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视角的眼

师:每一种文体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质,小说与其他文体的本质不同,在于其是一种叙事艺术。读小说,不仅要关注“写了什么故事”,更要关注小说“故事怎么来写”,“这样写有什么意味”。这是小说的第三回,贾府一大批人物登台亮相,贾府的奢华与威势初现,宝黛相会,其间纷繁复杂,而作者的处理却举重若轻,所以小说的叙事视角很值得探究。请同学说说。

生:小说是以黛玉的眼睛为视角的,读者就透过黛玉的眼睛看到了贾府的一切。

生:黛玉是新到贾府的,贾府的一切对她而言都是陌生而新鲜的,她想看到外祖母家究竟与别家有哪些不同,所以观察就特别仔细。

师:对,选择视角在小说中是非常讲究的。除了上面所说,黛玉又是敏感而细心的,通过她的眼睛去写贾府,就比其他人看到了更多的东西。

生:我觉得,黛玉就像一个导游,领着我们走进贾府,去看这个荣国府的人物、陈设、建筑等等。

师:导游这个比方很形象,我们随着黛玉之眼看贾府,视角流转,足迹所至,我们就从贾府外的街市到了荣国府厅堂,看到了贾府那些与众不同的人物,与别家不同的建筑与吃穿用度。不知大家有没有一个感觉,我们似乎感觉不到作者的存在,作者隐藏了自己,把读者带入了小说内部,这正是非常高明的叙事之法。黛玉之眼看一切,那么小说又是通过谁人之眼来写黛玉呢?都看到了黛玉怎样的特点?

生:通过凤姐之眼看到了黛玉的标致,像是贾府嫡亲孙女的气派。

生:通过宝玉之眼看到了黛玉与众各别的体态、容貌。

生:还有一开始写到的,见贾母时,还通过众人之眼看到黛玉举止言谈不俗与自然的风流态度。

师:很好。但我提一个问题,通过不同人三次描写黛玉,不是重复了吗?

生:不是的,应该各有侧重。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有的侧重于气质,有的则是长相……

师:气度举止,仪容标致,姿容神韵,由远及近,一点点来写。

生:我也认为不重复。前两次只是给人初步印象,写得比较简略,后面宝玉之眼才是重点来写。

生:我觉得这三次描写好像电影里的长镜头、中镜头,最后是给了一个特写镜头,这样黛玉的形象就丰富了。

师:这个比喻妙!还有人说,这好像画家的“三染法”,先简笔,再工笔,从不同的角度画出了一个立体的林黛玉,非常有层次感。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在凤姐这里就给个特写镜头?

生:好像不可以。因为黛玉只有宝玉来看才最有味道,情人眼里嘛……

师:很有道理,黛玉的神韵风采只有宝玉才能看得彻底,其他人只能领略一二。提供一段脂砚斋的评语:“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说明我们的同学也很有见地,跟脂批有不谋而合之处。到这里,请同学总结一下小说的视角。

生:作者巧妙地选了刚进贾府的林黛玉的眼睛,来写贾府的一切,因为林黛玉也是第一次登台亮相,对于她的一切,就借其他人的眼睛来看,十分符合黛玉初进贾府的情境。

师:小说以黛玉之眼看一切,以众人之眼看黛玉,相互观察。一人看众人,写出了众人,也写了一人;众人看一人,写出了一人,也写了众人。黛玉之眼与众人之眼浑若天成,互相映衬,这是一种交互式的写法,可以以简驭繁。这是红楼梦的第三回,下面我们把视野放得再宽一点,从这一回的前后来看,对于小说的视角会有进一步的认识。第二回写的是什么?“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对此,你有什么发现?

生:第二回通过冷子兴的眼睛,对荣国府先有一个全貌式的大概介绍,再由黛玉的眼睛作仔细的观察。

师:红楼梦的命名艺术历来为人所称道,想想看,为什么叫冷子兴?

