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积累课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方法与过程: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三、世界观和情感态度:感悟作者真实的感情。

教学难点:

一、把握作者寄托项脊轩所表达“喜悲”感情的内涵

二、表达感情的方法技巧,重点掌握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自读法 读写结合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以项脊轩变迁为线索讲解重点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

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狭窄的房屋关不住自由的精神,刘禹锡处“陋室”也自得其乐。因此,孔子曰:“君子所居,何陋之有?”我们今天也走进这样的一件精神的居所。

一、解题:

我们先来拜会一下小屋的主人——归有光

1、走进作者: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自幼苦读,八岁能文,科举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连考九次进士,60岁方中,又因名次靠后,不为重用,多任州县小官,归有光一生大半时间在家乡度过,幼年丧母,23岁娶妻魏氏,29岁时妻病逝,其一生经历坎坷,所遭惨恻。

散文取法唐宋八大家,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因此后人把他与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黄宗羲称其散文“明文第一”,时人誉之“今之欧阳修”。善于记叙日常生活琐事,抒发真挚生活感受,著有《震川文集》。

2、走进书屋:

走进书屋,门楣上题有“项脊轩”,书屋为何命名为项脊轩?

——归有光,字项脊生,而书斋也称为“项脊生”,注释①提示?

——有,为纪念远祖归道隆(曾在项脊泾居住过)。说明归有光有怀宗追远之志。

项脊轩,是什么时候成为归有光的书房的?

——余自束发(15岁)读书轩中

那么在成为书屋以前,叫做什么?是怎样的小屋?

——室,旧、小、破、暗

修葺以后怎么样了?

——经过细心的布置,具有了不同的意思,成为了轩

在文末,它又变成了室,是它又破败了。

3、文体介绍:

项脊轩,一个特殊的场所,寄托了归有光的感情。所以《项脊轩志》是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物事迹,抒发情感。

志——记,古代一种文体,用来记叙事物,抒发感情。与“记”的文体不同,多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

“借一阁以寄归氏三世之情”

三、初读体情

(一) 以声绘情:体会作者的感情,注意句末语气词的诵读语气。

1、 请一生诵读全文,同学们听清字音和句读,在有疑问的地方做记号,一会提出来。

2、 2、 余稍为修葺(为 wéi,动词,做。Wèi,介词,为了什么)

余既为此志

客逾庖而宴

以当南日

先妣 老妪

凭几学书

(二)质疑文本(链接文本文档,进行文本内容理解的教学。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句子和词语,鼓励其他的同学解答同学的问题。)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句。

2、学生质疑

3、 总结:十个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句子(幻灯片)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顾:环视)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再:第二次)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每:常常)

一日,大母过余曰(过:看望 引导 孟浩然:《过故人庄》 访问、探望)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hé)门 (等到)

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女嫁也)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书:写字 本义 ——引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书籍/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制:形式、规制)

增其旧制:(规模)

四、文言语句积累

同学们要积累好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参看《导学大课堂》

五、整体把握

小练习:

我这里有写《醉翁亭记》、《陋室铭》两句话:

假醉翁之亭欧阳绘山水相映表纵情林木之乐意

托鄙陋之室禹锡寄仙龙之说议淡泊修业之洁志(仙龙之说:)

根据《项脊轩志》内容仿写,句式尽量整齐。

情感基调:记琐事言悲情。

六、预习题目布置

在课文中找出一段细节描写,分析它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

第二节

教学目标:通过细节描写把握作者感情(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前一节课我们以项脊轩变迁为线索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现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么,在轩中作者经历了怎样的悲喜人生?

二、文本探究

1、文中那句话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沧桑,悲喜交迭,不管喜也好,悲也罢,作者的情感体验都系在了这一小小的屋子上了。

2、划处文中体现喜的句子,有何可喜之事?

请同学查找,全班齐读出来“余稍为修葺…珊珊可爱”,

变化之可喜(修葺项脊轩)

可喜 读书之可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景色之可喜(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珊珊可爱)

归有光在项脊轩这样任人逍遥的自由天地中,远离尘嚣,怡然自得,那么他是否沉醉书中、景中了?在项脊轩中读书生活,多悠然自得。而由项脊轩引发的往事亦多可悲。归有光写项脊轩不在于纪念轩,而在于感慨悲

3、 文写了几件可悲的事件?因何而悲?

分家、回忆母亲、回忆祖母、回忆妻子。

家道衰落、幼年丧母,仕途不利,愧对祖母的嘱托,爱妻过早离世。这几重的悲重叠,其痛何堪。虽然无一字写悲。

三、揣摩语言、品味细节

(一)清代桐城派作家姚鼐这样评归有关的散文:“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言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风韵疏淡”少雕饰,尚自然;少约束,尚闲散。题,题材。语,语言。你怎么理解“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

——归有光散文善于选择平常小事、家庭琐事为题材,用平实的语言。形成一种少雕饰,尚自然;少约束,尚闲散的风格。

(二) 寻找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

教师朗诵一遍(边听边寻找。)

读:“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凡再变矣。”

1、原先,庭中是怎样的?后来怎样?

——“庭中通南北为一” “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墙”隔断了亲情,“门”关闭了怜爱。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段环境细节想告诉我们什么?

