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祥林嫂》教学实录
邓老师:上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祝福》,首先回顾一下学习过程我们在虚拟课堂进行了3个阶段的自主研读第一个阶段,对小说单元的三篇文章《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进行整体感知;同学自主选择篇目写读后感第二阶段,做评点鉴赏;写对联概括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第三阶段,针对平台学习中同学们的焦点问题,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在机房展开交流、研讨
在实体课堂上,我们进行了题为“我眼中的祥林嫂——经典人物形象解读(一)”学习活动第一件事,我们通过比较同学们拟的三张年表,对祥林嫂这个人物悲惨的一生做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与梳理;第二件事,对祥林嫂那三张烙进读者心底的肖像,进行了深入的感知和分析老师用一副对联,把上节课的内容,串连了一下:三张传神照,一世悲苦情上课前石儒婧同学交给老师一个纸条,她对祥林嫂肖像作了这样的概括的:素面青衫,身似孤舟不系;苍颜白发,心如槁木将朽怎么样?很不错的吧?(同学们流露出惊讶与佩服神情)而且我觉得比老师的概括更形象
今天,我们将进行“我眼中的祥林嫂——经典人物形象解读(二)”的学习主要内容是根据同学们在网络平台上发帖子、争论、交流的过程与结果,老师梳理出三个比较集中的问题,在今天的课堂上进行深入讨论,以便让我们进一步去认识、体会、感受祥林嫂的形象与命运,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归纳小说的主题
下面我们进入第一研讨内容
打出PPT:
研讨一:
姓名:杜文渊 昵称:洛洛(资料1:P15 )
“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呢?……?” 多么可悲!当一个人将死亡作向往的时候,就再也没有什么能够留住她的脚步了
姓名:郄艺 昵称:冬亦暖(资料2:P1 )
517段祥林嫂询问“我”关于魂灵之事步步紧逼的追问,表现出祥林嫂对阴曹地府团圆之事的热切关注与满心想往
姓名:刘星雨 昵称:更吹落
祥林嫂问是否有地狱是怕被二夫劈分还是想念儿子?(同时提问者:刘佩怡、于未央)
邓老师:好,先请杜文渊同学说一下,你坚持帖子上的这个观点是吗?
杜文渊:我认为通过第17段作者对于祥林嫂精神、动作、语言的描写,作者还是把死亡当做一种向往来写的,因为对她来说,这个地狱不是恐怖的地方,而是一个能与自己家人团聚的地方而这个真正的世间,却没有她的容身之地所以我认为她是把死亡当做向往
邓老师:郄艺同学呢?
郄 艺:我觉得可能都有吧,其实我刚开始没有注意到刘星雨他们的问题,我只是直接结合文本,包括看课文其他部分,祥林嫂遭受那么悲惨的境遇,已经是遭遇一波又一波的打击,希望之后不断的绝望,已经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她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在这个冰冷的世界生活下去的愿望了,所以她对于人世间的东西绝望了,所以他对鬼神有向往我看了刘星雨的问题,又觉得恐惧也有因为她先问“可能是有地狱了”,等她到了阴间以后,两个丈夫就把她分了……
邓老师:也就是说,你现在看了同学的提问后,促使你有了新的想法,认为两方面内容都有对吗?(郄艺点头)还有哪个同学想说?
石儒婧:我是从她的语气给我的感觉说的,“她那没有精彩的眼睛忽然发光了”,我觉得她问这个问题问的很迫切还有下面“也就有地狱了”,“都能见面了”,她语气很肯定的,不容我去反驳,她是希望死后一家人可以见面的她并不害怕被二夫劈分
邓老师:也就是说,你是同意团圆的(石儒婧点头)当我们有争论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先思考一下,祥林嫂的这些问题是怎么来的呢?关于灵魂的问题?是她自己凭空想出来的吗?
林 意:在后面,柳妈跟她说的,22页,最后一段……(读原文)这是柳妈告诉祥林嫂,看后来祥林嫂的反应,她脸上显出恐怖的神色,说明她以前是不知道这种事的
邓老师:那么你觉得,祥林嫂向“我”询问的目的是什么呢?
