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 课题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语文 设计人 审核人 授课人: 编号 日期
基本思路: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理解重要语句的 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为什么本文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 点为“突破口”?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 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既然为插入反动派胸膛里的“匕首”、“投枪”,力 量从何而来呢?
二、学生朗读课文,体味深意
1、讽刺的力量:
⑴找出文章中的几处“中国人” ,分析内涵是否相同?
⑵哪些人可称是“中国的脊梁”?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 梁”?他们在那里 ,为什么?
⑶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⑷“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逻辑的力量:
⑴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⑵这种在证明“敌论”指谬误时所采用的是哪种驳斥方法?说说这种方法的好处。
⑶文章正面立论的 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证明的?你还能举例吗?
总结:运用强有力的“归谬法”驳论证,再正面立论驳论点;这样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充满了无懈可击的逻辑论证的力量,将“ 敌论”置于死地,将正确的观点昭之于世。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16课教案2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