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词人李清照《声声慢》一词,古人评价一声声愁断人肠。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声声慢教学实录。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声声慢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声声慢教学实录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师:上课前,大家来听一首歌(播放沙宝亮唱的《暗香》)……听了这首歌,大家一定可以脱口说出它的名字吧?
生(异口同声):暗香。
师:对,那么,听完了,大家觉得这首歌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悲(伤感、忧伤)。
师:那大家再看看,今天我们要学的词七首中,哪几首词整体风格上也给我们“悲”的感受?
生:(异口同声):《虞美人》《雨霖铃》《声声慢》《扬州慢》。
师:你们为什么能这么快做出判断?
生:每首词中有文眼句。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雨霖铃》中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声声慢》中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扬州慢》序言中有“黍离之悲”。
师:找得好。通过文眼句我们可以判断出一首词中的感情基调。那么,大家认为哪首词中传达情感的意象与你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更为接近?
生:《声声慢》。
师:为什么?
生:《虞美人》是故国之思,雕栏玉砌是他个人的经历。《雨霖铃》都门畅饮,长亭送别亦是古人特色的送别。《扬州慢》写的是扬州,不了解这个地方有什么历史,很难体会“黍离之悲”。而《声声慢》用的是“寒暖、淡酒、晚风、雁过、梧桐、细雨、黄昏、天黑等意象,这些事物都是平常可看见可感觉的,所以,我认为最接近我们生活的是《声声慢》。
师:那好,我们就从与我们生活最贴近的《声声慢》开始步入宋词,步入李清照的内心世界。首先来读一读,它的基调是刚才我们说的“悲”、“愁”,那我们该怎么读?
生:低沉,加上慢词本身就有舒缓之意,所以应读得低沉缓慢。
师:那么,大家边读边体会,找出你认为最能叩击你心门愁绪的,最能引起你情感共鸣的句子,谈谈理由,并说说它让你想起了什么相关的故事、诗句或歌曲,它们是用什么意象来传达情感?
生: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是“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句正是作者孤独之情的表现,这与朱淑真《减字木兰花》中“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所表现的情感有相似之处。词人行、坐、唱、酬、卧只能形影相吊,泪洗残妆的狼藉、萧条,夜守寒灯与欲梦不成的凄凉,无不令人感到孤独、愁苦。也与流行歌曲“一辈子的孤单”有相通之处:“我想我会一直孤单,这一辈子都这么孤单,我想我会一直孤单,这样孤单一辈子,天空越蔚蓝,越怕抬头看,电影越圆满,就越觉得伤感,有越多的时间,就越觉得不安,因为我总是孤单,过着孤单的日子。”蔚蓝的天空,圆满的电影,在孤独的人看来,只会更引发伤感。而李清照独守窗儿,看着天黑,希望不用看见那触目伤怀的落花、窗前飞过的旧雁、秋风中萧瑟的一切,这何尝不是一种孤独的逃避呢?这些情感都不是一个“愁”字能说得尽的!
师:能从歌词与诗词的共通之处体会诗人情感,很好。
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寂寞,而这种孤独和伤痛让我想起了另外两个人——陶喆和梅艳芳以及他们的《angel》。原本在录制《黑色柳丁》时陶喆并不想录这首《angel》,是梅艳芳说:“每个人都想做别人的angel(天使)。”就当是为全天下想做别人的angel的人留下它吧。于是我们才能听到这首动人的《angel》。这首歌中有“镜子中,看见一张陌生的脸,那眼神如此黯淡,笑一笑,只牵动苦涩的嘴角,我的寂寞谁知道,像条船在水上飘,北斗星也看不到,谁能够扬起帆,远远离开这黑潮?”陌生的脸、黯淡的眼神、苦涩的嘴角,只有在经历了极度伤痛后才会有,水上飘泊的船何其孤独,angel(梅艳芳)不在,又有谁能够扬起风帆,离开黑潮,其中的孤独、痛苦、绝望又有多深、多沉!而李清照一心所等的只是天黑,天黑了,心情会沉重成黑色,天黑了,又何尝不是在等天亮呢?天黑又天明,天明又天黑,等待的难道不是无尽的绝望与孤独吗?
师:天使的伤痛与孤独岂是天黑能够解决的呢?无尽的等待等来的是无尽的孤独。理解很深刻!
生:我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雁过也,正伤心,却是却旧时相识”想起了徐志摩的《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与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泰戈尔说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李清照愁他丈夫赵明诚的病死,余生的孤苦无依,冷冷清清,而徐志摩所愁的是相爱的恋人无法天长地久的惋惜,《偶然》没有用一个愁字,但它切实的语言,犹如作者内心的痛。云投影波心、黑夜海上航灯的交汇只是偶然只是瞬间,短暂而不可捉摸。相交的瞬间是最幸福的,而过了那个点,也许就是永世的分离。痛得深沉,愁得怅然。“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中物是人非的伤怀不就像徐志摩与陆小曼这个上海滩著名的拜金女的往事一样历历在目,挥之不去吗?又何尝不是一片冷清、凄凉、悲戚呢?
师:是呀,过那个点就是永远的分离,痛得深沉,痛得怅然,你能为大家读读这两句吗?
(学生深情地朗读)
师:读得很好,请坐。
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与“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两句给我的印象最深。
前一句与晏殊的词《浣溪纱》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古,雁就是思乡怀人的象征,传情达意的使者。雁不一定就是去年的那只雁,只是女词人感伤物是人非,雁还是那只雁,可人呢?人却不在了。而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燕归来,花已落,也是这样一种感情。后一句让我想起了李清照另一首词,《醉花阴》里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我们不禁要问,人怎么可能比菊花瘦呢?而正是这种夸张,反映了女词人心中的凄苦,心情不好,调养不周,自然瘦了。而“憔悴损”不仅仅是指菊花的枯萎,更写出了女词人的无精打采,容貌衰老。“如今有谁堪摘”也写出了词人的心灰意冷,人不在了,摘花,戴花更有何乐趣可言呢?由此可见“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和“人比黄花瘦”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愁苦心情的写照。
师:有怎样的心情便有怎样的景致,这其实就是我们说的什么写作手法?
