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立交桥》教案及练习

一、掌握说明文和记叙文既有区别又有关联的特点。
二、了解通讯的特点。
三、了解改革开放后,北京立交桥的发展。
要点难点
一、把握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注意记叙和说明的交叉现象。
二、了解通讯的特点。
三、掌握“迥异”“并行不悖”“疏浚”“惬意”等词语。
写作背景
此文不需介绍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此文不需介绍作者
段落大意
北京立交桥驰名中外,是个大题目。要从这丰富而繁多的材料中理出头绪,筛
选精当,安排妥贴,实非易事。然而本文形象生动、条理清晰,从整体到局部
,由概貌到实例,并然有序,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这充分展示了作者非凡的思
维水平与表达功力。全文分三部分:
第①—⑧段为第一部分,文章从立交桥不在水上,而在陆地、在路上的特点说
起,介绍了自1974年北京建成第一座复兴门立交桥以来,十年内北京立交桥飞
速发展的概况。
第二部分为第(9)—(14)段,文章具体描写了北京61座立交桥中富有特色的四座
,即苜蓿叶式的建国门桥、三层圆形的西直门桥、向八方伸展的三元桥、似巨
大玉蜻蜓的玉蜓桥;从而反映了北京立交桥的多姿多采,是立体的画、无字的
诗;表明了首都建设事业的巨大进展,歌颂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好形势。
第(15)段到文末是第三部分,文中通过北京交通情况的今昔对比,生动而具体
地体现了立交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主题思想
这篇通讯叙述了从1974年起十年来北京立交桥的发展情况和作用,描写了北京
立交桥的优美形式和市容的美化,赞美了首都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从一个侧
面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四化建设的光辉成就。
写作特点
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十分成功。如水上桥与立交桥的对比,不仅突出了立交桥
建于陆地、路上的特点,而且通过水上桥“颤巍巍”的险状、“带缝”的桥板
、桥下的“浊流”、桥旁的“乱坟岗子”与立交桥的“壮丽、雄伟”的钢筋混
凝土结构、桥下的“车水马龙”、桥旁的“立体花园”的对比,表现了立交桥
的坚实、美观、现代化,并在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赞美。又如文
中有关立交桥建成前后北京交通状况的对比,使立交桥发挥的巨大作用不言而
喻。可见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对表达思想内容、突出全文中心都产生了令人注
目的积极作用。
写作特点

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十分成功。如水上桥与立交桥的对比,不仅突出了立交桥
建于陆地、路上的特点,而且通过水上桥“颤巍巍”的险状、“带缝”的桥板
、桥下的“浊流”、桥旁的“乱坟岗子”与立交桥的“壮丽、雄伟”的钢筋混
凝土结构、桥下的“车水马龙”、桥旁的“立体花园”的对比,表现了立交桥
的坚实、美观、现代化,并在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赞美。又如文
中有关立交桥建成前后北京交通状况的对比,使立交桥发挥的巨大作用不言而
喻。可见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对表达思想内容、突出全文中心都产生了令人注
目的积极作用。
作业练习
一、指出下列各组中加黑的字注间错误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中。
1. A.迥异(jiǒng) B.鸟瞰(kān)
C.矗立(chù) D.匝道(zā)
答( )
2. A.徜徉(shàng) B.疏浚(jùn)
C.老妪(yù) D.豁亮(huò)
答( )
3. A.窥见(kuī) B.惬意(qiè)
C.俨然(yán) D.椭圆(tuǒ)
答( )
4. A.并行不悖(bó) B.姹紫嫣红(chà)
C.偃旗息鼓(yǎn) D.雨后春笋(sǔn)
答( )
二、给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1.塞:A sāi B sè C sài
堵塞( ) 瓶塞( ) 塞外( ) 搪塞( )
2.尽: Ajìn Bjǐn
尽管( ) 尽快( ) 尽力( ) 尽职( )
3.间:Ajiān Bjiàn
间隔( ) 间量( ) 间接( ) 晚间( )
4.混: A hún Bhùn
