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之杨

【小序】

随着两会的召开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关于提高教师待遇之问题亦成为大大小小网站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北京铁路局副局长作出“春运期间一票难求是因为铁路票价太低”的“著名论断”时,当香港首富喊出“给富人减税”的“心声”时,人民教师们也在网上纷纷晒出了自己的工资单。于是引发了关于教师待遇问题的大讨论,继而波及到教师的生存环境和名分问题。东门之杨在回帖、讨论的过程中,总结归纳了各网友的意见,写成这篇总结性论文《理想与现实的困境:教师问题漫谈》,以飨网友,并欢迎网友们继续讨论,以补充东门论述之不足。在此,东门先行谢过。

上篇名分问题

一顶最高的帽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素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说,这似乎有点言过其实。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长,都在为社会的进程做着自己的贡献,因此不需要将教师行业提到如此不切实际的高度。

对一个人一生思想的影响,教师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并不一定都是决定性的。看看每个人走过来的路,会发现影响其人生最大的不一定是其老师,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往往才是最为深刻的。原因是,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学生,更多的工作是传授学识,因此,往往不可能做到如父母般与子女一对一密切交流、朝夕相处。之所以否认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是对教师职业的不尊重,而是觉得教师们瘦弱的肩膀其实无法承担这个重任。上到名声显赫的名师,下到乡间普通教员,有谁敢对其弟子说,你是我的学生,我就是你灵魂的工程师。相信没有哪位老师敢如此不自量力。

给教师戴上“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帽,是其他行业或人士逃避社会责任的一种作法。我们其实很明白,人的培养是社会大环境的产物,社会观念的改变、群体价值观的变迁、社会风气的影响,象牙塔里孱弱书生们的教育常常无法与之抗衡。

一个理想的排名:天地君亲师“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与此相应的,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将“师”作为祭祀对象也已经普遍。

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诠释,特别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民国时期,“天地君亲师”又衍变出“天地国亲师”和“天地圣亲师”两种形式。

然而现在已是“新社会”,这个排名已经被当作封建残余扫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做学生的朋友”,这个也还不错,一般教师都可以接受。遗憾的是,这个“朋友”的身份,仅仅是理论家和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有些学生并不承认。他有了错误,你批评他、教育他,他来一句“你是哪个哟?”呛得老师恨不得立即从五楼跳下。

学生的无礼倒可以原谅,不能原谅的是造成学生无礼的社会大环境。“天地君亲师”的排名,永远只能是一种不可企及的最高理想。

一个事实的排名: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元朝政府按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把被征服的臣民详细划分为十个等级即“十流”: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元朝统治者是骑在马背上的征服者,敌视知识分子,儒被列在娼妓之后,尚可以视作“封建残余”不予理睬。

然而“文革”期间,自称是要扫除封建残余的轰轰烈烈的一场运动,再一次将知识分子打成“臭老九”、“牛鬼蛇神”,学生造老师的反,将老师打伤打残。这场悲剧,不仅仅仍是继承“封建残余”,甚至是继承封建残余中最恶劣的成分,被称为是“文化浩劫”,其灾难景象历历在目。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历史的年轮转着转着,就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一个弱者的节日:教师节

为了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高教师地位,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

如果说,当初设立教师节对教师来讲还有点激动,因为刚刚经历了被打成“臭老九”的文化浩劫,现在却被政府重视起来,看样子要走“教育兴国”的路子了,以为终于重见天日可以光明正大地做人了,不再会被当作“牛鬼蛇神”关起来了。

然而,事实告诉教师,教师节的设立,只不过是观音菩萨送给孙悟空的那顶华丽的僧帽,不仅对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师地位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相反成了戴在教师头上的“紧箍咒”:你是人民教师啊,要淡泊名利,要多作贡献啊;要有精神追求,不要贪图物质享受啊!

在这个“紧箍咒”的约束下,教师们一天天沦为“穷酸秀才”,终至于成为与妇女、儿童一样的弱势群体。在目前中国,知名度较高的群体性节日大概就是这三个了。

一个精当的定位:辛勤的园丁

不知道是谁最早将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这实在是一个再精当不过的比喻了。作为教师,自然是要精心呵护“祖国的花朵”了,要为它施肥、浇水,除虫,拔草,让这些“花朵”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然而,当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时候,当祖国的“花朵”成为“小皇帝”、“小公主”、“小祖宗”甚至“混世魔王”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再也不敢胡乱“修枝剪叶”了,家长会投诉你,甚至用拳头“教训”你,领导会“处分”你,媒体会“批露”你,让你成为过街老鼠、成为众矢之的。而且还理直气壮:你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啊,法治时代了,不再是封建私塾了,你怎么可以“体罚”、“虐待”学生?而且九年义务教育法也规定了,学校也无权开除一个学生。在这种法律法规的保护下,那些犯错的学生以及家长,还会把你个园丁放在眼里。于是乎,学生打老师,家长打老师的事件就接踵而来了,你想跟他讲道理、教训他吗?他呛你一句:你是哪个哟?是的,你是哪个哟,不过是一个园丁罢了!

