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是否能够准确掌握,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通过练习题来检验自己,下文为大家提供鼎湖山听泉习题,大家可以通过做这些练习来检验一下自己 。
一 鼎湖山听泉
【预习反馈】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依偎( ) 一泓池水( ) 童稚( )
翩飞( ) 了无杂尘( ) 楹联( )
二.读懂文章的思路很重要,写景的文章可以抓住作者的观察点的变化,来揣磨作者的思路。读了后,你读出了作者行文的思路吗?请你完成下列空格。(友情提醒:抓住作者游山的踪迹哟!)
作者的游山踪迹:岸边→ 山中→ → (半山)。这样移步换景,逐渐地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描摹出来了。为了整合材料和体现出观赏景物的背景,还简略地交代了时间的变化: → → 。我们不妨把游踪(空间变化)看做纬线,把时间推移看做经线,这两者交织在一起,成为纵横交叉式结构。
三.选词填空。
1.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 (A迎 B扑 C拂)面而来。
2.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 (A绕 B趴 C偎)我膝下的爱女。
3.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 (A涌 B掀 C推)去。
4.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寺院依山而造, (A藏 B嵌 C耸)于千峰碧翠之中。
5.有时,泉水在树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 (A潭 B片 C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四.链接阅读,回答问题。
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鼎湖山地处北纬20度 10分,靠近北回归线。在地球上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区,因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炎热干燥,雨量稀少,沙漠连片,惟独我国南部和东南亚、南亚一些地区,因受到夏季海洋风影响,雨量丰富,植物繁茂。鼎湖山处在东南亚季风区内,离海又近,能接受充沛的水汽,故山地林木葱茏,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根据调查统计,鼎湖山面积达17000亩,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其中原始林有2000亩以上,境内有高等植物2000种,结构复杂,层次分明,林中还生活着数以百计的飞禽走兽和爬行动物种类,构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其中有不少稀有珍贵树种,如:苏铁、格木等,还有鼎湖山特有树种鼎湖钩樟、鼎湖冬青等。它处于南亚热带,属热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区,是世界上少有的特殊森林类型,受到中外科学家的重视。
1956年鼎湖山建立了国家自然保护区,1979年被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组织接纳为自然保护网中的一员,在此设立定位研究站,在世界17个热带生态系统研究站中,是处在最北沿的一个,具有很大的科学研究意义。(选自《中华揽胜》)
1.这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与课文有什么区别?
2.鼎湖山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原因有哪些?
五.阅读时,你遇到了困难吗?或者有什么有价值的发现吗?把它们写下来,与老师或者同学进行交流。
【课堂练习】
一.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
引我暇想 顿生雀跃 寻声而去 盘旋曲折 伸手欲缆
清澈透明 山鸣谷应 小心翼翼 炯然相异 新陈代谢
二.下列各句中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旅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又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景色的赞美上,而是归结到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B.主要内容是写鼎湖山的泉水,开头一段却首先写山中蒙蒙的细雨和雾气,这是因为雨和雾遮挡了视线,“眼不见,耳则愈灵”,突出了“听泉”的特点。
C.主要内容是写鼎湖山的泉水,但文中却用大量的文字写庆云寺的钟声和菩提树,这是因为庆云寺的钟声和菩提树都和佛教有关,这样写更能衬托出鼎湖山环境的清静,突出“听泉”的特点。
D.课文写景之中注意显示自己感情嬗变的历程:有些怅然——萌生爱意——“顿生雀跃之心”——听中悟理——美好祝愿。
三.仿照下面的例句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例句:我愿是一朵欢乐的浪花,为大海营造一点生机。
仿写: , 。
四.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1.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2.“这万般泉声”中的“这”指代哪些声音?
3.深夜听泉,作者为什么感觉“别有一番滋味”?
4.“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这句话写得好吗?为什么?