混乱( ) 混水( ) 混合( ) 混淆( )
三、选字填空。
1.提 堤
孩 坝 纲 岸
2.浚 竣 峻
工 疏 险 完
3.宛 婉 惋
如 惜 言 然
4.联 连
络 续 合 篇
5.宏 洪
峰 亮 伟 大
6.即 既
使 然 而 刻
四、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中。
A.翌日 苜蓿 殉职 造形
B.平栏 别致 簇拥 舒展
C.昭苏 驻足 凌空 漫溢
D.畅通 栈桥 刻意 颤危危 答( )
五、对加黑的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姹(美丽)紫嫣(娇艳)红
B.并行不悖(相反,相冲突)
C.偃(隐藏)旗息(停止)鼓
D.迥(远)异
六、解释词语及其中带点的字。
1.鸟瞰——
2.窥见——
3.昭苏——
4.驻足——
5.惬意——
6.徜徉——
七、结合句意理解词义。
1.布置成圆形、矩形等几何图形的四座街心公园里,栽有松柏,植有鲜花,立
着雕塑,置着坐椅,俨然一座立体花园。
俨然——
2.疏浚一次堵塞,有时竟长达几个小时。
疏浚——
3.长虹飞架之处,昔日的交通梗塞长蛇阵不见了,红绿灯偃旗息鼓了。
偃旗息鼓——
4.四条匝道把上下两层桥面巧妙地联接在一起。
匝道——
八、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姿态 丰姿
A.立交桥各有各的造型,各有各的 。
B.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特意跑去一睹复兴门立体交叉桥的 。
2.飞架 横跨
A.1978年,京华大地上又出现了第二座 车流人流的桥。
B.十年间,长虹 遍京华。
3.情景 景观
A.不少人还清晰地记得,当这道道飞虹不曾出现在京华大地时,在这些平交路
口,早晚行车高峰时那一锅沸粥般的 。
B.每座立交桥都是一件艺术品,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字的诗,给首都增添了
不尽的 。
4.窥见 下望
A.在桥上凭栏 ,忽然意识到:旧日的桥的概念似该修正了。
B.孩提时曾跟小伙伴们一次次踏过那颤巍巍的,透过桥板缝就可 浊流的护城
河桥。
5.别具风格 风格迥异
A.西直门立交桥与建国门桥 。
B.矗立在京都东大门的三元桥,又 ,开阔、舒展、豁亮。
九、指出下边各句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试用符号把各句的成份标示出来。
1.我在宽阔的长长的桥面上欢叫着来回奔跑。
2.人们给这种路口堵塞现象起了个生动的名字。
3.昔日的交通梗塞长蛇阵不见了。
4.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
5.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
6.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
7.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8.我看见一个人站在便道旁边的电线杆子下。
9.成渝从梦中醒来。
10.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
十、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路——都市大动脉;立交桥——动脉栓塞通。( )
2.那会儿,飞遍京城的汽车司机,在这些地方指挥交通的民警,天天乘公共汽
车经过这些路口的乘客,谁没有过一两段痛苦的历程,谁没目睹过那种不大不
小、令人哭笑不得的场面? ( )
3.长虹飞架之处,昔日的交通梗塞长蛇阵不见了,红绿灯偃旗息鼓了。
( )
阅 读
十一、①坐落天坛东路与南外二环、南护城河交会处的玉蜓桥,更加壮美。②
它是桥群组成。③8座跨河桥,6座匝道桥,4座通道桥,3座铁路箱涵,组成一
个庞大的桥的系统,建桥总面积是三元桥的两倍多。④造型别致,一座座桥,
组成一只巨大的振翅欲飞的蜻蜓,仿佛是刻意创作的超大型艺术雕塑。⑤桥下
静静的流水,桥区棵棵绿阴晃动的国槐、白杨,片片流翠的草坪,团团姹紫嫣
红的月季,构成一幅巨大的工笔画“玉蜓图”。
1.选出概括这段文字大意的正确答案,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描绘玉蜓桥,突出它壮美的特点。
B.描绘玉蜓桥,突出它是桥群组成。
C.写玉蜓桥造型的别致。
D.玉蜓桥就像一幅巨大的工笔画“玉蜓图”。 答( )
2.下边对这段文字内部层次的理解哪一种正确?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 )
3.《北京立交桥》是一篇通讯,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有时也夹杂
了说明。本段3至5句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答:
