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阅读《发现》《北方》《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

教学设想:

这几篇诗歌编排在苏教版“祖国土”“颂歌的变奏”的板块,该板块是选教或自读篇目。编者的意图是,借这一类“理想和现实之间矛盾”的情感来进一步理解另类的爱国深情,因为是现代诗,好理解,所以选教或自读。

阅读没有什么难度,教学时教师适当补充点有关背景资料,重在通过朗读体悟,并通过思考讨论,深入把握。

语文教学忌讳穿靴戴帽,不必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必把自读的课文当着教读的课文处理,多花时间,多花精力,而效益微弱;本案把这几篇课文合并处理,又以自学为主,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另外,这个板块的诗歌选材,个人感觉总体来说不精,可能编者注重于思想内容和不同的形式。

本案侧重于对《发现》的指导,其他丢给学生自学。

目标要求:

1、进一步了解现代诗,读懂现代诗。

2、了解有关作者。

3、感受诗人激愤的爱国之情,提升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学时间:2教时

第1教时

要点: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了解作者,朗读,讨论部分问题。

过程:

一、导入(板块的特点和学习的目标要求)

二、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

1、凝练性——语言凝练,不像散文平铺的语言。散文分行,仍然是散文,不是诗歌,所以有些不好的诗歌,实际上是散文分行。因为凝练,所以表达时常常有某种跳跃性,阅读时应当顺应其跳跃,依据前后句和整体理解,理会出跳跃的内容。

2、抒情性——情是诗歌之魂。总的来说,散文抒情是舒缓的,诗歌的抒情是激越的。

3、含蓄性——含蓄在诗歌常常通过意象形象地表现某种情感和思想,不是说大白话,呼口号,正因为这样,给我们的阅读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理解时,我们需要将其“还原”。

4、音乐性——诗句有特别和谐的节奏,有的还通过压韵,加强这种音乐性的感受。

三、补充有关作者和背景简介

1、作者

闻一多(1 899~1946),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闻一多本名闻亦多、闻家骅。湖北浠水县人。从小对看戏、绘画产生了兴趣。五四运动前后,受新思潮的激励,阅读了许多社会科学书刊,越来越关心国家的前途。1920年7月,闻一多出于饱满的政治热情,开始了新诗的写作。1922年7月16日,闻一多赴美留学,学习美术,但他的兴趣更多的还在诗歌方面。他常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美国的民族歧视,强烈的思国之情,是他写诗的动力。他写出了《太阳吟》《忆菊》等名篇。这个时期是他一生诗歌创作最高产的时期。1 923年9月结集自费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5月离美回国。1 926年,与徐志摩、朱湘等人创办了诗刊《诗镌》,大力提倡和试验新格律诗的创作。起到了影响一代诗风的作用。1928年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以后,闻一多实际上离开了诗坛,承担了教职,并成为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古代社会学研究的学者。1 938年随清华大学南迁昆明。1 946年7月1 5日,在李公朴先生遇害经过报告会上,他拍案而起,做了义正辞严、慷慨激昂的《最后一次讲演》,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当晚就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暗杀。他是中国具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个典范。

艾青(1 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 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1 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真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舒婷,中国现代诗人,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生长在厦门。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1969年开始写作,其时诗已在知青中流传。回城后当过多种临时工、水泥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1979年开始在民间刊物《今天》发表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1980年《福建文艺》编辑部对她的作品展开近一年讨论,讨论涉及到新诗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两次获全国性诗歌奖。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阿赫玛托娃(1 889~1966),前苏联女诗人。出生在赦德萨一个海军工程师的家庭。原名娃高连柯,阿赫玛托娃是她取自鞑靼族外祖母的姓氏用来发表作品的笔名。1912年第一部诗集《黄昏》问世,表现了女性的压抑和孤独的情调。l914年出版的诗集《念珠》引起较大反响。此后陆续有诗集《车前草》(1921)、《白色一群》(1 91 7)、《公元1921》(1922)等出版。她的诗作极擅抒发女性的内心情感,富有音乐性。十月革命后,虽然对革命并不十分理解,甚至远离革命的现实,但与那些逃离祖国的白俄作家,是界线分明的,并写有《我和那些抛弃国土的人不同道》(1917),30年代著有《马雅可夫斯基在1 91 3》《但丁》,探索了诗人的命运。在这个阶段,她依据自己的亲身遭遇,写下了她最重要的组诗《安魂曲》(1934~1940),卫国战争中写下了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如《起誓》《勇敢》等。大型抒情叙事诗《没有主角的长诗》(又译《没有主人公的歌》,1940~1962)是其诗歌创作的总结。此外还有诗集《光阴飞逝》(1909~1965)。女诗人一生命途多舛,1946年曾遭受不公正的批判,50年代后期才得以恢复名誉。

2、交代几篇诗歌的背景

《发现》:

闻一多1922年从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在美国生活了将近三年,多次亲身体会到种族歧视的屈辱,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激发起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三年背井离乡的经历,使诗人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他在1923年1月在家书中写道:“一个有思想之中国青年留居美国之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他毅然决定提前回国。在回国途中,他内心充满了报效祖国的热情。1925年夏,当闻一多乘坐的海轮停靠在上海码头时,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然而,带着满腔激情回国的诗人,并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好的祖国,他面对的是一个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的祖国,“五卅”惨案的斑斑血迹,噩梦一样的现实,使诗人内心无比痛苦,他在美国所想像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倾折了。

《发现》是闻一多归国后写的第一首诗,它既表现了诗人炽烈的爱国心,也表达了内心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懑。

《北方》:

