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练方案

☆课文导读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有心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心。文章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采用反驳对方论证的方法,通过正面立论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手法,一举击中要害,反驳强劲有力。论证思路上采用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作出结论的顺序逐层推进,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特色。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玄虚(xuán) 慨叹(kǎi)

诬蔑(wū miè) 诓骗(kuānɡ)

省悟(xǐnɡ) 搽(chá)

渺茫(miǎo) 脊梁( jǐ )

脂粉(zhī) 抹杀(mǒ)

抹布(mā) 拐弯抹角(mò)

前仆后继(pū) 状元宰相 (zǎi)

二、词语释义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家谱: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事。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说谎话骗人。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

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事情。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掌权的人请求解除他们的痛苦,保全他们的性命。也指替老百姓说话。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足为据:不值得当作根据。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三、语句解读

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语句极富讽刺意味,极其简练地勾画出三种形象,三种脸谱,始而妄自尊大,继而仰人鼻息,最后竟至乞灵于泥塑木雕的偶像。三者相互映衬,又从变化中显出悲观论者精神节节败退,每况愈下。

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他信力”由“自信力”这一词语仿造而来,作者就用这“他信力”来戳穿反动卖国政府的嘴脸,对其作无情的嘲讽。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这句话,是从以上对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失掉“他信力”而产生的恶果所得出的结论。“自欺力”也是仿照“自信力”造出的,嘲讽可谓入木三分。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中国人”指广大人民。 这句话用对比的方法,指出同失掉“自信力”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御用文人相反,还有具有“自信力”的革命人民在信心百倍的积极抗战。

5.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这几种人是对上文“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具体说明。这是对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赞颂,这些具有“自信力”的人是中国的支柱,民族的希望,由此而揭露了国名党反动派及御用文人,有的只是“他信力”“自欺力”,根本没有自信力。

四、背景探视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五、文体浅谈

杂文就是用文艺性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的文艺性议论文。其写作特征是“大中取小”。立意则“因小见大”。他往往把各种表达方式溶为一体。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玄虚(xū) 诓骗(kuānɡ)

脊梁(jí)

B.渺茫(miǎo) 省悟(xǐnɡ)

脂粉(zhǐ)

C.笼罩(lǒnɡ) 抹杀(mǒ)

宰相(xiànɡ)

D.慨叹(kǎi) 玄虚(xuàn)

筋骨(ɡǔ)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抹杀

B.悲观论调 求神拜拂 脂粉

C.前扑后继 埋头苦干 渺茫

D.舍身求法 自欺欺人 污蔑

3.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B.国联就渺茫。(渺茫:离得很远,视觉模糊,看不清楚。)

C.有为民请命的人。(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D.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4.在“□”内给下列语段加上标点符号。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5.下列各句中“中国人”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C.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自信力”。

D.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中国人的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

二、整体感知

1.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悲观、鼓舞民族自信而写的一篇杂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集。

B.“正史”即清高宗(乾隆)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史史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

C.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意思是说:二十四史不是史书,而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罢了。

D.“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2.填空。

⑴议论有两种方式,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前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驳论文章围绕批判对方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论点,常采用三种方法,它们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作者所批驳的敌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所采取的批驳方法是 ___________。

3.“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句中的“脂粉”的修辞方法和含义是 ( )

A.借代,指为国民党反动派涂脂粉的人。

B.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

C.借代,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

D.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

4.鲁迅先生说:“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文中的:

⑴“脂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筋骨和脊梁”是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状元宰相”是指: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中国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衔接恰当的项。

通过对表面现象掩盖下的实质的层层剖析,真相大白,原来过帮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人是在混淆“中国人”的概念,揭开他们的西洋景,只不过是( )

A.一小撮中国反动派

B.中国的脊梁

C.全体中国人

D.想把自己装扮成“爱国英雄”,以掩盖其卖国求荣的嘴脸。

6.将下面的复句改成一个单句并回答问题。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⑴单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鲁迅先生一向主张将可有可无的字删去,为什么这里不用单句这种更简练的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以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上面语段的敌论点和敌论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 )

A.直接批驳

B.通过驳论据来驳论点

C.通过驳敌论证来驳敌论点

D.间接反驳(通过下面立论来驳论点)

4.上面语段的“他信力”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欺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