十二、(一)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
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二)1974年,复兴门立体交叉桥,一种我从没有见过的陆地桥,闯入了我们
的生活。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特意跑去一睹它的丰姿。啊,壮丽,雄伟!双
层桥面,落差间隔达5.5米;上层桥面,东来西往的车辆任意奔驰;下层桥面,
南去北走的车辆畅通无阻;四条匝道把上下两层桥面巧妙地联接在一起,形成
了一幅错落相连并行不悖的交通网。
按要求填表
练习一答案
一、1.B 2.A 3.C 4.A
二、1.B、A、C、B 2.B、B、A、A
3.B、A、B、A、 4.B、A、B、B
三、1.提、堤、提、堤
2.竣、浚、峻、竣
3.宛、惋、婉、宛
4.联、连、联、连
5.洪、洪、宏、宏
6.即、既、既、即
四、C
五、C
六、1.从高处往下总体看。瞰,看。
2.从缝隙里看出来。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
3.苏醒,恢复生机。昭,明显。
4.停步。驻,停留。
5.称心,舒服。惬,(心里)满足。
6.安闲自在步行。
七、1.很像真的。
2.清除淤塞或挖深河槽使水流畅通。这里指的是疏导交通阻塞。
3.比喻事情中止。这里指的是红绿灯没有了或减少了。
4.绕圈的行 车 道。
八、1.A.姿态 B.丰姿
2.A.横架 B.飞架
3.A.情景 B.景观
4.A.下望 B.窥见
5.A.风格迥异 B.别具风格
九、1.我‖〔在宽阔的长长的桥面上欢叫着来回〕奔跑。
2.人们‖〔给这种路口堵塞现象〕起了个生动的名字。
3.(昔日的交通堵塞)长蛇阵‖〔不〕见了。
4.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
5.(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
6.(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
7.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8.我‖看见一个人站在便道旁边的电线杆子下。
9.成渝‖〔从梦中〕醒〈来〉。
10.〔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
十、1.比喻 2.排比,反问 3.比喻、拟人
十一、1.A 2.C 3.第3句是说明,第4、5句是描写。
十二、

《北京立交桥》教案2

作者: 加入日期:07-04-13

教学目的
一、进一步理解记叙文说明文的区别。
二、了解通迅这种新闻体裁的特点。
三、锻炼把记叙文改写为说明文的初步能力。
教学设想
一、安排二教时
二、了解记叙文、说明文各自的特点,从而懂得这两种文体的区别。
三、在懂得两种文体区别的基础上,进行习作的实践。
四、重在指导,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尽量少作:“分析”。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本文的主题;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二、通迅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提问:预习中,字、词方面有哪些疑难?解答,板书补充几个字的读音;翌(yì),迥(jiǒng),湍(tuān)。(课本上已注意的,要看课本,不要板书。)指名朗读,注意名读、字音,指导,纠正。
二、教读课文
提示:课前预习,有两个思考题,一个是全文段落很多,哪些段落内容的关系比较接近,可以合成一个大部分?一个是作者在本文中叙述什么?描写什么?意图表达佬思想?准备回答。小声议论,座位靠近的可交换意见;巡回,了解理解的情况。
提问:指名回答第一个总是鼓励发表各自的意见。明确: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八段),写十年中北京立交桥飞速发展的情况。第二部分(第九至十四段),写北京立交桥的多姿态多彩。第三部分(第十五段至二直二段),写北京立交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全文有叙述,有描写。
提问:每时名回答第二题,鼓励发表各自的意见。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写1974年开始,北京有立交桥,主要叙述了从1978年起,十年中北京立交桥的发展情况和作用,描写了北京立交桥的优美形式和市容的美化,赞美了首都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
