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人生价值的含义,理解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能用物质贡献作为唯一尺度。

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从而自觉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关系

教学方法:质疑、例证、讨论,读议讲练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手段:板书、材料

导入新课:

材料:

两弹一星和大庆油田的发现,曾被誉为是顶天立地的共和国信心之柱。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做有影响的大国,就不会有现在的国际地位。从事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研究的人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生命的最好年华里,走进了与世隔绝的实验区。他们做着惊天动的事业,然而因为要严守秘密,却不能和爱人分享成功的喜悦。他们隐姓埋名,默默地奉献着。但正是这样的奉献,使得他们的人生永远增值,他们的名字将于共和国的荣誉紧紧相连,他们生命的含义也因此被神圣地延伸。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技术的角度,这标志着人类已经能够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飞出大气层,飞向宇宙星空,在当时世界,引起了巨大震动。

孙家栋:所以在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后,我们国家一些比较知名的学者,科学界的老前辈,比如钱学森同志,科学院的赵九章同志,他们都积极地给中央建议,我们国家也应当搞人造地球卫星。所以在他们建议的基础上,中央,当年的毛主席、周总理,他们就做了决定,我们国家也要开展这项工作。

研制卫星的任务,由中国科学院承担起来。1966年,科学院的卫星研制基本完成,文化大革命发生了。科学院的这支队伍被冲散,卫星研究停顿下来。1967年,由钱学森点名,正担任国防部五院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的孙家栋,重组卫星研制队伍。

孙家栋:当年最难的时候,就是在那种环境下,比如说我们的实验室,我们科学技术的水平,我们的生产能力,我们的物质能力,产品,搞像卫星事业这种东西,确实在条件上还有很大的距离。

几乎每前进一步,都可能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制约。有一阵,司空见惯的小插头,也成了他们的“拦路虎”。和家用的插头不同的是,卫星上连接各种电缆用的插头,要求插孔多,体积小。每个插珍互相平行,不能造成短路,或者接触不良。

孙家栋:就这么简单的问题,当年我们工厂生产的时候,都很难处理。因为产品要经过反复的生产,不断地,一代一代地发展起来。而当时我们国家没制造过这样的插头,你临时现搞,由哪一个工厂来搞呢。因为这样,我印象很深地记得,我们专门到了上海工厂,请上海工厂的领导安排非常有经验的老师傅,几位老师傅组织到一块儿,攻了几天的关,甚至用人工的办法,一点点地来做,才把这种少量的插头给做出来。

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美国航天局局长来中国访问,孙家栋领着他参观当年研制卫星的一些实验室和工厂。看完后,他问孙家栋,你领我看的这些设备厂房,都是当年的真东西吗?

孙家栋:他就感觉到你们在这样一个条件下,从当时的79年再往前推接近10年,在中国这样的工业水平情况下,你怎样能把这种产品制造出来?所以他不理解,过去没搞过,以你们这样的水平和这样的工业基础,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你们是怎么做的?

也许这个美国人永远也无法理解,像孙家栋这样的新中国科学家们,为国家,为民族,曾做出怎样的奉献。在令人难以置信的科研条件下,他们利用有限的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最终拿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射方案。

孙家栋:经过反复努力以后,才制定出了一个当时能行得通的,又能达到一定目的的方案:重量大概是173公斤,由我们当年已经研制成功的火箭,把它发射上去。而且发射之后还要能达到四个目的――第一,能上得去;第二,能看得见;第三,能抓得住;第四,能听得见。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从1967年到1970年这段时间,孙家栋经常在甘肃九泉发射基地,那个茫茫无际的隔壁荒原上,一住就是半年一年。即便回到北京,也几乎全泡在南院单位里,家里的一切全丢给爱人操持。67年12月,女儿要出世了。爱人妊娠反映非常严重。