林 意:我觉得,她首先是要确认一下柳妈说的是不是正确的然后呢,她听到“我”说“有”的时候,她紧接着就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我觉得这话体现了她希望有地狱,她希望到地狱去,和她的家人团聚
邓老师:让我们看一下原文,刚才林意读到:“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她害怕什么?
刘星雨:我觉得她害怕的是二夫劈分从字面来看,能不能把“那么”、“那么”理解成极度的恐惧?她到地狱后可能面临两个结果,一个是二夫劈分,一个是见到儿子,见到儿子是她唯一的希望,或许二夫劈分也不那么可怕了所以我比较纠结
邓老师:比较什么?纠结?很有意思哦,刘睿要说
刘 睿:我觉得对地狱的恐怖占多数,因为“她显出恐怖的神色,”她当时没有回答,但是非常苦闷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都黑着眼圈说明这个话在她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随即她就去捐门槛,她把一年所有的积蓄都用在门槛上,她想避免到阴司被锯开这件事情后来她捐了门槛,四婶还是不让她祭祀,“她像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得灰黑,再也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眼睛窈陷下去了,……简直是一个木偶人”从这可以看出,这件事情对她内心,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她意识到自己避免不了到阴司被锯开联系一系列心理活动,她更多的是害怕,是为迷信所迫的
邓老师:有没有道理?我看很多同学在频频点头刘睿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把相关的描写阐释得非常清楚,都是从课本里相关的词挑出来深入分析理解,最后形成自己的答案:祥林嫂是恐惧地狱沦为乞丐以后,看到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回来了,便想弄清这个问题说明这种恐惧多年一直在她的内心深处萦绕着,挥之不去另外,我们看看人物对话里面,有没有符合刘睿同学刚才分析的呢,他说,那种对阴间的恐惧一直困扰着她,什么地方呢?让我们再来读一遍:“她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那个词特关键?对,是“究竟”!改一下,去掉它,句子有何变化?
毛瑞九:我觉得加了“究竟”语气更强烈,表现她对这个问题想了很长很长时间,迫切想知道答案
邓老师:嗯,由此可见刚才刘睿同学分析得真好这段文字又有没有一些同学所说的“盼望团圆”的意思呢?
学生读书:“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邓老师:她最渴望的想和谁见面?
学 生:阿毛
邓老师:对,她的儿子,阿毛如果有地狱,能见面,两个丈夫就要来劈分;如果不能见面,她就再也不能看见儿子阿毛了所以刚才刘星雨同学说这个问题在祥林嫂心里纠结着,是不是啊?也就是说,这两个问题,同时在祥林嫂的心里存在着,是一种强烈的矛盾鲁迅先生这么一写,写出了什么?
何竞飞:写出了在那个社会环境下,祥林嫂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徘徊的一种感觉
邓老师:有没有?嗯,有!希望与绝望之间徘徊,说得特别好!
邓老师: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通过讨论,深入研读课文,我们明白了折磨祥林嫂的不是物质生活的贫困而是精神层面的痛苦于是,我们对祥林嫂更增添了一种同情同情她她活着已经很绝望了,可是我们没有料到她死之前呢,居然还经历了这段痛苦、挣扎、彷徨,到死都不得解脱,那她是怎样的一个乞丐啊?
打出PPT:
邓老师:好了,咱们看看这两位同学写的对联里面,哪些地方就抓住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要点啊?
打出PPT:
展示平台
姓名:孙嘉懿
昵称:执着的数学爱好者
鄙薄眼里 辛勤奔忙 换得凄苦几十春
祝福声中 竭力挣扎 终成无辜牺牲品
姓名:刘星雨
昵称:更吹落
嫁夫又丧两度,恐入地狱受劈斩
捐槛未捐一般,欲忙祝福遭拒绝
邓老师:第一个同学的“竭力挣扎”,第二个同学的“恐入地狱”这两位同学,在内容上,把握到了祥林嫂的精神实质,是非常可贵的(说明一下,今天我们展示同学的对联,主要关注其内容,对写作方面的不作严格要求)
邓老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研讨二,“如何理解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之死的情节”——这是同学们争论最激烈的问题
打出PPT:
研讨二:
焦点争论1(发帖回复14张,点击109次)
焦点争论2(发帖回复44张,点击261次)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 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
邓老师:首先,请引起争论的石儒婧同学阐释观点
石儒婧:我觉得祥林嫂是自己同情自己,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因为她的存在已经是很无谓的了,她就是很希望通过讲她的故事来证实自己是存在的
邓老师:好,请坐张默同学呢?你是另一个焦点人物了(学生乐)你又是怎么理解祥林嫂的形象,怎么理解作者的意图的?
