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2、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鲁迅>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1、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意

突破方法:通过拟列提纲,理解文中“中国人”的所指范畴,继而深入探究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过程;通过“潜心涵咏,细品深味”这一环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深意

难点:

1、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2、学习鲁迅先生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阅读、自主质疑,拓展阅读,深深体会本文的语言魅力;通过语文活动“鲜花敬献民族魂”, 学习鲁迅先生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三、学法指导: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评价鲁迅名言或学过的鲁迅作品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氛围,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

2、巧设问题,对话讨论通过问题设计巧妙引导学生对话,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思考讨论,理清思路,研讨本文的论证特色,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语文活动根据所学内容,设计“鲜花敬献民族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锻炼学生用事实表达,避免空谈

课时安排:2课时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一)

回忆初中学习过的鲁迅的文章我们在先生的散文里体会先生对童年自由的向往,对长妈妈、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在本册第三单元里我们刚刚领略了先生小说的无穷魅力,今天我们走进先生的杂文世界,一起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

设计(二)

出示幻灯片:毛泽东曾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杂文最能体现“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一篇精彩杂文

(二)本文的写作背景

幻灯片出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节选自安永兴《民族脊梁的颂歌──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补充议论文知识

多媒体出示: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2、默读课文,初步理清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

(1)字词积累

A、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慨(kǎi)叹 玄虚(xuán) 脊(jǐ)梁 前仆(pū)后继 省悟(xǐng)

倘(tǎng)若 诬蔑(wū miè) 搽(chá) 诓骗(kuāng)

B、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麻醉:文中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舍身:原指佛教徒牺牲肉体表示虔诚,后来泛指为祖国或为他人而牺牲自己

省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为民请命:替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

诓骗:说谎话骗人诓,哄骗

(2)交流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四)自读课文,拟列提纲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重读本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过渡句子、段落,迅速筛选信息,分清论点和论据,弄清段落关系,理清文章的思路引导学生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

讨论交流,明确如下:

课文分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段与段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例如,第3段开头“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这一句上承第1、2段对方的论据和论点,然后进行批驳又如,在直接反驳部分与间接反驳部分之间,安排第6段过渡:“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而转向正面歌颂,作间接反驳

从文章结构可以理清作者思路文章第1段摆出对方论据,第2段紧接着摆出对方论点第3至5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不能证明论点他们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发展着“自欺力”,因此叫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是为了掩盖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态这是直接批驳接着,作者在第6至8段,另立一个与对方论点对立的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6段承上启下,正面立论,第7至8段歌颂富于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从而驳倒对方这是间接批驳第9段是结论,照应题目,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五)探究本文的驳论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文中有关“中国人”的含义,弄清作者批驳论证的高超技术和敏锐的思维,领略鲁迅杂文的论证精妙

1、辨析文中“中国人”的含义,谈谈“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人

结合课后第二题的设计明确这些“中国人”的范畴,才能真正明白作者的论证过程

讨论交流,明确:“中国人”的含义依次是: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指广大人民;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指所有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2、本文的驳论特点

问题设计:作者承认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吗?如果是,那又怎样批驳对方的?

引导学生领略本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点拨交流,明确:

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只能得出:信“地”,信“物”,信“国联”,这分明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用论敌的论据为论据来反驳论敌的论点的方法,使文章有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作者接着论述 “玄虚之至”的求神拜佛,只能说明“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层层递进,推理严密,证明论敌的论证不合逻辑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接着,作者在驳倒了论敌的论点后,指出“自欺”并非现在的新东西,于今更加浓烈明显,然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回顾历史关注现实,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巧妙有力

第二课时

设计人:张玉萍 王可伟 张晶 备课时间:11.4 上课时间:11.12

(一)揣摩精彩语言,品味作者深意

本文语言保持了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可以引导学生举出一些典型语句加以品味、分析

1、潜心涵咏,细品深味

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问题设计:找出你有感触的词语、句子,先朗读品味,然后按照下列格式交流

我认为 词/句,写出了 ,表达了作者

引导交流,点拨品析,举例: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巧妙修辞,增强说理

引导学生领略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探究交流明确: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教师明确: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3、 文中加点的文字,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掉,这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语言批驳的针对性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精神令人敬佩

(二)鲜花敬献民族魂,激发民族自信心

引领学生感受鲁迅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多媒体出示资料:

沈钧儒在鲁迅葬礼上说:“高尔基前几个月死了,死后由苏联政府替他国葬现在,像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我们人民群众一致要求国葬,但政府不管今天我们人民自己来葬,到的都是民众自己这个,我想鲁迅先生一定很愿意!”

鲁迅先生葬礼的绸幛上:“民族魂”三个字

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一文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语文活动问题设计:请同学们选一种鲜花(菊花、荷花等)献给“民族魂”鲁迅,并说明理由,同时用今天中国日益繁荣强大的事实告诉先生:中华儿女越来越自信

学生自由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意,引导学生认识运用今天中国发展的事实,增补本文的论证,从现实意义上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锻炼学生用事实表达,避免空谈

五、自测:

1.给下列词中加粗的字注音

慨叹( ) 省悟( ) 家谱( ) 搽脂抹粉( )(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miǎo茫( ) jī梁( ) kuāng骗( ) wū蔑(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

玄虚:

(2)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前仆后继:

(3)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不足为据:

4.在“□”内给下列语段加上标点符号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5.简答

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具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

6.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7.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

8.“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加粗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9.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呢

10.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应如何理解这一结论?

11.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本文语言尖锐泼辣,富有讽刺意味,试任选一例进行分析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人教新目标初三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设计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