学生想不出,“冷子兴”让课堂有点冷了。

师:有个成语叫做冷眼——

生:哦,我明白了,这好像有点冷眼旁观的意味。

师:对,有悟性了,这是旁观人的外视角,与黛玉进入贾府的内视角,就形成了互补,这样由外及内地展现贾府,众多内容,就写得一丝不乱。

生:老师说的让我想到了后面还有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情节,这也是内视角,以刘姥姥的眼睛不断地看贾府、去写贾府。

师:联系得好,这样就读进去了。而且刘姥姥“三进”之中还可以写出贾府的变化、衰败。可见,选谁的视角来写背后是作者的那一双慧眼,是作者的精心考量。虽然只是一回,但我们也深深叹服曹雪芹高妙的叙事艺术的。所以,鲁迅说:“自《红楼梦》出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随手”弹出的王夫人

安徽省繁昌一中 强光伦 安徽繁昌新林中学 王素娟

生:课本第5页第二自然段的第三行有王夫人讲的一句话:“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这里的“随手”是什么意思?

师:难道不是“顺便、随便”的意思吗?

生:可是,我们知道王夫人让王熙凤拿缎子给林黛玉做衣裳,是为了表示她很关爱林黛玉。如果这里随手是“顺便和随便”的意思,那是不是显得她很随意,很漫不经心?因为只是随便拿点缎子给黛玉,这样就让人觉得她很轻视黛玉,这与她要关爱黛玉的意思是不是有些矛盾呢?

师:大家把这个问题思考讨论一下,然后请同学们回答一下。(被这突如其来的提问弄得有点不知所措,我备课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生:我觉得这里“随手”就是“随手”的意思,从小说中我们知道贾家是一个很富有的家庭,贾家后楼肯定储藏有很多绸缎,在后楼随手就可以找到缎子。

师:你认为这里的随手,有王夫人炫富的意思。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同看法?

生:我读过《红楼梦》,知道王夫人是个比较低调的人,应该不会在小孩面前炫富。

师:同学们应该在小说的语境中寻找答案,好好把这一段文字读一读,看看是不是能读出点意思来。

生:我又读出点问题来了。你看,王夫人问王熙凤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这里王夫人叫人去找缎子,是准备黛玉来给黛玉做衣裳的,还是找缎子有什么别的用途?

生:我觉得是准备给黛玉做衣裳的。

师:为什么?

生:王夫人是黛玉的二舅母,她知道黛玉要来,给黛玉做两件衣裳合乎情理,况且恰恰是黛玉刚来就提起这事,我想这找缎子的事应该与黛玉有关。

师:分析的有道理。有没有不同看法?

生:我认为王夫人本来找缎子是与黛玉无关的。王熙凤没有找到王夫人要的缎子,王夫人回答说:“有没有,什么要紧。”王夫人意思是没找到不要紧,只是应该顺便拿点出来给黛玉做衣裳。

师:所以,你认为这里随手就是顺便的意思?

生:是的。

生:不,老师,我是读出了点责备的意思的。

师:哦,责备?为什么呢?

生:我们来看看王熙凤的话。“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王熙凤当时讲话毫无顾忌,恐怕伤害到了王夫人的权威。所以,王夫人借着这话去责备她。

生:我也觉得是这样的。这里,真正当家的是王夫人。王熙凤太嚣张了,王夫人多少有点生气,就质问她有没有发放月钱和找到她吩咐要的缎子,然后趁机责怪她应该拿出点缎子给黛玉做衣裳。

生:王熙凤圆滑,说“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这样既把事情做得滴水不漏,又表示要请示王夫人,王夫人才转怒为笑。

师:你分析的很精彩。从我们容易忽视的文字中深刻洞察了人物的心理,揭示了王夫人与王熙凤的暗斗,展现了王夫人心理的波澜。我们来看看脂砚斋的评语。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甲戌侧批:接闲文,是本意避繁也。】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甲戌侧批:却是日用家常实事。】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甲戌侧批:仍归前文。妙妙!】

师:根据脂砚斋的评语可知王夫人要找的缎子不是特为黛玉做衣裳准备的,是另有用途的。王夫人是荣国府二房媳妇,由于贾母偏爱贾政,故本应由长房执掌的家政大权就落在她身上。但她体弱而精神短缺,因此主要的庶务尽委诸侄女王熙凤。从文中可以看出来她和王熙凤不是没有矛盾,她极力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威严。她素以念佛、吃斋、好静为重,给人一种宽仁慈厚、惜老怜贫的印象。王夫人的性格看似平和,实则极有成算和威势。细细品味,“随手”一词竟帮助我们了解了王夫人隐而不露的威严性格。

眉眼之间见性情

安徽怀远一中 姚 锋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教学中,有学生提问:“注释说,丹凤三角眼,俗称丹凤眼,眼角向上微翘。老师,丹凤三角眼是‘丹凤眼’吗?”

