的男性气质,还她一个聪慧的女性姿态。 在“一磅人肉”故事中,借款到期不还而致割肉,似属有悖常情,尽人皆知。然而除此之外,莎士比亚将那样凶恶卑鄙的犹太人作为主角之一,亦属一种困难。描写坏人,并不需要十分高超的艺术,但是要使坏人能够博得同情,却非凡手所可成功。关于夏洛克这个角色的处理,莎士比亚真是左右两难:一方面他须将夏洛克的性格写得极端的坏,否则借款割肉一节便不真实;一方面他又不应将夏洛克的性格写得特别的坏,否则整个那段故事便有不真实之虞。 莎士比亚用双管齐下法,以解决这个困难。他一面将坏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一面又写夏洛克的另外一种动人哀怜处,以资补救。他既将夏洛克写成一个恶魔,又表现他受尽污辱虐待以博得观众同情。这种情形,类似一般人对于犯人的同情一般。犯人本身及其所犯罪恶,固属令人深恶痛绝;但如法官判案歪曲法律予以虐待,便会引起一般人的公愤。这虽然是主张公道的义愤,但实与对犯人的同情无异。莎士比亚在第二幕第五场、第三场,第三幕第一场和第三场,以及第四幕第一场中,表现夏洛克贪婪残暴,毫无心肠;然在第一幕第三场和第三幕第一场中,我们又看见夏洛克受到各种虐待以及不幸。最后夏洛克诉讼失败,财产充公,性命几乎难保,并须改信基督教义,身心俱毁,他说:“不,把我的性命和一切都拿去吧!不必饶恕我;你把支持我房屋的栋梁拿走,你即是拿走了我的房屋;你拿走了我的生计,你即是要我的命。”(第四幕第一场)看到这里,我们一面恨他,一面又怜他。莎士比亚又写他珍惜莉娅婚前赠他的蓝玉戒指(第三幕第一场),使我们觉得他亦具有人性。莎士比亚所用方法,等于押宝时两面下注,这边不着那边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所以称为“戏剧的两面下注法”(Dramatic Hedging)。 在夏洛克与安东尼奥所订的借约中,亦有一个难题。借款如果到期不还,居然有人提出以割肉为赔偿;提出之后,居然有人答应;这场官司,法庭居然慎重考虑;而最后又因借约未曾注明出血字样,而竟被全部推翻;似此情节,形同儿戏,实属难以令人置信。现在我们要看莎士比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在第一幕第一场结尾,安东尼奥对巴萨尼奥说:“所以我们走罢;试试凭我的信用在威尼斯活动点款子。”巴萨尼奥并非商界中人,告贷无门,结果找到夏洛克,并声明“由安东尼奥作担保”。正说间,安东尼奥上来,瞥见他的年轻朋友正向他的仇人借钱,便禁不住自言自语骂夏洛克道:“他那个样子多么像一个卑鄙的税吏!”他很自傲,岂能望仇人而却步,所以走上前去,商定那笔借款。这一点便足以说明安东尼奥向仇人夏洛克借款的理由,否则,此举似乎不大近情。这时安东尼奥急于要结束和夏洛克的这场交易,而夏洛克则自觉已占上风,竭力想延长这次会面的时间。夏洛克存心刁难,故意谈到两人仇恨的中心──利息──上去。从利息又谈到一磅人肉。现在我们要回到前面提出的一个问题,借约上规定一磅人肉以代借款,何以令人竟能发生真实之感?莎士比亚预先提到利息二字以为伏笔,真是煞费苦心,巧夺天工。借钱取利,在我们近代人看来,已成当然事实;殊不知在西洋古代和中古时代,一般人均视取利为卑鄙行为。他们只懂得种植谷麦可以得到数倍的收获,饲养牲畜可以大量繁殖,而不懂得钱币可以生出子金来。希腊文的“利息”为Tokos,恰好等于英文的Bred(繁殖,滋生),可见古人所谓利息,意指生殖。当安东尼奥与夏洛克争论的时候,问题是在钱币可否生出子金来。夏洛克引雅各故事为例,“滋生出来的小羊若是带着条纹而且斑杂的,便完全归雅各所有,算是工薪”(第一幕第三场),以证明古代以羊为通货时,小羊即是利息。安东尼奥便问:“你的金钱就是公羊母羊吗?”夏洛克答道:“那可不能说;我想法使我的钱滋生得同样快就是了。”(同上)所以在他们争论之时,肉与钱二字时常联在一起,甚嚣尘上,直到后来安东尼奥说要继续唾骂夏洛克,夏洛克便从肉字上着眼而提议立约。夏洛克自己说明,本欲讨好,便故意开个玩笑,意谓基督徒既然只懂得肉类可以滋生,且视滋生之物为合法,而不知钱亦可滋生出合法的子金,那么现在就以人肉来代替钱,当做钱来看待。