【课后测评】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肇庆( ) 泠泠( ) 淙淙( ) 一脉( )
怅惘( ) 汩汩( ) 古刹( ) 繁衍( )
二.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
B.原来,这是200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
C.寺内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可容1100升,颇为引人注目。
D.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
三.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必须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资金匮乏,二是人才紧缺,三是基础设施落后。
B.切实地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是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C.几十年来,吴仁宝凭借华西村这个舞台,导演了一出出共同富裕的连台好戏。。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但我们决不承诺使用武力。
四.古往今来,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们几乎都曾借雨来抒发过自己的欣喜与哀愁。请从“欣喜”与“哀愁”两个角度去默写描写雨的一些句子。(至少各一句)
五.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一)趵突泉的欣赏
老舍
①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②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地流着,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来的。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了一半的美。但是泉的所在地,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一个美景……
③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见方的,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足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不由你不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④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直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的,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的还更有趣。
⑤新近为增加河水的水量,又下了六根铁管,做成六个泉眼,水也流得很旺,但是我还是爱原来的那三个。
⑥看完了泉,再往北走,经过一些货摊,便出了北门。
1.以什么为线索安排材料?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没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一段话:“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水不退缩,只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三个“冒”字,两个“永不”,一个“只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动词的作用。
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舍先生的这篇散文写得非常美,我们能从中吸收些什么呢?请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心中的芦苇
张 弛
①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分清高,一分落寞,一分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鬃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泅流中,弄篱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柯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雾茫茫,一片绢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祟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暖暖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人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⑦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⑧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选自《时文选粹》)
1.作者记忆中的芦苇有怎样的特点?
2.联系上下文回答,第③段中“……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是什么意思?
3.第④段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4 像芦苇一样因自身悲凉而引起千万人思念的历史人物很多,你了解的还有哪些?请列举二例并用简要的话概述其事迹或对人物作简要评价。
5. 运用了象征的写法,它赋予“芦苇”怎样的意义?
6.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可见思想对于人的重要,你了解的类似的名言还有哪些? 请写出一句。
一 鼎湖山听泉
预习反馈 一. Wēi hóng zhì piān liǎo yíng 二.岸边一寒翠桥~山中一补山亭一庆云寺(半山) 时间的变化:黄昏一晚饭后一夜间 三. 1.B扑 2.A绕3.C推4.B嵌5.C泓 四. 1.课文是散文,多用描写;选文是说明文,为说明。2.山地林木葱茏,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因此,鼎湖山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五.略
课堂练习 一.错别字:暇 寻 缆 炯 改正字: 遐 循 揽 迥二.D 三.我愿是一片青翠的树叶,为春天点缀一丝新绿。(答案不是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四.1.因为它能孕育生机,滋润万木。可结合文章具体语句来谈。 2.这声音包括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的滴泉、万道细流汇于空谷、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等发出的声音。3.因为此刻听泉“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而且还能听出“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生长、繁衍死亡”等。4.写得好。作者采用了比喻与排比相结合的修辞手法,既借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泉鸣的种种层次及声响的特点,又用排比句增强了句式的气势,写出了泉声的层次感。
课后测评 一.1. zhào líng cóng mài chàng gǔ chà yǎn 二.C(“千人锅”是一个特别的称谓,应该加引号)三.D 四.欣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贵如油。哀愁:秋风秋雨愁煞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五(一)1.以泉水为线索安排材料,详写了中间部分,抓住了大泉、小泉铺排渲染,略写了首尾部分,只做了一些必要的交代,达到前后呼应,首尾圆合;这样写是为突出趵突泉泉水的美。2.突出了趵突泉的确是非常美,它的“美”的地位在济南的景物中非同小可。 3.3个“永远”句用了排比手法,三个“冒”字用了反复手法,表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惊奇感和对大泉这种自然的伟大力量的敬重感。4.“挤”表示密集收拢状态,“攒”表示聚合收拢状态。5.写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必须观察仔细,谋篇遣词要细细琢磨。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二)1.茂密 潇洒倜傥 随意散逸 单纯清淡 无拘无束 蓬蓬勃勃 2.是说芦苇苍苍的景色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们的美好联想,使之成为文学作品描绘的对象,芦苇出现的境界成了文学作品的美好意境,芦苇们引发的无穷想象被写进了文学作品成了文学作品的内容。 3.过渡作用 4.戚继光——英勇抗倭;岳飞——誓死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杨靖宇——为抗日英勇献身等等 5.在作者笔下,芦苇成了人的象征。 6.例: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善和恶。——(法)卢梭上
相信大家通过查字典语文网给大家提供的鼎湖山听泉习题,一定感觉自己进步了不少吧。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章练习题:鼎湖山听泉习题及答案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