师:你很有眼力!那你认为“丹凤三角眼”和“丹凤眼”是不是一回事呢?

生:我也拿不准。但我听说,丹凤眼很漂亮,看起来很精明,而三角眼看起来很狡猾。

师:目有三角,其人必恶。三角眼不光很狡猾……

生:还非常狠毒。电视剧《红楼梦》中,王熙凤就害死了尤二姐。

师:王熙凤的漂亮、精明、狠毒,课文中还有体现吗?

生: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

生:还有贾母说她是“凤辣子”,“辣”也有狠的意思。

生:凤辣子,应该是指王熙凤的泼辣,是贾母对她的昵称。

生:柳叶眉,是说眉毛像柳叶一样细长弯曲,很漂亮。吊梢眉,才是“眉梢斜飞入鬓的样子”。

师:在古典小说、戏剧中,“斜飞入鬓”的眉毛,通常都长在男子的眼上。这样的男角,往往都很英武果敢。

生:“一双丹凤三角眼”,再配上“两弯柳叶吊梢眉”,说明王熙凤不仅俊俏美丽,精明干练,做事果断,还很狡猾,心狠手辣。

师:此外,三角眼的人应该还很势利、贪婪,得理不饶人,难有生活的快乐,并且大多没有好结果,难得善终。这些,王熙凤都占全了。所以,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那么,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眉眼”,你们注意了没有?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生:从“鬓如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可以看出贾宝玉长得很漂亮,很多情,很善良。

生:“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也能看出贾宝玉的多情、善良和风度潇洒。

师:贾宝玉的眉眼,体现了他的多情、善良和潇洒。林黛玉的眉眼呢?

生:“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说明了林黛玉的聪明灵秀和多情。

师:聪明灵秀?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罥烟眉,形容眉毛像一抹轻烟。林黛玉有“像一抹轻烟”一样的眉毛,又“心较比干多一窍”,不正说明了她的聪明灵秀吗?

师:你能将前后文及注释联系起来理解,很好。不过,对照王熙凤的“柳叶吊梢眉”,林黛玉的“似蹙非蹙罥烟眉”,好像不只是聪明灵秀吧?

生:“似蹙非蹙”,还说明了林黛玉的忧愁。“蹙”,是皱眉头的意思。人有忧愁,才会皱着眉头。

生:不仅眉头“似蹙非蹙”,还“态生两靥之愁”“泪光点点”的,很忧郁的。

师:非常有道理。“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又该如何理解呢?

学生沉默,思考。

师:细心一些,你会发现,“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与“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极不谐调。同学说林黛玉多情,不错,“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确是多情。可是,一个初来乍到的女孩子,给一个男孩子的第一印象就是多情,总不太好吧?并且,林黛玉是母亲病故、“无人依傍教育”才投奔贾府的,又何喜之有呢?曹雪芹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作家,不至于写出这样的败笔。

生:那该怎么写呢?

师:该怎么写,我们不妨试一试。有学者考证,“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确实不是曹雪芹的手笔。在《红楼梦》最早的刻印本中,这两句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非□□□□”(教师边说边板书)。下半句的最后一个字,虽然空着,但应该是“目”字。其他几个“□”,该填什么字呢?

学生思考,填写。

生:似愁非愁含情目。

生:似悲非悲含愁目。

生:似忧非忧含泪目。

……

教师边听边把这些句子写在黑板上。通过讨论,一致认为,这些句子虽然比课文中的要好多了,但还是太直白,没有意蕴,与“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还是不谐调。

这时,教师写出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考证的结果: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师:“罥烟眉”形容眉毛稀疏细薄,像轻轻浮动的烟霭,有飘逸空灵之美,既写出了林黛玉的聪明灵秀,又说明她年龄尚小,还很稚嫩,也暗合了她的“不足之症”。“似泣非泣”,表现了黛玉的多愁善感和无尽的愁绪;“含露目”,喻示黛玉眼中常含泪光,晶莹而润泽。“似泣非泣含露目”不仅与“似蹙非蹙罥烟眉”相谐调,而且与“泪光点点”相照应,十分契合林黛玉聪明灵秀、体弱多病、多愁善感、以泪还债的整体形象特征。

