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内容的语句,品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品读感悟重点语句,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具准备:挂图 生字卡 小黑板 教学资料 录音带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12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发愤”是什么意思?(振作起来,努力去做。)

2、默读全文,找出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三自然段)

二、新授,直奔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

1、司马迁为什么要“振作起来”?他又是怎样“努力去做”的?带着这个问题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答案。

(1) 板书:飞来横祸,入狱受刑。(简介司所受的酷刑,出示司在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

(2) 板书:悲愤交加,了此残生。(痛苦、耻辱的煎熬,是生是死?该如何抉择?文章出现了一个“但”字,这个字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司马迁还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这是导致司马迁改变轻生,重新著书的内在原因。理解鸿毛、泰山及司马迁的内心真是想法。理解两个“一定”。指导品读此句。要求读出执着、坚定的语气。这一个想法促使司马迁有什么行动?)

(3) 板书:克制自己,忍辱著书。

2、指导学生看图,再读文,引导学生读出执着之后把痛苦深埋心底平静的语气。

3、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也许,冬天的早晨,寒气逼人,当人们还在梦乡,他已经( );

也许,夏天的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在树下乘凉,他仍然( );

也许,无数个夜晚,当人们围坐谈心,他依然( );

也许…………

4、齐读本段,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体会司马迁是一个坚定执着、富有责任心的人。

5、过度:除了内因之外,还有哪些外因促使司马迁写《史记》的?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两个自然段,找出司马迁写《史记》的外在原因。

2、学生汇报读后体会。

(1) 母亲河的熏陶;

(2) 历史故事的感染;

(3) 父亲的影响及嘱托。

3、从这段你感受到司马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爱史爱国、勤奋孝顺)

4、过度:一个爱史爱国、勤奋孝顺、坚定执着、富有责任心司马迁,他忍辱负重,用多长的时间写出了一部什么样的《史记》?看看课文是怎么评价这一部著作。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1)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文中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

(2)什么叫前无古人?

2、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1、学习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发愤”内涵。

同学们,司马迁卑微而又高贵的生命终于在血泪之中得到升华,最终凝结成千古绝唱《史记》。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像司马迁这样把困难挫折当作是一笔财富的英雄人物大有人在,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发愤是什么?

出示:发愤到底是什么,它是司马迁受酷刑后忍辱写成的《史记》!它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它是谈迁原稿被盗后重新写就的新《国榷》。

发愤到底是什么?

发愤是海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愤是阿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无数个发愤谛造了无数个英雄,无数个英雄的人生经历凝成了无数句震耳发愤的话语,给我们以启迪,催我们奋进。

出示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张海迪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贝多芬

五、走向生活,寻找发愤的外延

1、在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中,这样的英雄人物也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搜

集相关的故事来读。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灵城四小 张华冰

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我先布置学生在课前完成预习作业,在上课时给学生讲解了汉朝和匈奴的关系,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质疑课题,然后筛选出了两个问题统领全文,第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第二: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交流他们所理解的“发愤”的意思,在学生理解了发愤的意思是“振作起来,下决心努力”后,我问学生:“司马迁是遭受了什么打击呢?”然后采用直奔重点教学法,直奔第三段,引导学生了解“飞来横祸”这个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交流他们搜集到的资料。接着,老师补充有关司马迁受酷刑的资料。通过资料的展示,学生明白了司马迁是为了让事实真相大白而蒙冤,他为李陵的辩护使得他受腐刑,对他的身心都是极大的打击。我接着说:在“横祸”面前,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是他最终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是什么原因使司马迁选择了“忍辱偷生”呢?这个问题,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了前面的段落。是第二段中“父亲的临终嘱托”,是第一段里“从小听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励,在读到“父亲的临终嘱托”这一段的时候,我指导学生读好司马迁父亲的话,师生共同读书感悟,如果就此选择一死,九泉之下如何去见父亲?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就是“发愤”!教学中,我反复出示“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句话,学生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地体会着“发愤”的内涵,每读一次,都会受到心灵的震撼。在最后,我还让学生比较“发奋”与“发愤”的不同,让学生明白编者用“发愤”这个词是恰当的。

这节课总的感觉是教学环节设计得还比较满意,课前的准备也花了不少的时间,对课外资料的整合也比较成功,如果从一课一得的最基本的角度来衡量,我认为,这节课最起码让学生记住了“发愤”这个词在本课的深刻内涵。

但是,所有的课堂都不是完美的,有几个值得思考的地方:

第一, 自己说得过多。虽然我在提醒着自己,当学生回答得不准确的时候引导得还不是很到位,有时候为了赶进度干脆自己把答案说出来。回过头来想想这节课,教师的话语过于臃肿,今后应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第二,没有照顾到全体,虽然在这课的设计中我想让后进生和不爱发言的同学多表现,但是由于他们回答问题不准确,而且耗时较多,所以给他们的机会还不是很多,相反,那些平时回答问题较多的学生这次又成为“主力军”了。今后要多给那些不经常发言的学生一些机会,让全班同学均衡地发展。

第三,由于我说多了点,导致学生说的和读的都少了点。也使我的课堂超时1分钟。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设计(六)发布于2020-11-16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