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语文

主备人

年级

时间

课题

课时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教材分析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法提示

1.诵读法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 而整体把握内容。 2.比较阅读法 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 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二、 简介作家作品

三、 检查预习

阔绰(chuò):阔气。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羼(chàn):混和,掺杂 绽(zhàn)出:突露出来。

间(ji àn)或:偶然,有时候。 拭(shì):擦。

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打折(s hé):打断。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不屑(xiè)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

戕害(qiāng):伤害。戕:杀害。

四、 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点出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4—13)介绍孔乙己的遭遇。

五、整体感知课文,思考

1、小说主要写了孔乙己在什么地方的活动?

2、众人对待孔乙己是什么态度?

3、小说中写到了孔乙己的哪些遭遇?你觉得哪一次最为悲惨?

明确:小说主要写了孔乙己在鲁镇咸亨酒店的活动,写了他几次来酒店喝酒的情形。这里的人们常常议论和嘲笑他。在小说中,孔乙己常遭人凌辱,被人吊打。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的遭遇最为悲惨。因为他从此断了一切生计,最后终于悲惨死去。

五、研读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小说背景

1、齐读第一部 分,思考: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小说第二、三节介绍“我”在酒店 的职务及职务的变换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1节介绍鲁镇酒店的格局,再介绍来酒店喝酒的人群,将喝酒的人分为短衣帮和长衫帮,贫富对比非常鲜明。第2、3节介绍我的职务及职务的变换,表明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及掌柜的冷酷势利。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二、了解孔乙己的身世

1、孔乙己的名字就叫“孔乙己”吗?从这可以看出什么?

“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这六个字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缩写,“已”改作“己”,因此成了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作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肖像描写

“他身材很高大”,却又“青白脸色”

——营养不良和不肯劳动的结果。

脸上“时常夹些伤痕”

——是因为他穷困而偶然偷点东西,结果被打伤,这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既表明他已是50开外的年龄,又表明他精神萎顿颓唐。

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说明他穷酸潦倒、好吃懒做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

“满口之乎者也”——麻木不仁

“君子固穷”——自欺欺人、死要面子

动作描写

“排出几文钱”——拮据而穷酸、显示阔气

“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境遇悲惨,但仍好喝

神态描写

“不屑置辩的神气”——自命清高

“恳切地说”——心地善良

3、细研片断:

找出课文写的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完成后面的填空题,并分析。

片断一:众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片断二: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片断三: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片断四: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片断五: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片断六: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

“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2)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

“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以而为之。

(3)3、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吃懒做 )的人。

“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4)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帐 )的人。

“从不拖欠酒帐”说明他质朴、忠厚。

(5)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

“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6)孔乙己是个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遭到冷遇 )的人。

“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7)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 无人关心)的人。

“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 为笑料。

“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小结: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三、分析孔乙己遭遇的原因及塑造该形象的意义: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不能“进学”的读书人成为任人践踏的牺牲品。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他们常以嘲笑更不幸的人取乐。

(3)丁举人等封建统治者的狠毒冷酷,摧残了孔乙己的肉体,将他推上了绝路。

2.自身原因。

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只想通过科举向上爬 ,即使沦落到形同乞丐的地步,也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他轻视劳动,好吃懒做,因偷窃而被打折了腿,仍麻木不仁,到死也未能醒悟

探讨意义:

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悲惨遭遇的描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 社会的冷酷。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四、分析众人对孔乙己的态度对突出小说主题的作用

小说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明确:四处哄笑分别是第四段、第六段、第八段、倒数第三段。

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表现众人麻木不仁、自私冷漠

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以乐境写哀事,更令人悲哀。

五、探讨文章主题

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揭露 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当时一些人们的冷漠麻木、昏沉可鄙的精神状态。

六、文章的写作特色

1、小说的布局结构很精巧。

小说用第一人称、以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中心进行结构布局,在以小伙计的视角和口吻回忆叙写20年前的往事之中,融人成年人(作者)的解释与判断,使作品既真实感人又深刻丰富。课文从酒店小伙计的视角,以一种含蓄平淡的口吻徐徐道来,让人体会到,连这样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比第三人称显得更为真实亲切。

2、在对比中突出主题。

如:短衣帮和穿长衫的对比,突出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众人的笑和孔乙己的苦对比,表现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丁举人和孔乙己的对比,同是读书人,丁举人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科举制度造成了知识分子的两种命运或爬上去作威作福 ,或跌下来任人凌辱,封建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也摧残了他的肉体。

3、语言精练、深刻、生动传神。

七、拓展延伸

结合《范进中举》,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看法。

作业:

1、根据课文写一篇孔乙己小传。

2、任选一题目,写一则读后感。

A)《笑声中的悲剧》——谈环境描写的作用

B)《病态的社会,灰色的人生》——谈孔乙己的性格 及人生轨迹。

教学后记: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教案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