一惊一笑,与众各别

江苏省无锡辅仁高级中学 戴启江

说起宝黛相恋,蒋勋老师说的蛮有意思的:他们就住在大观园里面,走两步就能在一起,可是他们老是觉得那两步就是分离,这种分离永远是一种忧伤。宝黛相遇,从夙缘到现实,从哪里找到他们相逢的电光火石的刹那?一组词蹦出了我的脑海——“惊”“笑”。 黛玉,惊 ;宝玉,笑。

为什么他们是这样的反应呢?如果把这两个句子主语互换一下,会是怎样的效果?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了和孩子们的对话。

宝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

黛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哥哥我曾见过的。”

当投影打出这两句话的时候,课堂里面早已笑声一片。有同学按捺不住说:“宝玉直爽,断然不会这么小心翼翼的;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也绝不会这么放肆啊。”说完,微笑的附和早已联结一片。

具体说说呢?我指示孩子们联系文本。

通过课堂讨论,我们明白了这一“惊”一“笑”。黛玉初进这生活奢华、等级森严的贾府,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她来这儿,是投奔外祖母,是寄人篱下;而宝玉,则是贾母心中的心肝宝贝,在贾府中的地位无人能及,自是说话随意,毫不顾忌。这一“惊”一“笑”, 确实凸显了两人的性格、身份、地位的迥异。

原本以为难以开始的初会,就这样在一片轻松幽默的氛围中自然拉开了帷幕,宝黛初会就在这场对视中感受到了一股电光石火般的力量。

“俗话说的好,情人眼里出西施,在他们的眼中,彼此是怎样的存在呢?”甩出这个问题,我继续引导。

“宝玉眼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妹妹呢?”一番讨论之后,从细节到宏观,学生们开始细细读起林黛玉的相关描写。“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一个孩子突然叫出了这样一个词:“与众各别。”

与众各别?全场安静,继而热闹起来。

有孩子评价“与众各别”就是和其他女子相比较,林妹妹是不一样的。

我暗示孩子可以以文中笔墨较多的王熙凤为比较来谈一谈。王熙凤一出来作者就不惜重墨描写她身上的衣服,极尽纤毫去描绘她的穿着,但是宝玉连林姑娘的衣着打扮都没有描述。“王熙凤美不美?”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男生大声笑着说“美”,一些女生文静地表示赞同。“那么她们展现出的美有什么不一样呢?”热烈的讨论声里,有孩子说,虽然王熙凤很美,但更多的是美中带俗。作者不写服饰,是为了突出黛玉内在的气质和神韵,黛玉的脱俗之美,而其他女子的美则是她的陪衬,是世俗之美。一番话赢得一片掌声。

“显然,我们的宝哥哥没有那么俗气。”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们会心地笑了。宝玉注重的是黛玉的自然本色和内心的性格气质。“神仙似的妹妹”是超凡脱俗的,清秀非凡的,她的美不只是外在的,更是一种内在的气质:自然流淌的灵秀气,满目含情。

爱思考的班长站起来说:“这个众,还可以是众人的众,宝玉看到的黛玉和其他人看到的黛玉也是不一样的。”这番话,真的是与众各别!

这个“与众各别”引发了更深的讨论。“王熙凤的打量和夸奖更多是走过场,为了讨好贾母,内心并没有把黛玉放在眼里,她只打量了她的模样和气派,与她的心思是分不开的。只有宝玉才能看到她的美。”有孩子一字一顿,颇为严肃总结。

“那宝玉看到了她怎样与众各别的美?”我抛砖引玉。

“从她两靥中发现她多愁善感。”

“从颦、喜的面貌中感受到她幼年丧母、离家远栖的孤单。”

“从小心谨慎的言谈中感受到她寄人篱下、对前途渺茫未卜的隐忧。”

听着这样的理解,我真觉得大家是在用心走进宝黛的眼眸里。

话到此,我顺水推舟:“林黛玉就像是一个从天上下来的女孩子。她的美像月光一样,不着痕迹,是船过水无痕的感觉。林黛玉的存在是一种心灵的存在,不是物体性的存在。”看着孩子们低头咀嚼不语的瞬间,突然觉得我们都在无声的课堂里开始了有生命的漫游,去跟着宝玉见识了黛玉的脱俗之美。此刻的课堂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的共鸣。