提示:讨论了上边两个问题,熟读了这篇文章,是不是可以写出它的主题(有的人的换个说法,叫做中心意思,或主题思想)来?书面准备;巡回,了解。指名板演,明确:通过十年中北京立交桥的发展情况和优美形式的记叙,赞美了首都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作者写本文,实质上是在歌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主题中,存在着作者的基本思想。提示:这个主题的句子,是完整吗?有没有主语?讨论,回答,在“通过”的前头加“本文”或“文章”。提问:刚才说作者叙述,作者描写,作者意图表现什么,怎么现在写成了“本文”或“文章”呢?思考,议论,发言。
小寻(讲述):
关于主题:一篇作品,一篇文章,题材是作者组织的,主题是作者对生活的长期积累和反复提炼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我们说作者叙述什么,描写什么,意图表达什么思想,正是从作者这个角度说的。而阅读分析时,常说的主题,是从一篇作品,一篇文章来说的。这就是说,主题是作品(或文章)表达的基本思想或说明的主要问题,它显示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或态度。在“通过”的前头用上“本文”、“作品”、“文章”之类的词是必要的。懂得这个原理,知道其所以然以后,学习语言,写出主题时,就不会是盲目的实践了。
提示:这篇文章报导了北京立交桥的情况,有叙述有描写,比一般的消息报导详细多了。它到底是属于哪一类的文章呢?(指点:记叙文只是就在范围而说。)思考,议论,发言。
小结(讲述,引导,利用初一年级读过的《新闻两篇》作比较,并参看本册第二二课。)
这篇文章应归入“通迅”一类。通迅是新闻体裁之一,写真人,写真事,胡事实说话。它与一般消息不同的是:通讯的叙述比较详尽、具体;消息的叙述比较简明、概括;通讯较多地报导人物(当然也有事件),消息以报导事件为主。通讯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它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叙述,但也常常有较多的描写,有时也用抒情、议论等手法。以本文为例,它所写的事件是北京立交桥的飞速发展,所写的人物很多,是群像;依时间顺序写,有时也依空间顺序;表现手法上,描写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读课文,看看除了叙述和描写以外,有没有类似说明的句子;指出认为写作上值得探究(或者说,是写作上还需再作理解)的地方。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本文写作上的特色。
二、记叙文中的说明成分,说明文中的记叙成分的交叉现象;对这两种文体了解得进一步深化。
三、记叙文、说明文文体变换的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结合检查作业教读新课
提问(引导提出探究的问题,并板书,下同):为什么从护城河说起?为什么要这样写护城河?回答,明确:先作铺垫;并从对比中突出立交桥。护城河和桥“颤巍巍”,“桥板缝”,“浊流”以及附近的乱坟岗子,同立交桥的雄伟、壮丽、优美和徒刑多样,形成强烈的对比。为什么要连写护城河桥、玉带桥、卢沟桥?回答,明确:桥与水形影不离,由此而突出了所写对象陆地桥——立交桥。提问:写造桥年份,有什么作用?回答,明确:1974年,复兴门立交桥“闯入了我们的生活”,仅仅是开始。1978年至1989年(指导使用课本,本文发表于1989年9月)十年之间“第虹飞架遍京华”,立交桥达61痤之多。有描写,有翔实的数字,写出了发展之快。提问:第二部分各段之间的关系是臬的?回答,明确:中间四个段落具体地描写四座立交桥的造型、姿态,生动地写出各自的特点。开头的“一道道长虹”、“它们”,末了的“一座一座”、“每座”指出是全部立交桥。既概括全部61座立交桥,又具体写其中的四座,这就全面地反映了立交桥的风貌了。说是“艺术品”,是“画”,是“诗”,都是赞美之辞,正是作者基本思想的表现。提问:为什么要在第十五段中写“动脉栓塞”?回答,明确:为了用下文各段对照:“立交桥改变了一切”,并且用短句,用破折号来表现北京立交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达到歌颂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目的。
小结
细计各段落、各部分,会发现写作上可以钻研的地方,像上边所说的铺垫、对比;引入而突出对象;年份上的前后照应;具体写代表性的,并概括了人体;新旧情况的对照;存折号排出短句的引人深入思考;等等。以上只是列举,取得共同认识。课外,各人还可以探究,细读,体会(包括词语的运用)。
提问:找到类似说明的句子吗?回答,明确:第三段用数字说明,并写复兴门立交桥的结构、外型。第十一段写西直门立交桥结构、外型,用数字和比喻说明。这就是记叙文中含有说明成分。提示:回顾《中国石拱桥》看看文中有记叙成分吗?看书,回答,明确:《中国石拱桥》第八段,第十段,有记叙成分。