张 默:我觉得,作者就是塑造了愚昧无知的一个人我觉得祥林嫂本身她内心就一直沉浸在过去那种悲痛之中,一直没有走出来,或者说,她根本就不知道要走出来,她完全就被那种东西击垮了,因为她无知,她不知道真正的人,是应该活在当下的
邓老师:那么你觉得鲁迅先生塑造这么一个人物,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张 默:我觉得他想要传递的信息就是一种警示,因为他当时那个时代,那个中国,当时能够影响国运的人都不干事,要么沉浸在近代的那些耻辱,要么沉浸在过去的封建时期的辉煌,没有说我们当下要干什么,要我们中国强大起来,我觉得鲁迅想借祥林嫂这个形象,引起当时有识之士的一些反思,思考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
邓老师:你觉得不能活在当下是祥林嫂的悲哀石儒婧,在平台上说祥林嫂这么做是出卖自己的苦难,换取别人的同情,那你觉得鲁迅先生祥林嫂塑造这个形象,想要表达什么呢?
石儒婧:我觉得这也是对于祥林嫂的一种讽刺和批判我觉得她的这种做法就是精神胜利法,张默说她不知道走出过去,我觉得她根本不想走出过去她就是沉浸其中
邓老师:也就是说,你觉得鲁迅先生想批判祥林嫂的这种沉溺于痛苦的心态,大家对此有没有不同意见?
刘 睿:我认为鲁迅先生并不是要批判祥林嫂,我觉得鲁迅先生这么写,是想塑造一个深陷于过去之痛苦中无法自拔的一个劳动妇女形象,来对当时的那个社会,没有人情的,黑暗的现象作一个批判而不是批判祥林嫂个人
邓老师:为什么呢?
刘 睿:祥林嫂十一个遭遇不幸的人,不光丧夫,而且丧子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孩子可能比她自己还重要,她心里肯定有一个创伤,一直刺痛她,她需要一种东西来麻痹自己,所以她一遍一遍讲过去的事情,我觉得她没有太多换取别人同情的意味,更多的是想从莫大的痛苦中,稍稍解脱一下,而当时的环境,周围的人,对他这个故事,只是听一听,而并没有给予她真正的关怀与安慰所以鲁迅更多的是揭露当时的社会没有人情,否则她也不会深陷当中,不能自拔如果换一个好的社会,也许能帮助她
邓老师:你觉得鲁迅先生的矛头是指向那个社会的?
刘 睿:对,当时那个社会把祥林嫂摧残了
刘星雨:我同意刘睿的说法,我觉得祥林嫂是一个挺坚强的人第一次丧夫的时候,她面上还有血色,她还能到鲁镇去做活,她还能有一些开心的笑颜,我觉得她已经很坚强了她第二次丧夫的时候,她又丧夫,又丧子,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太大的打击了我们作为学生,一场考试没考好,尚且还要念叨上两句,想上一个星期左右她面对这么大的打击,怎么能不这么做……我觉得她没有错,错的是这个社会没有人能真正同情她,没有人能排遣她这种痛苦
邓老师:也就是说错不在祥林嫂,鲁迅先生批判的是这个社会
石儒婧:后来全镇的人们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就烦得头痛,我觉得这事搁谁都会这样的你听一个人跟你讲她以前丧夫丧子的事,听了十好几遍我觉得在这个方面,世界固然无情,但鲁迅不止批判了这个社会“这个故事倒颇有效”,我觉得是鲁迅的一种讽刺,有效,是说祥林嫂达到了她的目的她的目的就是“男人听到这里没趣的走开,女人们倒改换了鄙薄的神气……”所以我觉得祥林嫂就是在麻痹自己
邓老师:大家看她找到一个词来分析:“有效”有没有道理呢?