“老师,我觉得这个‘与众各别’也可以用来形容林黛玉眼里的宝玉!他也是与众各别的!”激动的话语使得课堂再次掀起波澜……

挖出文本中的生存智慧

天津中学 吴奇

《红楼梦》借贾府兴衰说尽天下之事,贾府的故事对我们当代人也是有影响的。有人从书中“挖”出现代管理的策略,有人从书中“挖”出与人交流的妙招,有人“挖”出养生之方法,等等。刚刚一起学完《林黛玉进贾府》,我们能不能从文中也“挖”出一些影响我们生活的智慧呢?

问题抛出之后,同学眼中马上闪现出惊异的眼神,吃惊的,自信的,也有迷茫的。

我又一次说:“请同学们再次阅读文本,思接千载,思考当下,我们现代人应如何更好地生存呢?”

同学们迅速进入阅读状态,我的大脑也迅速地运转起来。

有学生举手要回答问题。

“老师,林黛玉初入贾府的所作所为让我想到了现代的职场规则,对初入职场的人来说,是很好的启示。”

“你的思考很好!能否用文本中的话来说呢?”

“初入职场,做事说话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我认为这就是林黛玉在贾府的生存智慧。”

这位同学的回答就像火种一样,点亮了课堂,同学纷纷举手发言。

“林黛玉初到贾府,见了外祖母是‘拜见’,见三春姊妹来是‘忙起身迎上来见礼’,见王熙凤来是‘连忙起身接见’‘忙陪笑见礼’。见长辈,黛玉‘拜见’,我们可以想象出黛玉躬身施礼的形象。见平辈,黛玉‘忙’‘连忙’‘见礼’‘陪笑’,我们更看出黛玉是多么的有礼节!由黛玉的这些动作,我们想到:无论对方是见长辈还是平辈,见领导还是同事,见校长还是同学,都要注意礼节,尊敬长辈领导,见面要主动问好施礼。这就是我们日常交往的智慧。”

“黛玉拜见贾母之后,先是拜见大舅母邢夫人,邢夫人‘苦留’黛玉吃饭,黛玉婉言谢绝了。黛玉有两位舅母,初到贾府都要一一拜到,不能顾此失彼。黛玉见了大舅母,还没见二舅母,可是大舅母苦留黛玉吃饭,这可是一个大大的考验。从黛玉的婉言谢绝中,我发现黛玉能顾全大局,思考周到,回答得体。在处理一些纠结的问题时,这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人生智慧吗?”

学生们争抢发言,课堂就像开锅的水一样,沸腾起来。

“老嬷嬷让坐,黛玉‘度其位次’;王夫人再四携她上炕,‘他方挨着’坐了;去贾母处吃饭,黛玉‘十分推让’。由此我看出,就连‘坐在哪里’这样的生活细节也是需要智慧的,今后再参加家庭大聚餐,出席各自晚宴,坐在哪里都是要先过脑子的。”

“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当宝玉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却改口回答‘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这小小的细节传达给我们的智慧是,发现问题后能随机应变,学会在不同场合会说不同的话。”

同学发言后,有同学说,“老师,你也说说你挖的生存智慧呗。”

望着青春蓬勃的学生,我说:“宝黛相会,全文最精彩!黛玉见了宝玉,吃一大惊,心下觉得好生奇怪。而宝玉见到黛玉,却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同是相见,宝玉的表达直率,脱口而出;而黛玉却是把波澜情感隐藏于心。同学们,我认为在情窦初开的季节里,希望你们不学贾宝玉,多学林黛玉,要把爱慕之情藏在心里,因为青涩的果实是不甜的。这应该是青春期要记住的智慧吧!”学生们大笑,鼓掌。

“老师,我还有话说。林黛玉进贾府前,常听得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由此我想到:一个人进入一个新地方,最紧要的就是紧张眼睛,慢说话。这何尝不是一种做事的智慧呢!”

……

同学们,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更需要智慧。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多方面从林黛玉身上“挖”出这么多的生存智慧。请大家铭记并运用之。同学们,今后无论阅读任何文本,我们都要试着从文本中寻找并挖出人的各种生存智慧,为自己人生行走找到智慧背囊。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2发布于2020-11-2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