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课 题:《雨霖铃》
课 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与教学用具的整合,引导学生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3.情感目标:借助教具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三.教学方法
1.美读法
2.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小黑板、图片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学习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以别离为导入,创设情境,回忆所学的诗句。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三.美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配乐范读
朗读提示:首先要注意词的低沉基调,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
2.学生齐读,整体把握文章。
四.品读课文,深层探究
1.看图片,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描述出词的内容,然后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2.揣摩重点文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
(2)提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3)讨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中的[实践]部分。
2.收集有关古代诗歌的一些特殊内涵意象,例如“酒”“梅”“梧桐”等。
3.反复诵读课文。
七.板书
雨霖铃
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
烟波、暮霭、楚天(实写) 虚实相济
雨霖铃 羁旅之愁:杨柳、晓风、残月(虚写) 情景交融
《雨霖铃》详案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常事,在诗歌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大家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孟郊的《游子吟》等等。)透过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禾 听马嘶”中的呆望;母亲送别儿子时的泪眼愁眉;可以感受到“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中包含的至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恋人惜别的词—-《雨霖铃》,一起走近词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情弦的脉动。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见注释(5)
老师补充: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他的很多佳作,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1.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的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2.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柳永词对秦观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处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词集《乐章集》
这首词就是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歌伎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
三.美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配乐范读
朗读提示:首先要注意词的低沉基调,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
因为课文中的标点的按意思的连贯点的,有些地方跟乐句并不一致。例如
“寒蝉凄切”是一个乐句,“切”字气韵,应有稍长的停顿;以下“都门帐饮无绪”“ 今宵酒醒何处”都是独立乐句,也应该这样处理。
2.学生齐读,整体把握文章。
四.品读课文,深层探究
1.看图片,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描述出词的内容,然后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烟波、暮霭、楚天(实写)
羁旅之愁:杨柳、晓风、残月(虚写)
2.揣摩重点文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了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然而细心留意,这句词中的景物特点:“
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4)提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沉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有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见贺铸《青玉案》)。词人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句词人承接得巧妙: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自古而然,是由于多情的缘故,似乎有些自慰的意思;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开拓了诗的境界,下面再说别后生活的设想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6)讨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陵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经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与这时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来说的。
词人这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其次,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收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扩展:回忆所学的知识,有哪些关于写“愁”的诗句?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例如: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贺铸《青玉案》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好景”“千种风情”: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寂的心情,连“良辰好景”都不能排遣痛苦,可见痛苦之深。联系上片,可加深理解情人分手时“帐饮无绪” “无语凝噎”的内涵了。这是虚实相济的写法。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中的[实践]部分。
2.收集有关古代诗歌的一些特殊内涵意象,例如“酒”“梅”“梧桐”等。
3.反复诵读课文。
七.板书
雨霖铃
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
烟波、暮霭、楚天(实写) 虚实相济
雨霖铃 羁旅之愁:杨柳、晓风、残月(虚写) 情景交融
离别之前——→勾勒环境
雨霖铃 离别之时——→描写情态 伤离别
离别之后——→刻画心理
附:
高 二 语 文 学 案
《雨霖铃》
[课前设计]
一. 背诵全词,掌握句子的节奏及感情
二. 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探究合作]
1. 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2.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 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4.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讨论: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采撷星光]
*送别诗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沙锅内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例一: 送刘司直赴安西
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解说]全诗从地点、景物特点写起,然后叙述史实,赞扬汉朝的威德,结点出全诗的主旨:你这次去安西一定要让外族惧怕,不要去寻找屈辱的“和亲方略”。
例二: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出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
解说]:题目开门见山,点出是在暮雨时分送别李胄,用景物特征为送别定下了调子,建业—则是友人要去的地方。“深深的海门看不到尽头,远处的浦树在雨中摇曳,诉不完的别情,就如同这无边的雨丝。”这四句把别情形象化,反衬了情义的深重。
[实践]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一)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渊一望断人肠。
1. 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古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歌,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怎样的送别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文共赏]
逝者如斯,当忘则忘,当记则记
(05年高考全国试卷满分作文)
人生如风,岁月如歌,然而当清风拂过,曼声歌罢,该去的已去,只剩下生命的沉淀积沉在人生之树上,形成一圈生命的年轮,永远铭记。
一、太白醉酒愁绪如风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人们都批评李白此句消极处世,然而我认为太白并非消极。这恰是他胸怀大志不得展,遇到奸臣当道,慨叹人生的一种无奈、一种忘记。
他希望借酒消愁,忘却一切在黑暗压制下产生的惆怅与忧愁,从而得到人生境界的一种升华,去追求一种更高境界的美。
于是便有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忘却了尘世的愁绪,“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他忘却了个人的功名利禄,从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追求到了人生真正意义上的高洁,找到了自我。
二、东坡怀妻情深似海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东坡的一首《江城子》,读来让人肝肠寸断。
苏轼本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性格豪放不羁,一生沉浮宦海,大风大浪经过无数,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对他来说,都犹如过眼烟云,至其暮年,惟对其已故十年的亡妻念念不忘,铭记于心。因此我认为东坡最能打动人心的不是其旷达之词,亦不是其仕途不幸,而是其在晚年对旧情的感念,对故人的痴情。他能铭记人性中最温柔最善良的一面,至死不渝,这样才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一位有情有爱有血有肉的大文豪。
其实,人生本应如此,只有永远铭记人生、人性中那些善良、真挚、美好的东西,才不会迷失在如浊水般的尘俗当中。
三、忘也记也明月清泉
太白忘却人生假丑恶,直挂云帆驶向人生的彼岸;东坡铭记人间真善美,大江东去流向人生最辉煌的汪洋。人之一生,当忘则忘,当记则记,只有这样,才能坦诚、执著。
驾一叶扁舟,泡一壶清茶,陶醉于人生的明月清泉当中。
(满分理由):文章灵活利用课文中的材料,采用对比的手法将“铭记”“忘记”巧妙的加以演绎:面对人生的困境李白选择借酒浇愁,在忘记中找到了自我;苏轼在一生的宦海沉浮之后,在晚年却对已故的亡妻念念不忘,让人触摸到一位有血有肉的文豪形象,在历史人物的对比中我们明白了“忘记”和“铭记”真正要义,也增加了整篇文章的历史厚重感,读来令人赞叹不已。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雨霖铃》公开课教案发布于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