郄 艺:我觉得“有效”,是反语,不是说祥林嫂通过这个故事达到什么目的,而是对于冷酷的社会,人人都要带上虚假的面具,做出一副很假惺惺的样子的讽刺和批判全文中有两大段文字都是祥林嫂在很详细地向人们讲她念念不忘的那段经历,她每一个细节都能记得那么清楚,而且这两段几乎就没有变化可见这件事对她打击多么的大,印象那么的深刻,无法摆脱这种痛苦但是这种痛苦根本不被周围的人所理解,他们也不愿意去理解这样一个地位低下的妇女还有后面那些老女人,大家都是女人的话,可能就应该有一些同情怜悯,因为她们自己也会有孩子、丈夫,但是没人理解她,她们只是陪出一些眼泪,然后就满足自己要装装样子的感觉,然后就自己肯定一下,彼此肯定一下,我们都挺善的然后就走了没有人愿意理解祥林嫂如果祥林嫂是要出卖自己的经历的话,那她得到了什么,因为出卖是为了要获得,但是祥林嫂想必也很清楚,她根本就得不到什么,包括一丝一毫的同情因为,文章中说,她自己也觉得没趣,就走开了大家一露出鄙夷的神情,她就不往下讲了,课件她从很久以前,就已经察觉到别人对她反复叨念自己经历的厌烦和鄙视但是为什么她还是说,不是显示这个人有多么烦人,还是想说她受打击之深所以还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和批判
邓老师:也就是说这么写主要还是想突出她痛苦有多么深,对吧?(学生点头)
霍嘉睿:我觉得大家争论焦点是,这是祥林嫂的错,还是整个社会的错但是鲁迅高明就高明在这,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封建的矛盾和错误的集大成者因为人可以被他身处的环境影响,但他也是作为一个环境来影响别人,所以,鲁迅在这篇文章呼吁的是一种改变,就是这个社会的体制,包括人们的思想不管大家认为是谁的错,都没有关系,因为他们都是封建体制下的一种产物所以鲁迅先生呼吁的是一种社会的觉醒,和体制的改变
邓老师:霍嘉睿同学颇有大家风范,站在一个高屋建瓴的角度来看各位同学的讨论、争论,他认为两者并不矛盾有的是针对人物个人的一些思想问题,有的是针对社会的问题,他觉得在鲁迅的作品里头,这二者兼而有之
李世音:我认为作者反复写她回忆阿毛被狼叼走的事情,除了表现出自己经受巨大的痛苦之外,还表现出,她对她的孩子强烈的爱她的心已经死了,她需要同情也没有用了但是旁边的人,面对一个失去了儿子,经历很大痛苦的人,一点同情也不给,我支持刘睿和郄艺的想法,就是批判当时社会
邓老师:请坐,哎呀,太多同学举手了……
张 希:首先我同意霍嘉睿的观点,一个问题的原因毕竟会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首先我觉得鲁迅先生,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只是一个很平凡的普通人,她出现这个悲剧,其一肯定是有客观因素的,客观因素就是这个社会的原因一个好的社会如果只会让精英很好的活下去,而不能让普通人或弱者得到很好的生活的话,那这就不能说是一个好的社会鲁迅先生肯定对这个社会进行了批判和讽刺其次,我觉得祥林嫂自身一定会有她自己的问题的,就是不够坚强一类的但是具体对于哪种原因更重要一些,我感觉,这篇文章的读者是各种各样的,需要由读者来认定如果当时社会,统治阶级的人,他们看到这篇文章,他们肯定认为这篇文章在说我们原因层面上更大一点,更深刻地剖析这个社会但是如果是一个人民、一个小公民、小市民看到的话,他也会反思自己,就是如果我想更好的活下去,我应该少受环境的影响,我应该自己更坚强
