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社会调查

调查题目:社会撑起保护伞――少年儿童成长环境调查

活动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少年儿童成长的环境,了解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收集信息、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步骤一

明确分工,明确任务。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各组有明确的调查项目,各组选出组长负责此次活动。第一组调查当地(或者本市)的影剧院、公园、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出售门票是否对中小学生优惠;第二组走访当地图书馆和少年之家,了解这里为少年儿童提供哪些教育活动,了解其设备、场所是否安全等状况;第三组调查当地图书和音像市场,了解对少年儿童有益或者有害的图书、音像制品的状况;第四组调查当地的游戏厅,看其是否有“非节假日中小学生谢绝入内的告示,调查中小学生进游戏厅的情况。

步骤二

具体准备。各小组商量具体办法,征得家长的支持、提供必要的条件,制订安全措施。

步骤三

利用课余时间,分头调查。记录、汇总本组调查情况,由组长整理出向全班同学汇报的提纲。

步骤四

各组向全班同学汇报,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以下问题:

1.  如何利用社会上对少年儿童成长有利的各种资源;

2.  如何避免不利于少年儿童成长的社会不良因素的侵害;

3.  国家制定法律对未成年人实行特殊的社会保护有什么意义。

步骤五

综合全班同学的调查情况,由班委会整理出简明的调查报告,尤其要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将调查报告报送校长,报送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案例2讨论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危害及避免不良行为的方法

步骤一:由教师或者同学提供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具体事例(如所附“夜不归宿”的事例)

A、B、C都是某校初一学生。外班的C因为小事与B发生矛盾,并动手打了B。A看到本班同学B受了委屈,不问青红皂白就上来与C对打,凭自己身材高大把C打倒在地。这事正巧被老师碰到,老师批评A有事应该找老师解决而不应该打架,并打电话要A的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B出于感激,在放学后邀A到自己家里玩。两人边吃零食边玩游戏,到晚上九点仍不肯分手。B的父母出差外地,家里只有奶奶,也不大管B。A说已经晚了不想回家,因打架怕爸爸教训自己,提出在B家过夜。B说:“这算什么!奶奶不会反对,就住我家吧。

A的家长起初因孩子打架违反纪律而生气,见晚上十点了A未回来转而着急。于是与亲友联系并四处寻找A,结果没找到。12点多,家长无奈地到派出所报案。民警一边安慰A的家长一边说:“未成年人夜不归宿危害很大,容易受委屈、受坏人欺负,和坏人在一起还容易参加违法犯罪活动。听到这儿,家长更急了,顾不得是否影响老师休息,打电话问老师“A可能与谁在一起”。老师考虑到A打架与B有关,于是打电话给B,这才知道A的下落,并告诉A的家长。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案例1:社会调查发布于2021-10-25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