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 脊 轩 志》教 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⒈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⒉研习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背影》,几十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感人至深。孟郊的一首《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长官)。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著有《震川集》。

⒉《项脊轩志》简介

本文选自《震川集》,有删节。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有追念祖先之意。轩,指小室;志,就是“记”的意思。作者借一阁以睹三代的遗迹,睹物怀人,笔墨极清淡而感情极浓挚,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

三、整体感知课文,研习第一自然段

⒈教师示范读课文

⒉学生初读课文

⒊出示生字词

尘泥渗漉shèn lù 余稍微修葺qì

旧时栏楯 shǔn 偃仰啸歌 yǎn

冥然兀坐 wù 万籁有声 lài

⒋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一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出示重点词句:

注意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 雨泽下注:下,往下,向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注”的状语。

② 余稍微修葺:葺,本义是用茅草盖屋顶,引伸为修房屋。

③ 垣墙四周:垣墙,名词活用作动词,“砌下垣墙”,“垣”也是“墙”的意思。

④ 亦遂增胜:胜,光彩,美观。

⑤ 小鸟时来啄食:食,名词,食物。

⑥ 珊珊可爱:珊珊,同“姗姗”,本形容女子行走时缓慢从容,这里形容树影婆娑摇 曳的样子。

⒌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⑴问:文章开篇一个判断句,何以言其“旧”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着一“旧”字,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

⑵问: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项脊轩呢?

明确:两个方面——修缮前,修缮后。

⑶问:修缮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前的项脊轩有三个特点:

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寥寥数笔,点出了项脊轩的特点,同时在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一种衰败、阴泠的凄清气氛,为后文修缮后的样子作反衬。

⑷面对破旧的小屋,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明确:作者对小屋“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雨的缺陷。又用“借书满架”弥补了小屋狭小、冷寂的缺陷。使小屋变得明亮、幽雅。

⑸修缮后的小屋有何特点?作者的情怀怎样?

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后的小屋有三个特点:

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幽雅——“借书满架”“桂影斑驳”

安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⑹作者细心雕琢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为何如此渲染?

明确: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珊珊,小鸟时鸣。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安详、宁静,表达了作者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

⑺小结本段内容,引导学生背诵。

本段写作者的“喜”,为略写,具体内容如下:喜(略)1、祖传老屋 2、整旧若新 3、环境宜人 4、自得其乐

⑻教师范背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背。

四、课堂练习

翻译下列语句。

⒈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⒉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⒊明月半墙,桂影斑斑,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整体感知,诵读全文,重点研习第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对“旧南阁子”的深情,以及作者亲手修缮、身处其中的自得其乐之情,使读者也随之陶醉于清静幽雅、鸟语花香的可喜之境中。

六、布置作业

⒈熟背第一自然段。

⒉完成练习题一、二中的相关内容。

⒊预习后面文段。

第二课时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项脊轩志》教案发布于2020-11-18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