在安东尼奥方面,看到夏洛克竟肯不以“子金”为利息,便亦欣然接受,况且他自信“两个月之内,……我希望能有十倍这个价值的钱来”。按夏洛克立约之时,本意并不想要这磅人肉,不过故意刁难,使他的敌人知道利息像小羊一样是合法的产物而已。 一磅人肉的借约虽已订立,但是法庭上何以竟接受此惨无人道的诉讼,实在又是一大难点。关于这个问题的处理,莎士比亚第一步使我们怀疑法庭上是否当真受理;盖根据公爵和一般人的意见,以为夏洛克不过要借这个机会,对于安东尼奥当众大施报复,先将他的性命握在掌中,然后饶他的命,使体面的威尼斯绅士受尽奚落和屈辱,无地容身。公爵说:“夏洛克,一般的人都想,我也这样想,你的狠毒的样子已经延长到最后一分钟了;随后你必大发慈悲,比较你的奇特的残酷还要来得出人意料。”(第四幕第一场)夏洛克亲至法庭,其目的在根据法律来使安东尼奥受窘难堪而已。但是他一开口,莎士比亚禁不住给他想出一篇大道理来。他提出奴隶问题,真是叫人无法置辩。奴隶的皮肉,不亦是用钱买来的吗?公爵至此无法加以裁判,本欲宣告退庭,适鲍西娅入,于是这案件新换一副面目。 该项借约因未注明出血字样而被法庭推翻,这段情节,本为原来故事所有,而且最富于戏剧的效果。但同时不免令人有枉法之感。关于这点,莎士比亚的表现,亦极巧妙。他将这枉法的诡辩,放在假律师鲍西娅嘴里,避重就轻,可以减少一些观众的反感;而更重要的,正当观众惊奇之际,莎士比亚接着提出威尼斯保障人民生命不被谋害的明文规定,以处罚夏洛克,表现出公正的法治精神。这条法律明文的运用,显然是培拉里奥的主意:而他是威尼斯的著名律师,折狱必然令人心服。 (选自《陈瘦竹戏剧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四、英国诗剧与莎士比亚 16、17世纪英国诗剧中作家辈出,好戏连台,应该说:即使没有莎士比亚,它也要占英国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 然而毕竟有了莎士比亚。这就使英国诗剧更加灿烂。在那么多出色的剧作家里争一席之地已是不易,而他却在四百年的检验与再检验里证明确比所有的他们高出一筹,这就使我们更加珍视他的成就。 他是创建者:他第一个用写史诗的规模写了九个历史剧,生动地叙述了也评论了从约翰王到亨利五世的三百年英国历史。我们说他评论了这段历史,这是因为将这些历史剧放在一起来看,莎士比亚歌颂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拥护强有力的开明君主,谴责封建集团之间的斗争,暴露阴险恶毒的政治人物的危害,他的倾向性是明显的。 他有点铁成金的本领:他的剧本的主要情节几乎全部来自别人,然而经他加工之后,这些情节获得了新的深刻的意义。哈姆雷特在他手里从一个通常的复仇者变成一个胸襟广阔、思想深刻的人文主义者,这个变化是至今都令人惊叹不已的。 他最懂戏:他的剧本总是情节生动,比别人的更能利用当时舞台的特点,发挥当时演员的潜力。他写得比较放松、自由,然而却不稀罕使用廉价的“手法”,如突然出现一写夏洛克磨刀准备割肉的凶相,公爵然后派人到门外去请她。培拉里奥的书信说明了鲍西娅的律师身份,加强了观众的期望。鲍西娅在关键时刻上场,她的言语举止足以左右局势。莎士比亚使鲍西娅在22行无韵诗的台词中,显出了一个慈悲为怀而又执法如山的法官的胸怀和气度。她像公爵一样先劝夏洛克大发慈悲,可是她讲得更精辟、更深刻、更动人。另一方面她又从法律观点着眼,肯定夏洛克按照借约割肉的合法要求。夏洛克坚持“照约执行处罚”,于是又成僵局。我们且看鲍西娅怎样处理这一案件。她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使戏剧悬念逐步紧张。第一,巴萨尼奥要求变通法律,鲍西娅断然拒绝。夏洛克得意非凡,赞美“聪明的青年法官”。第二,鲍西娅仔细看过借约,仍进行调停,劝夏洛克接受三倍的债款,他不同意。她于是承认,根据借约夏洛克有权照约处罚。第三,鲍西娅告诉安东尼奥“必须准备让他的刀子刺进你的胸膛”,反复强调割肉合乎法律。夏洛克喜出望外,接连两次欢呼“尊严的法官”、“优秀的青年”和“聪明正直的法官”。第四,鲍西娅问起称肉的天平,夏洛克说已经带来。第五,鲍西娅要夏洛克去请外科医生来替安东尼奥“堵住伤口”,“免得他流血而死”。