小结(先回忆一下读《中国石拱桥》时对说明文同记叙文区别的初步认识)
《北京立交桥》是记叙文(通讯属于记叙文)。本文体现记叙文的特点:它通过对北京立交桥飞速发展情况的报导,歌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文章的主题,表明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或态度;作者必须积累素材,并形成主题;它用描写、叙述为主要手法来记人记事边疆通过人物、事件的描述来表现主题。有是,记叙文中也会有少量说明成分。而说明文中,有时也会有少量的记叙成分(提示:回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方法,参看上面举的《中国石拱桥》中第八段、第十段的例子。)这两种文体有明显的区别,在表达上又有交叉的现象。
二、当堂练习
文章描述的建国门桥、西直门桥、三元桥、玉蜓桥等四座立交桥各有特点。试用最简单的语言概述出来(尽量用课文中的语句),参考答案如下:
1.建国门桥的特点:宛如一片巨大的苜蓿叶,犹如一个巨大的花篮,轻托着搭在上面的十字飘带。
2.西直门桥的特点:顶层机动车车道是圆形转盘;中层非机动车道是椭圆转盘,环形的空腹桥,螺旋状登高的钢梯,10座不规则开头的桥组成的中心岛,普遍使用的双抛物线形T型梁。
3.三元桥的特点:桥向八方伸展,那条长450米的架空匝道,是北京市最长的高架道路。总面积达7.5公顷,布置成圆形、矩形等几何图形的四座街心公署里,植有鲜花,立着雕塑,置着坐椅,装点得俨然立体花园。
4.玉蜓桥的特点:变量桥群。8座跨河桥,6座匝道桥,4座通道桥,3座铁路箱涵,组成一个庞大的桥系统,建桥总面积是三元桥的两倍多。一座座桥组成一只巨大的振翼欲飞的蜻蜓,仿佛是刻意创作的超大型艺术雕塑,与桥下流水桥区的树木、草坪、月季构成一幅玉蜓图。
三、布置作业
1.对立交桥的作用,作者只作了如下的概括:“跨越时间的桥”,“保障安全的桥”,“美化环境的桥”,没有展开,留给读者去思考。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就感兴趣的一点,或记叙,或说明,改写成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2.把《北京立交桥》(选择一部分)改写为说明文。并通缉一次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北京立交桥
一、体裁的识别:
新闻报道中的“通讯“(属于记叙文)。
二、主题的理解:
1.题材——十年中北京立交桥的发展,桥的优美形式。
2.手法——记叙(有叙述,有描写,有少量说明)。
3.表达思想——歌颂社会主义优越性(反映作者的基本思想,表现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或态度)。
三、写法的探究:
1.新旧对比:
2.突出“陆地桥”;
3.依时间顺序(“十年”中的发展)叙述;
4.选取有典型性的四座桥,具体地描写;
5.稍作说明;
6.用破折号分段排出短句,写出立交桥作用,引入思考。

《北京立交桥》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一、体会改革开放的政策促进了经济腾飞,给京华大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激情。
二、通过与《中国石拱桥》比较阅读,理解记叙与说明等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所起的作用。
三、了解通讯的特点。
教学难点:
区别记叙和说明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作用。
教学重点:同难点。
教学方法:①与《中国石拱桥》进行比较阅读、分析、理解、把握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特点。
②利用课文插图或教学挂图进行欣赏分析,把握立交桥的特点。
教学时数:二节。
第一节
要点:导入新课,检查预习,理清文章结构。学习一、二两部分。
内容和步骤:
一、导言:陆地上有没有桥?有谁见过陆地桥,能说说陆地桥的模样吗?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大家画出难写难懂的生字词。
2.生字:
颤 窥 匝 悖 徜徉 苜蓿
椭 瞰 涵 浚 惬 塞
翌 迥 湍 妪
3.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全文共18段,可分为三部分。
一(1—2),叙写作者孩提时的所见水上桥。
二(3—14),具体描绘京城大地的立交桥。
三(15—18),赞美京华大地的立交桥。
三、范读课文。
四、研习新课。
1.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本文的题目是“北京立交桥”,可作者却从“护城河桥”说起,假如把它删掉行不行?