这首诗写于1 938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艾青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爱国热情的高涨,他自己也被这股民族救亡的洪流所激动,使他有了“做一个中国人的强烈的欢喜和骄傲”。“战争真的来了。这是说,原是在人民的忍耐中的,原是在诗人的祈祷中的,打碎锁链的日子真的来了。这时候,随着而起的创作上痛苦的沉思:如何才能把我们的呼声,成为真的代表中国人民的呼声。”(艾青:《为了胜利一三年来创作的一个报告》)为了参加救亡运动,诗人从美丽的西子湖畔辗转来到战时的首都武汉,但武汉的情景却令诗人失望,前方的将士在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后方的达官贵人却依然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一九三八年一月二十七日,艾青和端木蕻良、萧军、萧红等艺术家应李公朴先生的邀请一起离开武汉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执教,晋南失守后,艾青又到西安组织了一支抗日艺术队,艺术队解散后又返回了武汉。在北方的两个月里,艾青先后创作了《风陵渡》、《补衣妇》、《手推车》、《骆驼》等一批诗作,在表达自己爱国主义感情和对抗战必胜的信念的同时,也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和哀怨,《北方》即是其中著名的诗篇。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本文先刊于1979年的《今天》,后正式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7期,并荣获1979~1982年度全国优秀新诗奖,被看作是舒婷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十年浩劫生活过来、有着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精心选择新颖独创的意象,把祖国的贫穷落后和个人对祖国未来的期望组合在一起,不仅展现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而且表达了有着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特殊情感历程的一代人的呼声。舒婷自己介绍说:“《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引用的是闽南民歌的一种调子,把祖国放在后面,造成一种回旋调、咏叹调,起加重语气的作用。这首诗创作于1977年,当时我在灯泡厂做工人,焊灯泡,时常被烫得双手都是水泡。当时‘四人帮’刚刚打倒,我们心中有一种国家兴旺可以指日可待的期望,这对当时我们那一代人是很重要的。我们能感受到黎明的曙光,感受到一种希望,感情是相当真实的。”

《祖国土》:

这是阿赫玛托娃于1961年创作的诗歌。诗人一生命运多舛,曾在1946年遭受不公正的批判,50年代后期才得以恢复名誉,但是阿赫玛托娃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她曾在卫国战争时就写下了《起誓》《勇敢》等歌颂红军战士的英雄主义的诗歌,鼓舞人民抗击法西斯,保卫祖国,给苏联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流亡他乡的日子里,她也在吟唱着:“丢弃国土任敌人蹂躏的人,/我决不同他们站在一起。/他们的粗俗的谄媚我决不聆听,/我的诗歌也决不向他们献呈。”应该说,这首《祖国土》是诗人深沉执著的爱国情怀的倾情表白。

三、教学《发现》

思考问题,先自由组合讨论,再班级交流

1、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它的抒情方式属于哪一类?

爱国的情感。直抒胸臆。

2、分析“我”这个意象的特点。

为了祖国,满腔热血,应招而归;归来失望,恐怖噩梦;呕心沥血,沉痛坚忍。

3、诗题为“发现”,诗人发现了什么?

(1)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祖国的沉沦,山河的破碎。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人们不仅要问,既然诗人回到了他梦牵魂绕的祖国,为什么又不相信这就是“我的中华”,而且还那样痛苦地反复诉说“不对,不对!”呢?原来,诗人听到祖国的召唤,就鞭时光,驾罡风,擎火把,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地赶回来,他看到的祖国竟是满目疮痍,是一场“空喜”。现实就象“噩梦”而且是挂在“悬崖”上的“噩梦”一样黑暗、恐怖,令人心惊和绝望,到头来竟是““一场空喜”,这是怎样的失望和悲哀啊!

我们知道,早在“五四”时期,闻一多就是一个正直、善良、富有民族 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者。留学美国时期,他又因饱受种族歧视和凌辱,愤然于一九二五年夏天提前回国。然而,作为祖国忠诚儿子,当他怀抱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和报效祖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的雄心回来之时,他表现出来的不是欣喜若狂、信心百倍,而是一种撕肝裂肺、呼天抢地的深切悲哀。臧克家先生分析得好:“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诗人,在海外受的侮辱越重,对祖国的怀念和希望也就越深切。……但到希望变成事实的时候,他却坠入了一个可怕的深渊。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一根伟大支柱,倾折了!他所看到的和他所希望看到的恰恰相反。他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一片黑暗,残破的凄凉。他痛苦,他悲伤,他忿慨,他高歌当哭……”。其实,在美国的时候,他何尝不知道自己亲爱伟大的祖国被军阀们弄得破碎不堪?他对于天灾人祸交加的祖国情况又何尝不清楚?然而彼时彼地的心情使得我们赤诚的诗人把他所热爱的祖国美化了、神圣化了。当现实打破了美梦,失望悲痛就“迸”发成了《发现》。

(2)在失望中升腾起的对祖国执著与忠贞的爱。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中”

如果说诗人的“发现”就是指祖国的沉沦,山河的破碎,那么,这首诗的构思也就谈不上什么新颖独特了,主题也就谈不上什么深刻感人了。因为国破家亡的感受为不少爱国志士所抒写,其中也不乏精妙之作。这首诗最精彩绝妙之处应是诗的最后四句:“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失望和愤懑中升腾起一种对祖国的执着和忠贞的爱,这才是真正的“发现”,又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爱之深切、永恒。

第2教时

要点:自读其他几首诗,自由组合讨论,最后班级交流

过程:

一、自读讨论(自我设计问题,自由组合讨论)

二、班级交流。

三、作业:做有关练习,看读本,预习新课。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发现》《北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