夏洛克认为“约上没有这一条”,加以拒绝。“血”这个字极为重要,这是鲍西娅促使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的命运发生倒转的法宝,因此故意在这里提了出来。我国古人作文讲究欲抑先扬、欲擒故纵之法,莎士比亚写戏用的就是这种技法。从表面上看,夏洛克的报复一定可以成功。鲍西娅到此似应立刻宣判,但是莎士比亚却再一次表现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的友谊。巴萨尼奥看到安东尼奥为他而受难,因此表示他虽爱他的妻子,但是为了救出他的朋友,宁愿牺牲他的妻子。这时鲍西娅用旁白说道:“尊夫人要是就在这儿听见您说这样的话,恐怕不见得会感谢您吧。”葛莱西安诺和尼莉莎,也有类似这样的话。鲍西娅女扮男装,当然瞒不过观众。她们的旁白,具有喜剧意味,正和审判场面的严肃气氛相对照。第六,鲍西娅应夏洛克的请求正式宣判,反复说明他可以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一磅肉。夏洛克第四次和第五次歌颂“公平正直的法官”和“博学多才的法官”。 夏洛克于是凶相毕露,手执钢刀,对安东尼奥说:“来!准备!”鲍西娅一声“且慢”,形势顿时突变。她又采取以下几个步骤,使夏洛克一败涂地。第一,她指出借约上只写明割一磅肉,“没有允许取他的一滴血”,“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按照威尼斯法律,夏洛克的土地财产,“就要全部充公”。葛莱西安诺于是就用夏洛克赞美法官的话,“公平正直的法官”,向鲍西娅欢呼。第二,夏洛克怀疑法律是否有这样的规定,鲍西娅要他“自己去查查明白”。她并且强调夏洛克既然要求“公道”,现在就给他公道。葛莱西安诺第二次欢呼“博学多才的法官”。第三,夏洛克见势不妙,要求还他三倍的债款。鲍西娅宣布夏洛克除“照约处罚”外,“不能接受其他的赔偿”。葛莱西安诺第三次歌颂法官的“公平正直”和“博学多才”。第四,鲍西娅催夏洛克割肉,非但不准流血,而且“不得超过或是不足一磅的重量”,否则就要“抵命”,“财产全部充公”。葛莱西安诺第四次欢呼。第五,夏洛克再退一步,要求还他本钱,鲍西娅说他“已经当堂拒绝”,因此只能“履行原约”。葛莱西安诺第五次赞美法官。第六,夏洛克无计可施,最后要求撤回起诉。他剧中的情节总是有足够的理由在后面的,在情节的安排上他显示了卓越的比例感和节奏感。 他善于创造人物:他的人物总是比当时别的剧作家笔下的人物更全面、更深刻。他善于窃取我们的心,使我们同情他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几百年来,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考狄利娅、苔丝狄蒙娜、鲍西娅、朱丽叶、罗瑟琳……吸引了历代无数的观众和读者。他在描写性格方面不简单化:高利贷者夏洛克有其残忍、凶恶的主要一面,也有其作为犹太人受侮辱受迫害的次要一面。他不是一下子就将人物的性格全盘端出,他让他们随着剧情的发展,在同别的人物的接触与往来里泄露他们自己,丰满他们的形象。这种接触和往来就是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他总是力图在这种关系里注入重大的思想内容,于是我们看见一个年轻的人文主义者同一整个险诈的朝廷对立,一个正直、勇敢、诚挚的英雄同一群马基雅维里型的冒险家对立,一个代表新兴的资本主义势力的进出口商人同一个体现中世纪剥削制度的高利贷者对立……这一系列的对立就是一系列意义重大的冲突,在冲突和冲突的解决里人物显示他们性格的更多方面,给予观众以新的震撼和新的了解。十九世纪英国批评家几乎完全集中注意力在莎士比亚的人物性格上,这是过偏了,但这也因为莎士比亚的人物性格确有可以深挖、值得深挖的地方。 (节选自《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九年级下教参:威尼斯商人(节选)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