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穷苦读书人 截然不同的命运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虽然是不同的作家,创作于不同的时代,表现了不同的主题,但是,也有许多共同特点,值得我们仔细品味,深入探讨。下面就其相同点及不同点略加分析。

首先,说说其共同点。

1、相同的身份。范进中与孔乙己同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都出身于贫苦人家,都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通过科举考试,走读书做官之路,是他们毕生的追求。他们认定,只有这样才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唯一途径。

2、相同的追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他们至死不渝的人生信条。范进几乎一辈子都在参加科举考试,考到胡子发白,才中了秀才。且看,范进中了秀才,他岳父——一个杀猪的——前来道贺,就教导他:“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是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的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世态人情。这种观念可以说是渗透到当时的每个人的细胞里,血液中。

中了秀才,就有了参加乡试的资格。因此,范进就去找其岳父借钱赶考。他虽然被骂了“一个狗血淋头”,也不死心,“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可是“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他的老娘“已是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要是这次没有中举,他们一家子的命运会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可是,一旦中举,就时来运转了。一向盛气凌人的岳父,马上拿了银子和肉来祝贺,而且在他面前立即变得低三下四了,口口声声称“贤婿老爷”。邻居们纷纷前来道贺,“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不仅如此,而且就连素无来往的张乡绅也来攀亲带故,称兄道弟,又是送银子,又是送房子。真是“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世态就是如此炎凉,现实就是这样教育人们的。

而孔乙己也是考了半辈子,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着。可是,他至死也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不肯脱下那显示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他没有资格与那些穿长衫的有钱人一样“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喝”,也不愿意与做工的、站着喝的短衣帮为伍。他“身材很高大”,却不愿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社会上的人对他除了取笑之外,没有丝毫的同情与怜悯。

3、对比的手法。两篇小说都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吴敬梓通过范进中举前后处境的对比——胡屠户、众邻居、张乡绅对范进的态度前后判若两人,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冷酷现实。鲁迅通过孔乙己前后两次来酒店喝酒的情景的描写,既揭示了孔乙己的迂腐,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麻木。他第一次是“站着喝而穿长衫”,“脸色青白”,虽不算很好,也不是很差;第二次倒是“坐”着喝——因为被打断了腿,“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着”。离死亡也不远了。可是,掌柜除了记得他“还欠十九个钱”之外,就是与其他人一起“笑”他。这是冷漠的笑,无情的笑,残酷的笑!

4、共同的主题。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的主题是都是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封建文化、封建教育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从而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通过众人对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表现,来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中举前 中举后

范进——贫穷潦倒 财源滚滚

胡屠户——训骂 恭维

乡邻——不理会 送酒肉

张乡绅——不识范进 送银送房

对比写法——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其次,说说其不同点。

1、生活的时代不同。

范进中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中后期,科举制度盛行。因此,他还有中举的机会,可以借此改变自己的命运。孔乙己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民国的初期,科举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他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土壤,又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走上新的人生之路。

2、最终的命运不同。一个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一个是穷困潦倒,冻饿而死。中举以后的范进就是现实中的张乡绅、李乡绅。他以后的生活,通过胡屠户的话就道明了:“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乡绅,何愁没有银子用?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哩!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孔乙己因为好喝懒做而偷窃,最后被打断了腿,在初冬的寒风中,“在旁人的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除了死亡,他还能有活路吗?最终只能无声无息地悲惨死去。

孔乙己的死,就像树上一片枯叶,随风飘摇,没人注意——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孔乙己的死,就像田野里一颗草,随风飘摇,没人注意——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其实,没有中举的范进跟孔乙己差不多。可以说,孔乙己就是没有中举的范进。在封建社会,像范进那样的幸运儿是极少数,而像孔乙己那样的苦命人却是多数。当然,像他那样好喝懒做,以至于偷窃者也是极少数。

3、艺术风格的不同。

《范进中举》是一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孔乙己》是一幕令人心酸的悲剧。《范进中举》是一篇讽刺小说,运用了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的手法。《孔乙己》是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蕴涵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范进中举》运用讽刺和夸张的手法,一是对范进这样醉心功名的读书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范进无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到50多岁才中了秀才,后来竟然中了举人,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但又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所以,他喜极而疯。作者对他发疯后的丑态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

文中通过描写中举后的范进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丑态之一是“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丑态之二是“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端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丑态之三是“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癫、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二是对世人趋炎附势,拍马巴结的丑态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最突出的是对胡屠户前倨后恭的的丑态的刻画。

胡屠户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不堪的市侩形象。他对范进的冷热喜怒,准确地反映出范进因科举考试而发生的每一点变化。范进中举前,被他称为“现世宝”,受他的训斥和“教导”;范进向他商借乡试的盘费,被他“骂了个狗血喷头”,又是“尖嘴猴腮”,又是“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范进一中举,地位马上从地下升到天上,他立刻毕恭毕敬,低声下气,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范进不再是“现世宝”,而是“贤婿老爷”,“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胡屠户为何前后判若两人?用他的话说:“姑老爷今非昔比!”这一句话毫不掩饰地道出了他对功名富贵的由衷向往之情。

《孔乙己》是运用冷峻的白描手法,刻画孔乙己既可笑又可怜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他两次出场的外貌描写,揭示了他的悲惨命运,既有同情,又有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写社会环境突出一个“笑”字。“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以喜剧的手法表现悲剧的主题,是本文的写作手法。

4、写作重点不同。

《范进中举》只抓住其中举前后(特别是中举后)的表现以及众人(特别是胡屠夫)的表现,来表现主题。《孔乙己》虽然只重点描写了两个场面,但几乎记叙了其一生的悲惨命运,来表现主题。

范进中与孔乙己读书没有错,错就错在他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升官发财,做一个欺压百姓的“人上人”;错就错在他们鄙视劳动,瞧不起劳动人民的腐朽思想。生活在当代的青少年没有衣食之忧,没有受过冻饿之苦,通过《范进中举》与《孔乙己》的比较阅读,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与罪恶,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振兴中华、报效国家、造福人民而发奋读书的人生理想。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