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 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我们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 按照课文所记叙和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 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隐隐约约”造句。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重难点:
1. 理解描写颐和园景物优美的词句。
2. 学习随观察是转移而有顺序地,并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述的方法。
学习方法
1. 初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 深入理解描写每一景点的部分,思考,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怎样描写。
3. 按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生字词。
2、 理解课内容,学习头尾段。
3、 理清文章顺序。
教具准备
颐和园的光盘。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播放光盘,欣赏颐和园的风景。
2、 让学生凭搜集到的资料上台介绍。
3、 师归纳总结。
二、 掌握生字词。 (见课件)
三、 整体感知。
1、 第一段(第1自然段)
段落设问:颐和园的印象怎样?
——颐和园是个公园,地点在北京;颐和园的特点是又大又美
2、第二段(第2—5自然段)
段落设问:
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登上万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昆明湖上有哪些景物,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登上万寿山,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玻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却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解词: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玻璃瓦: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玻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简,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望。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3 、第三段(第6自然段)
段落设问:
课文结尾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从“说也说不尽”告诉我们课文写的只是颐和园的部分景点,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没有写出来,这就更使我们向往了。)
四、 小结课文
作者按方位顺序游览了:长廊 (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 (昆明湖) (十七孔桥)
五、 作业
1、 抄写生字词。
2、 读2 5自然段,抄出好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1、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 ”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④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⑤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④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 ”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 、 、 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4.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②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5.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 三段
4 、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4、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0、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同步训练
一、 写出下列各字的笔顺、笔画。
颐
爽
殿
谢
二、在括号里填写意思相近的字,组成词语,再理解它们的意思。
1.湖( )山( ):
2.( )台( )谢:
3.神( )气( ):
4.( )雕( )刻:
三、按下列要求填空并回答
1.颐和园的“颐”字,读作yì是否正确? ,应读作 。刻字的左半部分是 ,它与“臣”字有什么区别? 。
2.神清气爽的“爽”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该字的笔顺是:
3.葱郁的“葱”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的音节字母是( )。该字的下半部分容易和( )字相混淆。
四、用下列词语造句
1. 耸立
2.隐隐约约
五、课外趣题
1. 读下面一段话,概括段意。
颐和园拥山抱水,绚丽多姿。浓绿的万寿山耸立在昆明湖的北畔。在一片湖光山色
之间,点缀着许多殿堂、楼、阁、谢、亭、桥等精美的建筑。这些建筑的风格各具特色。全园布局可分为政治活动区、生活区、居住区和风景游览区。
2. 按下面的顺序,向家人介绍颐和园的景色特点。
长廊(长、美)
万寿山脚下(仰望) 佛香阁,排云殿
近 屋顶、宫墙
山上(府视) 中 昆明湖
远 城楼、白塔
昆明湖 长堤 垂柳、石桥
小岛 绿树、宫殿
十七孔桥 石狮
3. 按一定顺序写出家乡的景色特点(照第2题样子写)。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颐和园发布于20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