——①从亲身经历说起,有亲切感。
②引起读者联想、比较。
③从水上桥写到陆地桥、陆上桥显得自然。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提问:第二部分是文章主体,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一)(3—4)叙写京城第一座立交桥。
(二)(5—8)叙述京城立交桥建造的速度和宏大的规模;
(三)(9—14)描绘四座立交桥的各自风格、特点。
(2)提问:作者在文中说到大型立交桥共61座。所提到的共多少座?
——提到桥名10座,详细描绘5座。
(3)阅读10—13段,完成表格。
桥名 使用比喻句 特点
建国门立交桥
西直门立交桥
三元桥
玉蜓桥
(4)请同学欣赏课文前的彩色插图和文中插图,对照课文,说说它们分别是文中描述的哪座立交桥?
——引导学生欣赏立交桥的丰姿。
(5)集体朗读14段,要求有感情、有节奏。
五、小结本课内容。
六、布置作业。
1.整理生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七。
课后回顾:
第二节
要点:
学习第三部分,比较阅读,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造句练习。
二、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
2.提问:作者写路口堵塞现象时借用了什么术语?
——作者借用医学术语“动脉栓塞”,形象生动道出了写于交通堵塞的现象,运用比较法来赞美立交桥的巨大作用。
集体朗读17、18段。
三、小结课文:
1.教师简述“通讯报道”的特点:
——通讯,也叫“通讯报道”,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反映人物、事件的新闻体裁。通讯以叙为主,还可插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
2.中心思想:
本文报道了北京立交桥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描述了立交桥的雄伟壮丽的风姿,热情赞颂了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
3.在记叙文中插入一些必要的说明,可以把事情讲得更加清楚,可以把作者的思想表达得更加明白。
4.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内容,以记叙为主要手段。为了使记叙的事情通俗易懂、清楚明白,离不开必要的说明和恰当的描写。
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特点,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内容,以说明为主要手段。为了使说明的对象形象、生动、准确、需要简明的记叙、生动的描写。我们读文章、写文章,都要认真分析,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和要求。
六、布置作业:
1.把《北京立交桥》改写成说明文。
要求:
a.抓住立交桥的特征,注意详略;
b.局部改写或全部改写;
c.200—300字。
2.课后练习八。

《北京立交桥》教学设计4

教案示例之四
讲读课 北京立交桥(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欣赏生动细致的描写。2、体会记叙文与说明文的区别和联系。3、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我们学了《中国石拱桥》一文,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石拱桥是桥的一类,同学们在生活中自然见过不少的桥,那么,根据自己的理解,请大家谈谈,什么是桥?(估计一般学生都认为:桥是架在水上的方便通行的一种建筑。或许也会有学生指出桥有不架设在水上的,教师见机行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抛出比较科学的定义)好,刚才大家都作了积极的发言,桥的准确定义是:供铁路、道路等跨越河流、山川、障碍物或其它交通线而修建的架空通道(据《新华词典》)。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各种新型的桥梁不断涌现。这节课我们见识一种新型桥——北京立交桥。
2、板书课题及作者。
3、常规检查:
①读准字音:匝道 浊流 翌日 鸟瞰 湍急
老妪 疏浚 惬意 徜徉 迥异
②解释词义:
孩提
窥见
并行不悖
姹紫嫣红
偃旗息鼓
4、听读课文。由学生2—4人轮读,学生注视课文细心听读,进一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5、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结构,写出结构提纲:
6、指导学生重点新闻记者第三部分。要求:①弄清本部分文字在结构上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好处。②细心品味语言,作者是如何描绘出立交桥的美丽姿态的?③明确文中插图与哪段文字对应,要求学生根据图画和文中的描写,用说明性的语言对其进行说明。
7、问题讨论:①课文开头的写法和末段中的插叙有什么作用?②课文描写北京立交桥表现了什么?