笔者无意为教师队伍中确实存在的少数不良分子和不良现象作庇护,但是,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一旦失去控制,学生岂不就会“肆无忌惮”、“有恃无恐”了,最终发展下去,必定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在“保护”他们还是在“毁灭”他们?

中国是一个强调“中和”的民族,但我们的管理者却往往会走极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任何事情不到“非解决不可”的程度,是不会去解决的,不到了“弄出几条人命”的时候是不会理睬的。而一旦到了这种程度,就来个“一刀切”。这种管理手段实在简单省事,用不着操什么心。

当一个国家的管理者无能力管理国家事务的时候,他们的日子大概就到头了。所以,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了。

中篇生态问题

一个美丽的谎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不知道是谁最先提出这样一个评价,我想,其初衷应该是对教师的赞美,也许还含有期待。事实就不一定了。

且不说最近沸沸扬扬的工资待遇问题了,只要看看学校的教室、办公室就知道了。学生的桌椅,老师的办公桌椅,可以说只有在旧货商店才可以看到类似的东西(当然这只是基础教育学校,高等学校不一定,而基础教育国民教育的塔基)。其他的办公设备、用具、设施等,更是无法和行政衙门、企事业单位办公室相比,看不出任何“光辉”的标记。

至于教师们的生活条件,既不能跟商人比,也不能跟官员比,唯一可比的,就是目前拿低保的一部分居民。

社会上有“白领”、“蓝领”之说,近来又有“金领”之说,其实教师们也可以给一个称号,那就是“灰领”:上完课后,留下一身的粉笔灰。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教师的职业称作“太阳底下最光灰的事业”,倒是恰如其分的。

一个苍白的承诺:教师的工资不能低于公务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25条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4年1月1日实施的,至今已经12年了;《义务教育法》也规定“教师的工资不能低于公务员”。

12年过去了,教师的工资敢与“公务员”平起平坐吗?

事实上,国家规定的“裸体工资”都难以保证,竟然创造出“自筹工资”一说,真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东洋西洋都叹为观止了。学校不是工厂,教师不是商人,不偷不抢,如何“自筹”。于是,就出现了“逼良为娼”的事情了。学校补补课,收点补课费,印一点资料,收一点资料费。结果上面就眼红了,借着“罚款”的理由,抽一点“保护费”就“他好,我也好”了。这哪里是政府执政,简直就是“黑社会老大”!

更为有趣的是,时下竟然流行一组谜语:教师涨工资了(打一家用电器:空调);教师又涨工资了(打一名牌家用电器:美的空调)。该发的发不下来,该涨得涨不动,要扣的钱,嘿嘿,对不起了,在工资到帐之前就划走了。你喊,向谁喊?谁叫你属于无产阶级?谁叫咱你没有经济基础?谁叫你属于“再分配”的一类?认命吧,脚痒了,只能在鞋子里拱!

公务员呢?就不一样了,据说是“工资基本不用,老婆基本不动”,出有车,食有鱼。他们的工资,是可以全部存在银行里的,人家是“主人翁”、“当家的”嘛!教师的工资不用行吗?显然是不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得花。每月能够省两个铜板,就算是小康水平了。

一个最大的梦想: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乃人生一大快事

历来为人师者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乃人生一大快事”,几十年教书生涯走完,“桃李满天下”自然是最大的幸福了。

可惜这个梦想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们来说,无疑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因为我们处在教育金字塔的塔基,面对的一批又一批懵懂无知的少年。于是心怀幻想,大学教师该是最舒心的了,他们应该真正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了,因为能够考上“大学”的,已经是学生中的“精英”了。孰料最近网上不断爆出了大学教师与学生的冲突事件,原因是学生上课玩游戏、发信息、睡觉、谈恋爱、随意逃课,等等。这才知道,原来当大学老师也不太平,一样烦心,正应了那句古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反思一下,其实也不能完全怪罪于这些学生。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状态中,有几个人能够静下心来研究学问呢?更何况,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也不小。虽说他们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自食其力了。但是这个社会的环境和潜规则,也由不得他自己;正所谓孙悟空本事再大,也逃不脱如来佛的手掌心。不堪重负的大学生们,终于喊出了“还是三包好:工作国家包分配,住房单位包分配,婚姻父母包操办”。

至于为了获取“高学费”而疯狂扩招导致大学生名不副实的事情,则是国家和学校酿下的苦果,却让老师们来吞。可见,大学老师们要实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梦想,也非易事。

一个最高的境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先生曾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志向,也是鲁迅先生之立场:在人民面前,我们要痛恨的是反动派,是那些官僚资产阶级反革命,是那些还在掌握着人民的权力的贪官污吏,对反动派所谓之”千夫指”,我们是只有”横眉冷对”的,不怕的。

然而现在的事实是,各种媒体竟也似“文革”时期一般,以“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态势对教育界发起猛烈的攻击,从教育体制到教师个人,似乎将此作为“反贪”风暴的一部分。诚然,教育界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革;教师中也存在着不合格的分子,需要清理。但是以这种“秋风扫落叶”一般的架势,并且不作客观地分析,怎么能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哪怕是连政府都推翻了,也不能“打倒教师”。因为教师一旦打倒,这个国家和民族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文化根基。

“文革”的教训,我们一定要牢记!

