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新授课

课时1

学习目标

1.借助注解和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2.积累文言词语,确切理解其含义。

学法指导

文言文朗读要求:

一、  句读分明;二、  节奏合理;三 、 语速适中,四 、 语句流畅;五、  注意音韵铿锵。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  语

相关链接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田园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写作背景】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知识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黄发垂髫 tiǎ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 jì     诣太守yì

二、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                   咸来/ 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 间隔。问/ 今是何世,  乃/ 不知有汉, 无论 /魏晋。

4. 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课堂探究

一、导入新课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学生自己看书,疏通课文,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解释下列名中加点的字词。

1.缘溪行(      )  2.  落英缤纷(      )   3.渔人甚异之(     ) 4.才通人(     )    5.林尽水源(    )  6.仿佛若有光(     )7.豁然开朗(     ) 8.屋舍俨然(       )

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10.阡陌交通(     )    11.悉如外人(        )  12.黄发垂髫(        )(       ) 13.并怡然自乐(     )14.咸来问讯(      ) 15.妻子邑人(     )16.延至其家(     )17.具答之(      )    18.不复出焉(     )

19.具言所闻(     )  20.此中人语云:(       )21.及郡下(     )22.诣太守(      ) 23. 欣然规往(     )24.既出(     )25.便扶向路(     )26. 后遂无问津者(     )

答案:1、沿着,顺着点2、花  3、非常、很 4、通过  5、消失  6、隐隐约约  7、开阔、敞亮的样子  8、整齐的样子  9、类  10、田间小路  11、完全   12、老人、小孩  13、一起14、都  15、同乡   16、邀请17、详细  18、兼词相当于“于之”从这里 19、听到 20、告诉21、到22、到、谒见23、计划、打算  24、已经  25、以前  26、问路、探访

当堂练习

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便舍船 shè        屋舍俨然shě

B.为外人道wèi      捕鱼为业wéi

C.男女衣着zhuó     便要还家yào

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

2.下面句中加点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3.请在括号里填入省略的成分。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1.B 2.C   3.村中人 村中人 渔人渔人 

课后作业

一、背诵课文

二、分类整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词义等,积累文言词语。

反思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桃花源记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学习目标

1.借助注解和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2.积累文言词语,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确切理解其含义。

学法指导

对古文的正确朗读,首先决定于对文句的正确理解;在此基础上,要注意语法结构结合紧密的短语不能读破;最后,还可以通过对文章的反复诵读培养自己的语感。

相关链接

(二)阅读“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完成17~19题。(8分)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①阡陌交通(     )   ②便要还家(     )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19.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2分)

答:                                            

答案:17.(共3分,各1分)①交错相通②通“邀”,邀请③值得     18.(共3分)(村中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乃”“无论”各1分,句意正确通顺1分)     19.(共2分)能结合文章内容1分;描述怎样的世外桃源,言之成理,1分。      示例l: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       示例2;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知识预习

1.“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千百年来,写桃花的诗句可谓数不胜数。你能再写出有关桃花的一句诗词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加横线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异义的一项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具答之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因为题干中“皆叹惋”的“皆”字译为“全,都”,而C项“具答之”的“具”解释为“详细、详尽”,所以选C项)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思是什么?借代,指老人与小孩

课堂探究

一、诵读课文,导入。

二、继续学习课文。

文言知识归类: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       )

(二)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      ﹙      ﹚2、复前行,欲穷其林﹙       )3、未果,寻病终    (       )

(三)一词多义。

【舍】①便舍船﹙      ﹚        ②屋舍俨然(       )

【乃】①乃大惊(      )         ②乃不知有汉(       )

【寻】①寻向所志(       )      ② 寻病终(     )

【为】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②武陵人捕鱼为业(      )

【志】①处处志之﹙     ﹚         ②寻向所志﹙    ﹚

【足】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②何不试之以足(     )

【扶】①便扶向路(     )         ②出郭相扶将(   )

【得 】①便得一山(       )       ② 既出,得其船(       ) 

【其】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②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之】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②渔人甚异之(     )

