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排结构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九年级上册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仍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并另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像以往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本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议论性文章作为本册教材的重点,编有两个单元。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惟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和方法。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
二、教学目标
整套教材的教学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设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本册教材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一)文学作品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议论文: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三)文言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诵读和背诵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编排宗旨
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本册教材在选文、练习、活动等方面的设计主要贯彻以下几个意图。
(一)编写主旨
1、人文性
这套教科书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本册教材在选文、练习等编排上,努力突出人文性。比如《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对自由和平等的呼吁;《孤独之旅》中对少年成长的关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陈涉世家》对暴政的反抗等等,都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2、多样性
由于读者的成长环境、人生阅历、文化修养的不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也就是读者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样性,是应该允许并予提倡的。教材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在阅读提示和练习的设计中,也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认识,避免标准的统一的答案。如对《故乡》主题的分析,对《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评价,对《范进中举》中范进的悲喜剧内在意义的认识等。多样性也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要予以重视。
3、探究性
进入初三阶段,学生的心智得到一定的发展,思维水平也得到一定的提高,个性的形象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深入。所以,教材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逐渐增加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深度。无论是阅读还是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透过语言表达等表层的东西,探究深层次的问题。如《敬业与乐业》中对“有业”“圆满”等人生问题的思考;《智取生辰纲》中对叙述角度的研究;《词五首》中“酒”在古代诗歌中的意义等。探究性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能力,而不是单方面地训练某些语文技巧。
4。开放性
开放性的含义是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教材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使学生丰富自己的学识、经验,并对社会人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前四册更加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尤其是在研讨与练习中,几乎每课后都有一定深度、广度的扩展性题目。如《心声》中对当前教育某些现象的触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唐雎不辱使命》对人格与历史的引申等。综合性学习更是以某种活动,扩大学生学习的范围和形式,让学生开阔视野、加深思维、关注社会生活。如《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等,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让他们在活动中丰富人生经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观念。
(二)学生素质
1、自主意识
整套教材的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积累和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册教材以文学作品欣赏和议论性文章阅读为主,比前四册更注重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提示、研讨与练习主要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激活思维,激发情感,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并积极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实践延伸。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语文能力,完成教学目标。教材中阅读提示主要给学生指出深入探究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给出明确的答案。练习也有比较多的讨论性题目,如《致女儿的信》中对几句重要语句的理解,《短文两篇》中对读书方法的讨论等。有些练习虽然没有以讨论的形式出现,但是具有形成讨论的基础,教学时可以灵活掌握。
2、创造精神
本册教材因为内容题材的特点,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文学作品阅读更强调个性、创造性,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以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去感悟和思考,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写作上更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为他们提供自由和想象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创造性是读者阅读的必要的活动。如诗歌单元对意象的理解,小说单元对人物的解说等,都为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3、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既要重视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要重视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合作精神不仅对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品格,也有一定的意义。本册教材强调学生合作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不必多言,如《好读书、读好书》《青春随想》中的许多活动,都明确合作学习的内容、方式;课后各项练习也多有合作交流的要求,如《雨说》中的交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借鉴他人的探索经验等。教材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机会和空间,教师要多注意引导、鼓励。
4.整合能力
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所以,教材注重整合性。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综合听、说、读、写以及实践能力。并且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综合性学习中,口语交际。写作和专题活动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好读书,读好书》中搜集名人读书经验(阅读),说说自己“读”的体会(口语表达),写评论、报告(写作),办沙龙、做书探(实践)。全面整合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也注意把各种知识技能结合起来运用,课后练习有读有写有说有听,有交流有实践,改变以往单一、片面的教学模式。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九年级上册语文课程解读教案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