——原先完整、和谐、井然有序的一个大家庭,如今已经分崩离析,变得混乱不堪了。这意味着,归氏家族家道中落了。

面对着家道中落的事实,长期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归有光,作者对此感受怎样?

——不难看出,归有光此时心里是无限的痛惜,失落,还有无奈。因为,这个大家庭,昔日曾经是风光无限的。归有光先祖曾是显官,在昆山也曾是个显赫的大家族,今非昔比,多可悲的事,因此归有光的亲人对他寄予了希望,希望他能考取功名,振兴家业。

2、

文中提到那位亲人对他寄予了厚望?

——祖母

读“第三段”

从回忆祖母的一段中那些细节可以体现?

——“自语”中的期许,执“象笏”中的鼓励,平平常常几句话中的关爱。

回忆祖母时有光“长号不自禁”,面对慈爱祖母沉甸甸的期许,“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归有光也痛哭不已,那么在回忆母亲时感情怎么是用“泣”呢?

——回忆起两位长辈亲人,她们对晚辈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归有光感动,所以他流泪了。不过,大家肯定都已经注意到了她们说话的内容并不相同。母亲说的是“儿寒乎,欲食乎?”是对子女日常生活的关心,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嘘寒问暖”。而祖母呢?当然也有对孙儿生活上的关怀,而更重要的是,她的话当中包含了对孙儿的——对,是期望,殷切的期望。这种期望,在归有光眼里,成为了压在他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复兴家族的责任。长辈的这种关爱越多越深,他肩上的份量就越重。

3、

其实母亲也小时候对归有光也要求很严格,对他也寄予了希望,但文中回忆母亲的部分主要是体现

——母亲对孩子的关怀和慈爱

读第二段:“家有老妪…妪泣,余亦泣”

那些话,那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指出这些句子来。

老妪为何哭?

——先妣抚之甚厚

体现母亲什么特点?

——体恤吓人,善良

余亦泣中,我为何而哭?

——老妪回忆母亲对孩子的嘘寒问暖,令8丧母的归有光想到母亲的养育之恩无以报答,母爱自己也自小丧失。正如清 ·林纾所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4、

为何本文能如此感人?

——至琐细的平常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中寄托作者的真挚情感。也就是庄子所说的“精诚感人”吧!

改成“母亲关心孩子,对孩子嘘寒问暖;祖母时至轩中,希望我像祖辈那样有出息,回忆这些事,心里十分难过,禁不住留下了眼泪。”如何?

——不如原文感人,原文感情要真诚得多

为何原文看来真诚许多呢?

——细节的铺垫,才有了感情的铺垫,再说:“妪泣,余亦泣”,感情积淀如洪水决堤,奔涌而出,这里写了亲情,亲情感人。

5、

读最后,回忆妻子一段

写妻子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妻子回娘家,转述小妹的话,这段描写有何作用?

——表现夫妻感情很真挚,生活富有情趣,非常的温馨。

在回忆母亲时,说“妪泣,余也泣”,回忆祖母时“长号不自禁”,和写对妻子怀念时采用的手法有何不同?

——前面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后面是借物抒怀,两种各有妙处。

比较:“庭院深深,妻之笑声仍在耳侧,余自伤,泣不能已。”和原文比较,你更喜欢那种结尾?为什么?

——当年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已经亭亭如盖了,当年夫妻的温馨甜蜜也成旧梦,见树如见人,只是枇杷树仍在,而伊人已逝,而自己呢?母亲,大母,还有妻子,她们的殷切期望,都化为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可如今,过了而立之年,还是功业无成,怎能让人不黯然神伤,柔肠寸断!

前面的内容是归有光18岁时所写,抒情比较直接,在十五年以后的某日,翻阅久闻,,亲人相继离世,而项脊轩仍在,人世沧桑,物是人非。这种悲痛随着时间酿造,越发得深沉,借物含蓄抒情,将无尽的伤痛尽在言外。

归有光一生志向在发愤苦读求得功名以振兴家业,无奈功名未就,而亲人一个个相继去世。人生的沧桑、无奈不也是我们许多人所感受得到的吗?这样的人生哀歌不是古往今来都在反复吟唱的吗?那么归有光的文章为何让我们那么感动呢?

6、小结作者之悲

这篇经典散文,是从作者心里“流”出来的,它是归有光的一段内心世界的外化。因而,我们才有可能经由文本,贴近归有光,走进归有光的内心,从而把握他由青少年到中年时期的心路历程。我们已经知道,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悲,有丧失亲情的悲伤,更有愧对复兴家族的责任的悲痛。——这种思想情感,贯穿全文,也贯穿了归有光的一生。

五、作者风格

为何本文感人至深?通过前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他抒情的特点?

——通过生活平常细节描写把握作者感情。

我们来看看名家对他的评价

——真挚的感情,平常真实的生活细节,朴实的语言

六、作业:模仿归有光

细节(对话、动作)加上一两句直接或间接表现感情的句子,不超过200字。

七、总结:归有光用细节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悲喜,人生的悲凉是需要阅历才能尽然体会的,归有光早年丧母、壮年丧妻、家道衰落,志向成空,每次读来,都不禁悲从衷来。

希望同学们能细细去体会作者的心景。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项脊轩志》教案30发布于2020-11-18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