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导学案(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和钦敬之情,体会诗人功业未就的苦痛

学习重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诗歌的主旨

学习难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感悟诗歌的意境

知识链接:

1、诗人生平简介

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有《杜工部集》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最后才得到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等诗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登高》、《秋兴》、《三绝句》、等大量名作《蜀相》就是杜甫初到成都时访诸葛亮祠堂时所作

2、写作背景: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

学习方法:(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2、了解背景反复吟,联想想象创意境

学习内容:

1、自主学习:

(1)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用自己的话写出诗歌大意(可以依据注释加上自己的联想想象)

2、合作探究

(1)赏析首联,本联“寻”字用的怎么样?为什么第一句不称“蜀相”而称“丞相”呢?

(2)在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你认为哪两个字最为传神,为什么?本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了什么内容?具体分析一下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本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学习反思: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除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你认为还有其他的鉴赏方法吗?

自我诊断:

1、文学常识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他的诗被誉为“”,后人尊称他为“”杜甫有《》传世,其中三吏为《》《新安吏》和《》,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

2、名句名段

①丞相祠堂何处寻,

②映阶碧草自春色,

③三顾频烦天下计,

④,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题成都武侯祠》好不好?为什么

上一课时自我诊断答案:略

课堂检测:

读《蜀相》诗回答下列问题:

1、“两朝”指的是哪两代?

答: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3、颔联中哪两个字写出了冷落凄凉的意境

4、写出本诗最让你感动的两句诗

5、《蜀相》前四句写武侯祠,后四句先概括诸葛亮功业,后述惋惜之情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蜀相》导学案(二)发布于2020-11-2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