A.表引用 B.表强调

C.表特殊称谓 D.表讽刺否定

四、拓展阅读

强盗的自供

现在有些不了解历史的人,错误地说中国的贫穷落后,都是人民起来闹革命闹的。照他们看来,似乎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应该不抵抗,当顺民,把中国归入帝国主义国家的版图,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也就会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了。

这种错误的观点,简直是白日做梦,说胡话。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难道是来帮助中国富强的?当然不是。他们来,是为了吃我们的肉,吸我们的血,抢夺我们的财富。

当时八国联军的统帅,德国人瓦德西,于1900年10月23日给德国皇帝写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可以说是这个强盗头子的自供状。看一看这个自供状,对于认识这些帝国主义者的面目,是大有好处的。

瓦德西先说了一个总的印象:“所有市区,多被毁坏。”他说:“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3日。”瓦德西在这里写了一个旁注:“正式特许抢劫3日,系自8月16日至18日为止。”抢劫而至于“公开,”而且又是“正式”“特许”的抢劫,听起来好像是奇闻,但又确是事实。这样的军队,不叫它们强盗,还能叫什么呢?

1.文中“强盗”指的是( )

A.瓦德西

B.德国人

C.德国皇帝

D.八国联军

2.把“这样的军队,不叫它们强盗,还能叫什么呢?”这个句子换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瓦德西对抢劫总的印象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这种错误的观点”究竟错在哪里?( )(多项选择)

A.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没有认识到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

B.这是白日做梦,说胡话。

C.在抵抗外来侵略这个问题上,奉行不抵抗政策,甘当“亡国奴。”

D.没有认清帝国主义侵略的真正目的和强盗本性。

6.文段采用揭露和批判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选出正确的一项( )

A.表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历史事实,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深刻有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错误本质,增强了批判的力量。

C.把帝国主义的丑态描写得更加逼真,生动形象。

D.把瓦德西的所见所闻叙写得更加具体、细致。

☆中考回眸

(2006天水卷)10.2005年9月28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诞辰2556年纪念日,世界各地举行了空前的“2005全球联合祭孔活动”。请联系平时积累的知识,补写下联。(3分)

上联:先师功德垂青史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至圣思想播全球

☆写作小练笔

升入初三,小华说他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请你给他发一个短信,帮助他恢复信心。(字数100字左右)

☆作文素材

称呼最多的一段话

中学语文教材中,一口气对一个人称呼最多的一段话在初中语文第一册《一面》中:

“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作者一共用了六个称呼!这一连串响亮的称呼,表现了“我”对鲁迅先生的压抑不住的崇敬、赞美的心情,讴歌了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从词义上讲,“他”指鲁迅先生,一个“他”字,表现了作者万分惊喜的激动之情。“同志”、“朋友”、“父亲”、“师傅”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方面,褒扬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贡献,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之情;而“战士”则从总的方面概括了鲁迅先生的战斗风格和战斗精神,表现了作者的崇敬之情。从表达上讲,这六个称呼“一气呵成”,激情澎湃,加上三个感叹号的结合使用,有着强烈的修辞效果,给人以极大的感染。

一、1.C(A项中的“脊”读jǐ,B项中的“脂”应读zhī,D项中的“玄”应读xuán。) 2.A(B项中的“拂”应为“佛”,C项中的“扑”应为“仆”,D项中的“污”应为“诬”。) 3.B(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4.:“”,;;—— 5.A 二、1.C 2.⑴立论;驳论,正面提出自己的主张,用事实和道理加以论证,说明它是正确的;驳斥对方错误的论点,在驳斥中树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⑵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⑶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先驳论据,后驳论点。3.D 4.⑴公开的文字以及御用文人和达官贵人们的所作所为。⑵指前面作者歌颂的四种人。⑶是借代用法,代指达官贵人和御用文人。⑷整个的中华民族。5.D 6.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⑵把并列成分拆开,将“有”、“人”重复了四次,抒发了作者由衷的赞叹之情。三、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从“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到“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2.不行。前半句“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为后半句的结句规定了特指的范围。用上这半句,使说理更具有严密性。3.C 4.“他信力”指“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自欺力”指求神拜佛,麻醉自己。5.D 四、1.D 2.这样的军队,只能叫它们强盗,不能叫别的。3.所有的市区,多被破坏。4.吃我们的肉,吸我们的血,抢夺我们的财富。5.ACD 6.D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练方案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