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伽利略理想实验;   
   (2)惯性概念;   
   (3)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能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学习      科学的实验方法.  
   情感目标   
   对任何现象的发生不能够想当然,要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分两块内容介绍的,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       历史      ,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顿第一定律,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教法建议   
   1、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   
   2、适当介绍一些学史的知识,让学生意识到:一个规律的发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或者是一开始的认识就是对的,而是需要人类不断探索才能形成的,它们的       学习      也是这样.   
   3、重点讲述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学会一种科学思维方法.   
   4、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学难点      :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   
   示例:   
   一、       历史      的回顾   
   1、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最初认识及亚里士多德其人.(见扩展资料)   
   2、伽利略理想实验:   
   (1)动画模拟该实验,并指出不能够真正试验的原因.或做课本所讲的气垫导轨实验(有视频资料),并指出为什么只是近似验证.由实验结果推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矛盾的焦点蚀是试实验条件的不同.   
   (2)分析伽利略理想实验:它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但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来的,而在抽象思维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种科学推理,理想化实验是       物理      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   
   (3)介绍伽利略.   
   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3、注意:(通过实例分析)   
   (1)惯性与惯性定律不同.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任何时候物体都具有惯性,这与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无关.   
   (3)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4、实例参考(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   
   分析刹车时人往前倾;启动时人往后仰.   
   做小实验:惯性实验器演示惯性现象,并分析.   
   让学生举例分析,并指出哪些惯性现象有利,哪些惯性现象有害.  
   探究活动   
   题目:可以观察的惯性现象   
   组织:小组或个人   
   方案:自己设计小实验并展示、讲解,由同学互相评判.   
   评价: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应用.   
  
牛顿第一定律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牛顿第一定律发布于2021-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