记者又采访了孙家栋的夫人魏素萍。

魏素萍:吃了保姆给我做的面条,吃进去全都吐到墙上,崩回到我脸上全是面条。跟前没人,都是我们医院的护士照顾。后来生了姑娘,两三天以后,他也不来看。护士就说,哎,这个孙主任怎么回事,生个大胖姑娘还不来。

接到护士的电话,孙家栋下班后,倒了五趟公共汽车,到晚上九点多才赶到医院。因为太晚了,婴儿室已经不准探视,他还是没能看到刚刚出世的女儿。

魏素萍:他就到我床头看看我。然后说今晚还得回去。当晚,孙家栋只在妻子身边呆了不到半个小时,又匆匆返回南院。几天后,妻子和女儿出院,是医院的护士们帮着找了辆平板三轮车,送回家的。因为卫星研制是国家绝密,孙家栋这么忙,却没法向家人说明自己到底在忙什么。

魏素萍:那时候,就是电话是在这儿,那地方是门,这茶几到那还有一段距离。他拽着电话线,要一来电话,就得把门关上。就只有一个门,没有窗户,把门一踢上,我什么也听不见。所以后来有一次我就火了,我就说你拿我当特务防着我啊。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然而当看到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时,当听到《东方红》那熟悉的乐曲时,所有的委屈都抛在脑后,所有的奉献都是值得的,留在心的,是自豪,是骄傲,为祖国,也为这些无私奉献的人们。

魏素萍:看了都掉眼泪了,觉得这几年他们也挺苦,我们也挺苦。哎呀,好象另外我还有一种特别自豪的感觉,所以就有点悲喜交加似的。

卫星上天的第二天,周恩来总理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出席印度支那人民最高会议的三方四国代表,宣告了卫星上天的消息,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至此,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圆满成功。

1986年,我国的“原子弹之父”邓稼先,因在核试验时受到强烈辐射,危在旦夕。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他来到天安门广场。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发出了这样的感慨:“10年、20年之后,人们还会记得我们吗?”

可以告慰他的是,在新中国50岁生日时,党和国家以最高的礼遇,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23位科学家授勋,这些为中华民族的腾飞无私奉献的人们,历史将永远铭记在心。

1999年,国家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是: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于敏、王大珩、王希季、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

思考:他们的事迹说明了什么?

三、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板书)

1、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板书)

价值是从人的需要与事物的属性之间关系引申出来的,当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时,我们就说它是有价值的。

例如,食品有价值,是因为它能满足我们吃的需要;花卉、绘画有价值,是因为它能满足我们审美的需要;文学艺术有价值,是因为它能满足我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单方面是构不成价值的。那么,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价值,也不可能从人自身得到说明,而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说明。

从前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人既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因此人生价值也由两方面构成。请同学们看书具体由哪两部分构成。

人生价值的两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为个人索取打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这两方面的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居于首位的。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板书)

(l)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板书)

提问: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需要什么?个人要生存和发展也需要什么?

(学生回答:需要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承担应有的责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做出更多的贡献。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贡献等于索取,社会会是什么状况呢?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止步不前;如果贡献小于索取呢?社会就会萎缩退化,因此,只有贡献大于索取时,社会才能存在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实,就一个具体的人而言,包括极其伟大的人物,他所能向社会做出的贡献,都很难抵偿社会给予他的一切。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天我们使用火,擦一根火柴是非常轻易的事,但从原始人学会利用火、保存火和钻木取火,再到发明了现代的火柴,这其间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积累则是一笔很难计算的巨大财富。

所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应从贡献多少去衡量,贡献越多,价值越大,雷锋、焦裕禄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崇敬和效仿,也是因为他们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板书)

刚才我们讲过,食品有价值是因为它能满足我们吃的需要;花卉、绘画有价值,是因为它能满足我们审美的需要;文学艺术有价值,是因为它能满足我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那么,当我们讲到人生价值时,最主要的也是要看个人对他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即看他为社会做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小字,了解一下农民、作家、科学家的价值是以什么做标志的?

(学生看书,回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二)发布于2021-10-25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