③闻之,欣然规往(      ) ④具答之(     )

(四)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分别解释。

要注意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理解和区别那些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在文字形式上完全相同而意义不同的短语。这类双音节短语是由两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词组成的,翻译时都必须准确地译出。它们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有相同的因素,但更须了解其不同之处,否则容易“以今译古”,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错误。

1.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今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        今义: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              

6.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        今义: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渔人甚异之      译文:                                          

2、林尽水源        译文: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                                   

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文: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译文: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文:                                  

8、后遂无问津者。译文:                                  

9、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译文:                                  

(六)在括号里填入省略的成分。

从语法角度设计本题,但目的不在讲语法,而在指点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因为文言文重意会,凡根据语境不言自明的某些词语,经常被省略。这里,不过是以主语、宾语的省略为例来说明这一情况。文言文中省略主语、谓语等成分,一般不会导致语意含混,引起误解,反而显出语言的简练、紧凑。但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这两段话中还有一些省略的成分未用括号标出,也可以让学生补出来。

1.(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案:(一)要通邀,邀请

(二)1、意动用法,以……为异  2、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  3、名词作动词,实现

(三)舍:舍弃、放弃、丢下;屋舍、房屋  乃:于是、就;竟然  寻:寻找;不久、顷刻  为:对、向;作为   志:动词,作标记;名词,标志足:值得;脚  扶:沿,顺着;扶持

得:发现;寻找  其:代词,那;代词,指他。之:助词;代指见到的景象;代指这件事; 桃花源中人。

(四)①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②妻子和儿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没有出路的地步③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④鲜艳美丽  食物味道好⑤不值得   不充足,不满 ⑥像这样   这样

(五)1、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3、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他们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5、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了。6、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7、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8、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9、南阳刘子骥,是个德高望重的人。

(六)1、村中人、渔人、渔人、村中人、渔人2、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渔人、渔人、渔人、桃花源中的情景

当堂练习

一、填空。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___               _____。

(2)①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

②写初见桃花源的总体感受:                                      。

③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

④写桃花源人的社会风尚的句子:                                  。

⑤作者概括桃源人安定富足生活的句子是:                          。

二、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和不顺,都可能历经苦难和艰辛,而只有经历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课后作业

2011年福建省泉州市

(一)阅读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后遂无问津者。”完成6—9题。(15分)

6.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便舍船              太丘舍去        

B.欲穷其林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  

D.问今是何世               斯是陋室

8.翻译句子。(6分)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译文: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译文:                                            

9. 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4分)                                                       

(一)(15分)6.(2分)B7.(3分)D8.(6分。每句3分)(1)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其中“复”“延”各占0.5分)(2)(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其中省略部分、“志”各占0.5分)9.(4分)答案要素: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2分)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2分)示例:(儒家)如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体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

反思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桃花源记

课型:新授课

课时3

学习目标

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学法指导

1.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可帮助我们更轻松、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主题。

2.本文运用真结合、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一个理想的境界,线人美好深刻的印象。文章曲折回环而又层次分明的,构思精巧,引人入胜。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应注意借鉴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以。

相关链接

2011年浙江省义乌市

(二)(8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6.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选贤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                           

18.[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答:                                      

答案: 16.(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    17.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18.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知识预习

1.填空。

(1)本文原是__________中的“序”。《桃花源记》是一篇_________的名作。它虚构了一个与_______的美好境界。寄托了________,反映了_______ 的意愿。

(2)《桃花源记》以________为线索,_____________为顺序,按照   桃源,   桃源,   桃源的顺序来叙述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1)《桃花源诗并序》    脍炙人口     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    自己的政治理想 广大人民     (2)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时间先后  发现  进入  离开

课堂探究

一、感知文意,用原文回答。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幽美)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二、探究思考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2.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课文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让我们为建设自己心目中和谐的、理想的桃花源而努力吧!

当堂练习

1.写出出自本文的三个成语     世外桃源,怡然自乐,豁然开朗。

2.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桃花源记》优秀学案26(含答案)发布于2020-11-17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