生: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师:对!还有谁来谈谈你最有共鸣的诗句?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是这首词抒发的主题,也是李清照下半生内心恒久的心情状态。自她丈夫病死,迁居异地,她的生活就丧失了重心,只能一味地愁苦。天气寒暖的变化,急风中借酒浇愁、雁过时的伤感、落花的堆积、细雨梧桐的点滴声,融合成“愁”字难诉的孤独、痛苦。如同她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州。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藕残席凉的孤独,雁字回时,月满的何只西楼,更有心头满载的愁思,花水飘零,如同人各奔东西,一切的愁苦在眉头心间遣之不走,挥之不去。可是这份孤独毕竟还有消除的时候,因为人在,分离只是短暂的分离,所以这孤独的闲愁。可而今人已死去,永不再回来,注定余生与孤独为伴,这情感怎么能用一个愁字说尽呢?
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毕竟是闲愁,而今挥之不去的却是困扰着她的孤独,所以“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大家谈了这么多的体会和理解,那么,再来读《声声慢》,读出你们各自的体会和理解。
(学生朗读)
师: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泪珠与珍珠》中的文眼句?
生: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师:杜甫如果没有经历过安史之乱的辗转迁徙,颠沛流离目睹民生疾苦,他写不出“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深沉哀痛。琦君老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战乱,台湾大陆两地分离,亲人不能相见之痛,没有亲情欲诉不能的流泪与生命奋斗之泪的亲身感受,又怎能真正领悟“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的真谛呢?那么,李清照呢?这位曾写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无忧无虑词句的女词人为何却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沉痛呐喊?她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伤痛。从前几位同学的发言中,我们知道李清照死了丈夫,文中并未提及,大家由何而知?
生:注解中有“寡居”二字,说明她死了丈夫。
师:那么她的经历仅仅是死了丈夫这么简单吗?她的其他亲人呢?大家还记得《满江红》下阙中的第一句吗?
生: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师:靖康耻为何耻?
生: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饮宗,被金军俘虏,宋统治者迁都临安。靖康事标志着北宋结束,南宋建立。
师:李清照生长在那个时代能逃过一劫吗?
师:显然是不可能,当时,她与丈夫赵明诚随势南渡,不久,赵明诚病逝,亲人音讯全无,只剩下她一人孤度残年,后在郁闷中死去。大家认为,李清照此时的心情仅仅是失去丈夫这么简单,这愁当中还融有什么之愁?
生:国破,家亡,夫死,晚年孤独零之愁。
师:郁达夫经历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尝人生忧患与哀痛,所以他笔下的秋味来得怎样?
生: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师:那么,李清照经历国破、家亡、夫死之后,她的愁又来得怎样?能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吗?
生:“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来得冷、清、凄、惨、戚。
师:我们读《故都的秋》时,要读出“清”、“静”“悲凉”的秋味,那么,读《声声慢》时,也应读出怎样的愁味?
生:冷、清、凄、惨、戚!
师:那好,大家再来朗读一遍,读出这种愁味!
(学生朗读)
师:读得好!不过,味道还不足,请问大家,文中有没有特殊符号?
生:有四个问号。
师:这四个问号的处理与句号的处理相同吗?
该怎样读,冷、清、凄、惨、戚的愁味才会来得浓。
生:四个问号处,“怎敌他晚来风急?”“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应比一句重,因为词人的愁绪是逐渐加重。
师:很好,再来读。注意情感的越来越愁。
(学生朗读)
师:读后,大家感觉如何?
生:比刚才好得多。
师:大家读了这几遍,读的时候,头脑中会浮现一个怎样的女词人的形象?
生:独倚窗台,凉风从背后吹过,衣角飞扬,额前几缕发丝凌乱的遮在眼前,她无心领会,依旧呆呆望着窗外,满脸沧桑地看满目萧条……
生:憔悴,枯瘦,满脸皱纹,眼底充满无尽的哀怨。
生:我在几周前就读了李清照《声声慢》很有感触,把这种感受写了散文《声声》,其中就融入了对当时李清照形象的感知。
师生:能读读吗?
生:可以(朗读,文章附文后)
(学生掌声雷鸣)
师:大家的想象都很真实,如果李清照此刻就在你们眼前,你想对她说什么?
生:我会对她说:“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生:一个人走,更需要珍重。
生:我什么也不会说,我只能默默地,紧紧地握着她的手,将自己的力量,温暖传递给她。通过手让她体会生命的力度与温暖。生活是属于自己的,不是为过世的丈夫或半壁江山,用自己的欢笑送走可贵的人儿,美好的回忆便已深深镌刻。希望无言的关爱能带给她生存的力量。
师:说得很好,我相信李清照九泉有知,一定能够感受到你们这份跨越千年的关怀。好,让我们再带着理解,带着关爱,再来读一读《声声慢》。
(学生朗读)
师:大家觉得这节课的心情怎样?
生:不好,很沉重。
师:心情沉重中对于赏析宋词是否有什么发现?
生:赏析诗词时,带着自己的体验、感受,可以更容易地进入诗词情境。
生:情景交融是诗词中常用手法,景中总是包含着作者的感情,所以要善于把握意象。
师:对,带着自己的体验感受,把握作者传达情感的意象,才能入境入情,真正走进词入的内心世界,真正品出宋词的味道来。下课!
以上内容来自声声慢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声声慢教学实录发布于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