邓老师:时间的关系,激烈的讨论就到这儿吧我承接着张希同学的发言来说,好几个同学让我们看到了这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都有可是,也有很多同学关注到了,我们还要看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个人物,她处于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张希同学的观点真新颖这个地方提醒我们了,要关注祥林嫂,她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处于社会哪个阶层的张默同学提出来了要活在当下,石儒婧同学说祥林嫂内心不够强大,大家的跟帖让我很欣慰,我觉得咱们实验班的每个同学内心真的是很强大的,都有一种自信,我能够活在当下可是你们这一种心理、精神、信念从哪来的?是你们生来就有的吗?对,显然是你们的知识学养,是你们的家庭环境,是你们的社会环境提供给你们的那我们回过头来分析,祥林嫂处于一个什么社会?封建礼教和宗法思想渗透到每一个人心中;处于一个什么环境?鲁镇的每一个人对她都充满厌恶、鄙夷、冷漠那么她能不能得出活在当下的结论?有很多同学通过仔细研读读文本,提出来让我们关注祥林嫂一生的命运,不能只看课文的这一个地方这一个地方她固然是不断重复自己的故事,体现她的软弱、无助、甚至无能但是联系小说的前后情节,联系她的几次遭遇,鲁迅先生在这更多的是要表现对她的批判同情?
学 生:同情
邓老师:嗯,还是同情,这一点我们能不能够达成共识?能,是同情的当然祥林嫂内心是如部分同学所希望的那么强大的,但是我们更应该结合课文深入挖掘她为什么不能强大起来我们今天的争论依然很激烈,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下面我们梳理一下,面对争论,我们如何解读文学作品和人物形象
打出PPT:
面对争论 如何解读?
分析人物的外部语言
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提出读者的个性思考
邓老师:下面给大家展示一副对联,看看这位同学眼中的祥林嫂是什么样的:
打出PPT:
展示平台
姓名:李依晓
昵称:我爱三变君
凄如野草,夫亡子丧痛不及半
苦于呐喊,流言蜚语尽摧余生
邓老师:李依晓同学的对联把祥林嫂的痛苦揭示的很清楚,而且很有感染力很多同学特别欣赏她这个“摧余生”,摧,摧残,又让我想起《孔雀东南飞》里有个“摧”,(学生回忆出)“阿母大悲摧”,是吧,悲伤从内容上看,这个同学对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她的悲剧性命运把握得十分准确另外她构思特别巧妙同学们看到没有?读对联的开头和结尾,就形成了“凄苦半生”她还把鲁迅另外的作品嵌到里面去了,哪些作品?(学生齐说)《野草》、《呐喊》,对,真妙,个性化的解读啊,真好!
面对同学们激烈的争论,课堂时间实在太有限,我们难以再继续深入下去,这时候网络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最令我感到欣喜的是同学们课下探索的脚步并没有停歇下面展示两个帖子:
探索的脚步没有停息……
姓名:林意
昵称:巴菲特之魂
自己感觉课文说辞有一些不同,打算从这里展开:
首先,先把比较关键的不同之处列出来(前面的是向主人说的,后面是和乡亲说的):
1.野兽在 山墺 里没有食吃///野兽在 深山 里没有食吃
2.一清早起来///一大早起来
3.他是很听话的///他是很听话的孩子
4.他出去了///他就出去了
5.要蒸豆///打算蒸豆
6.我叫阿毛///我叫,‘阿毛!’
