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学案

教学目的

1、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2、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3、掌握衬托及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了解本词最突出的手法特点

教学过程

一、最爱是扬州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至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赞誉远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难怪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当时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扬州人杰地灵鉴真、秦少游、郑板桥、朱自清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盛极一时(历史上的扬州几度变迁,几度轮回)

二、词人零距离

姜夔:800多年前,一位21岁的词人,目睹了这一感人的历史瞬间(破碎的河山),难抑心中的悲凉,自度声律,独创词牌,追古抚今,聊以为叹他就是南宋的姜夔[板书课题和作者]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拖着衣襟)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能自度曲、工诗,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

三.名篇不厌百回读

1.师生试读全词,初步感知文本内容.(慢词是指配乐的曲子曲调舒缓),我们读这样的词,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2.正音正字

霁荠怆度窥蔻

黍离:是《诗经·国风·王风》中的篇名,“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稷,是两种农作物离离,指行列貌,整齐茂盛的样子靡靡:行步迟缓貌摇摇:形容心神不安噎:忧深气逆不能呼吸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行役路过西周故都,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四、含英咀华

1.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原因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怎样的图景?

明确: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以声写静)

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

3.词人的想象与现实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那么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这份昔盛今衰的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

明确:昔盛今衰感时伤世

胡马窥江

虚(昔日繁华的扬州)实(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相济(见板书设计)

4.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

明确: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吗?

①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

[补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②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补充]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③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

[补充]“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④“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补充]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五.牛刀小试

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2002年上海春季高考试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释】蛩(qióng):蟋蟀

1.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

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B.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词中说的“心事”指

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4.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15.C16.希望抗金报国17.知音少,弦断有谁听?18.分析:这是一道鉴赏评价题答题时要注意既要指出“含蓄而不显露”,又要分析“所表达的感情”

参考答案:此词(借知音的典故)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愤怒和沉郁情怀(2分)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1分)(意思对即可)

小结:《扬州慢》一词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圆、伤时念乱的心情上阕全写眼前实景,写出了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扣住扬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二十四桥、芍药—来写

这首词,上阕重在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作者以反衬作起笔,概写劫后扬州荒凉,抒发《黍离》之悲下阕运用联想对比,从人事、景物两方面写出今昔变化景象愈转愈凄清,情感愈写愈悲凉,使主题更为集中,情调更为深沉

结构图: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杜牧才情再高亦难赋深情

拟想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淮左名都

昔日扬州竹西佳处(虚)

(繁华)春风十里昔虚

荠麦、废池、乔木感盛实黍离

见(实)今相之悲

今日扬州二十四桥、冷月、红药衰济

(空城)闻——清角吹寒(实)

重游虚惊、难赋深情

想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虚)

花开依旧、无人来赏

昔日扬州(繁华)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虚)

今日扬州(空城)荠麦、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红药(实)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扬州慢》学案发布于2020-11-2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