“文革”的悲剧,我们一定不能重演!

一个无能的政策:重新实施师范“免费教育”

据各大网媒转载《东方早报》消息,今年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将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试点,重新启动师范生免费教育体系,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一大举措。但仍有不少人担心这种以下乡支教为交换条件的免费之举,治标不治本,对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作用不大。

“免费师范生”可不是免费午餐,这些学生没有学费压力,可也必须受到影响他们一生的严格限制。主要限制有三:1.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2.不履行协议要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约50%的违约金。3.在毕业前及规定的服务期内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而6大师范院校不约而同地把“免费师范生”治标主要投向了中西部地区。

情况是不言而喻的,为了这“近万元”的免费师范教育,他们必须付出自己的一生。教育事业是光荣的,可惜教师生活是清苦的,尤其在当前的教育拨款体制下更为辛苦。为了填补国家政策缺陷所造成的教育队伍空缺,国家再次推卸了自己的责任,把任务交给了这些还懵懂的高中生,让他们一生必须把自己绑定在教育上。

所以教师缺乏,其根源其实在于教师待遇差,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同时陈至立主政教育部时期搞的“教育产业化”把学校教育成本拉高,读师范,做老师所获得的收益难以收回受教育成本,更难以赡养父母,养活妻儿。所以教育产业化,教育经费的统筹机制,师范教育并轨(收费)才是“师范大学无师范生”,“师范生不去做教师”的根本原因。

一句辛酸的实话: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

自古以来,教师其实是很无奈的选择。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进学、中举、做官”是读书人心中的“人生三部曲”,而“设帐收徒”,则是文人陌路。正如《儒林外史范进中举》一节所描写的。范进屡考不中,他的岳父“教训”他说:“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此指塾师教书之处),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

可见,在那个时代,即使是走上末路的当了“先生”的秀才,也还是可以养活一家老小的。然而现在当教师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有多少能够凭一己之力养家糊口。

当老师难,当中小学老师更难,当中小学男老师是难上加难。郑板桥的名言,稍加改造,基本符合目前事实的。作为男老师,因为薪水可怜,往往面临人生两大难题:一是讨老婆的问题,二是房子的问题。

很多人(尤其是大学生)之所以当老师,一是因为家里穷,师范专业学费便宜;二是因为没有社会关系,进不了好一点的单位;三是还有一点点理想主义,希望能够为教师事业贡献青春,尽管这一点点理想的激情最后会被现实的残酷所击败,并且是一败涂地。

“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秀才先生们的话,依然回响在耳边,依然是那样的辛酸,心酸而且无奈。

下篇结论

一个沉痛的感悟:教书辱人

原本是“教书育人”一词,后来因方言讹变、戏谑,竟成“教书辱人”。

想想也是,物质上抱守清贫也就罢了,精神上还要给你无穷的束缚,并且带上那么高的帽子,让你受了冤屈还不能喊,甚至有了常人的要求也被认为“俗”,非把你逼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

人生之大辱,莫过于此!

一个悲壮的结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这原本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写爱情的动人诗句,不知何时起用来“讴歌”老师了。诚然,这个比喻对老师的形容的确很恰当,但是一般人只是觉得这是对老师的赞美,殊不知,这样“赞美”的诗句饱含了多少无奈的辛酸。

是的,老师像春蚕一样传授知识,像蜡烛一样照亮学生的前程。结果呢,毕生穷困,一生潦倒。大概只有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一把“辛酸泪”才不再有了吧。

一个真实的结论:十有八九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清代诗人黄景仁的佳句。黄景仁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后裔,16岁应童子试,三千人中名列第一,17岁补博士弟子员,但从此屡应乡试都不中。人生如此者,岂独黄景仁一人哉?

“十有九八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算是对天下“穷秀才”、“教书匠”们作了定论。

[后记]

终于结束这个话题了,心情依然十分沉重,因为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一种莫名的感觉依然回荡心间。作为教师中的一员,面对网友们的讨论,面对我们的生存处境,我感到有些悲凉,有些辛酸,有些悲壮;小而言之,是为我们自身的处境,大而言之,是为国家的前途。尽管读书人自身处境贫寒,尽管这种处境我们自己无法改变,但是“位卑未敢忘国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文人传统却始终没有丢失过,仅此一点,国家应该还有希望。

谨以此文向广大中小学教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并希望引起“治人者”的重视并为国民教育做一点实在的贡献,不要让“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古训在今天依然一语成谶。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教师忧思录:理想与现实的困境(九年级)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