……“我现在想的还不大成熟,希望得到大家一些信息的增加,和思想的加入”
探索的脚步没有停息……
姓名:霍嘉睿
昵称:super jerry
突然发现同志们似乎很热衷于讨论祥林嫂是否够坚强不过祥林嫂如果真的再坚强不过,她的命运能如何呢?似乎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一切都不可逆转…
实在想不出祥林嫂如何救赎自己,这里开个论题,希望大家各抒己见,讨论下:如果我是祥林嫂,我会…
邓老师:林意同学关注到课文中很长的两段文字,基本上没有变化地重复了一遍,这在写作上往往是很忌讳的,而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他打算从这入手,进行分析,这种钻研文本的探索真好我还特别欣赏霍嘉睿同学,当一些同学说要活在当下,我们应该让自己内心变得强大时,霍嘉睿同学则特别关注主人公祥林嫂自身,他决定从“让自己成为祥林嫂”入手分析我非常欣赏这两张帖子在于,他们领着大家继续深入讨论,课堂是有限的,可是讨论是无限的知识是有限的,可是思想是无穷的
哎呀,今天同学们发言太踊跃了!讨论太热烈了!本来还安排了一个研讨内容,看来只能放到下一节课进行了下面我们迅速总结一下
打出PPT:
邓老师:今天,我们通过进一步研读课文,体察祥林嫂的经历,感受祥林嫂的悲剧,在发现并批评祥林嫂自身弱点的同时,更多的是关注、分析她所处的环境在这里,亲人出卖她、驱赶她;老爷厌恶她,甚至她死了以后还要诅咒她;短工,跟她同意地位的人,是那么的冷漠,那么的鄙夷;众人关心她实则是来鉴赏的,是来揭她的伤疤的终于有一个善良的“我”能够倾听她的心声,但最终也以“说不清”搪塞她,然后逃走了这就是祥林嫂,这就是祝福声中的祥林嫂很多同学关注到了,问老师,“祝福”在文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就表明很多同学开始对主题进行探究了请看大家的对联:
主题自觉探究!
姓名:郄艺
昵称:冬亦暖
上联:可叹 亡夫丧子 几度悲愁有谁知
下联:可悲 求神问鬼 一生苦痛无人怜
横批:哪得春色换人间
打出PPT:
姓名:刘婕
昵称:刘婕
中年丧子,两度丧夫,祥林嫂命运多舛,惨惨惨;
鲁镇遭歧,一朝惨死,旧社会封建如磐,难难难
邓老师:面对祥林嫂的悲剧,郄艺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时候这种冷漠丑陋的社会现象可以改变呢?再看刘婕同学的,是不是特别像我们读过的《钗头凤》?(学生点头惊叹!)既体现了祥林嫂的悲剧,又表现了她揣摩出的祥林嫂的痛苦,这种深深的同情,同时她对这个社会提出质疑,是社会的原因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所以这些同学特别可贵,她们已经对主题自觉地探究了
下面我们再欣赏欣赏同学的对联概括:
打出PPT:
主题深层探究!
姓名:王作辛
昵称:纯粹的布尔什维克
生既死,死于三千年宗法礼教的规则里
逝仍活,活在两万万劳动妇女之命运中
姓名:张默
昵称:NUAEN
饱尝人间疾苦 祥林嫂终半疯 一人之痛
不问世道兴衰 放眼望皆看客 举国之悲
邓老师:怎么样?王作辛同学概括的得非常好祥林嫂一个人的悲剧,折射出来的是封建历史的思想问题,是封建社会广泛的社会问题张默同学从一个人的命运看出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放眼望”和“祥林嫂”有点对不上,咱们给改一下,祥林嫂所处的哪个地方的人是看客?对,鲁镇人仅仅鲁镇这一个地方的人是看客吗?他立刻辐射到,一个人之悲,是全国之悲,一个人之痛,是全国之痛这些同学,实际已经是在自觉地对主题做深层次的探究了
那么看看我们同学离鲁迅的创作意图有多远呢?
打出PPT:
“凡是愚弱的国家,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邓老师:很显然同学们已经离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很近很近了,有的同学甚至已经完全读懂了鲁迅先生其实我们离鲁迅先生并不遥远在初中,我们已经通过读鲁迅的《故乡》,看到了一个不幸的……
学 生:闰土!
邓老师:读《孔乙己》看到了一个不幸的……
学 生:孔乙己!
邓老师:今天我们读《祝福》,又看到了一个不幸的祥林嫂我们今天实实在在地走近了鲁迅先生,因为我们看到了并深切地理解了鲁迅先生最关注的问题,是中国人的精神,是我们民族每个人如何才能成为大写的人,这正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与目标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祝福——我眼中的祥林嫂》课堂教学实录发布于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