8、献疑解疑。学生提出疑惑之处,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解答。
9、课堂练习(事先印好,分发全班)。
(1)读拼音写汉字:
yì( )日鸟 kàn( ) qiè( )意
tuán( )急 chà( )紫yān( )红
并行不bèi( ) yǎn( )旗息鼓
(2)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
①十年间,长虹飞架遍京华。 ( )
②每座都是一件艺术品,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字的诗。 ( )
③“大道通天,各走一边”纵情地行,痛快地跑,何等顺畅、惬意! ( )
④街心公园里栽有松柏,植有鲜花,立着雕塑,置首坐椅,俨然一座立体花园。 ( )
(3)指出下列各句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
①矗立在京都东大门的三元桥,又别具风格,开阔、舒展、豁亮。 ( )
②它是桥群组成。8座跨河桥,6座匝道桥,4座通道桥…… ( )
③一座座桥,组成一只巨大的振翅欲飞的蜻蜓,仿佛是刻意创作的超大型艺术雕塑。( )
④1974年,复兴门立体交叉桥,一种我从未见过的陆地桥,闯入了我们的生活。 ( )
10、课外作业: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

《北京立交桥》教案5

教案示例之五
《北京立交桥》教读导引

一、导语设计
平时我们常听到一句富有哲理的话:“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桥”是通向光明、胜利的桥。
今天,人们在总结脱贫致富的经验时,从心底由衷地讲出这样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修路要是遇到水就要架桥,在发展经济的大路上,这“桥”是通向小康的金桥(板书:“桥”)。所修之路如果横穿过铁路、公路,还不停车让道该怎么办呢?对,修立交桥(板书:在“桥”字前面加写“立交”二字)。同学们一定见到过各种美丽壮观的立交桥,不知是否见到过北京的立交桥(板书:在“立交桥”前加写“北京”二字)。我想还是没见过北京立交桥的同学多,今天,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介绍北京立交桥的文章:《北京立交桥》,初步了解有关北京立交桥的一些情况,来弥补没见过北京立交桥的遗憾。
二、重点段落教学示例
首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前的“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后的“理解·分析”题。让学生学习课文有目标、有重点、有方法。
本文的“训练重点”既是学习重点,也是学习目标;“预习提示”围绕目标和竽点提出了学习方法:比较阅读。这应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焦点。叶圣陶先生讲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理解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方法修辞的法则,最重要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板书叶老的话)课文后的“理解·分析”题,是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方法的具体体现。
问:谈谈你对叶老这句话的理解。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叶老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肯地教诲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明确了阅读教学的方向。
问:本文要求将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和记叙文《北京立交桥》比较阅读,理解说明文和记叙文的特点。叶老强调阅读“最重要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谁能谈谈什么是比较阅读?
在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概括:比较阅读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的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阅读方法。(要求学生记录)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的记叙成分。教师综合学生的意见指出:《中国石拱桥》的第7、8、10自然段就有记叙成分,记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
结合上面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再次强调阅读的重点和正确的方法。读后组织学生研讨课文。
问:《北京立交桥》全文可分哪几部分?哪部分是重点段落?
学生研讨、发言,教师小结: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孩提时只见过水上的桥,没见过陆地桥。
第1自然段写护城河桥,昆明湖上的玉带桥,著名的芦沟桥,都突出写了水上的桥,为区别下文要写的陆地桥,引出北京的立交桥。
第2自然是是承上启下的一段,引导学生抓关键性词语,体会每句话的作用。这一段两句话,前一句是总结,后一句是引发下文。
第二部分(3─8自然段),写十年间北京立交桥的飞速发展。
引导学生读第3、7自然段,从记叙中找出说明的成分。此时要求学生与《中国石拱桥》中的说明作比较,区别两者的异同。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启发学生抓表时间的词语,看北京立交桥的发展,挖掘其深层含义:改革开放方针的正确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问:请同学们读第9自然段,然后谈谈这段在文中的作用,放在哪一部分合适。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第9自然段同第2自然段一样,也是一个过渡段,由前面叙述立交桥的发展转入对立交桥特点——造型和姿态的描绘。我同意同学们的意见,将其归在第三部分更合适。
第三部分(9─14自然段)
引导学生默读10─13自然段,完成下面的任务:
1.用课文中的语句,把每座立交桥的造型特点概括出来:(苜蓿叶式。整个空腹转盘。放射式。蜻蜓式。)
2.朗读第11、13自然段中说明的成分。与《中国石拱桥》中的说明作比较,进一步体会记叙文中的说明与说明文中的说明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结合《中国石拱桥》中的记叙成分与《北京立交桥》中的记叙作比较,体会说明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总结:两篇文章都是写桥,《中国石拱桥》主要向读者说明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知识;《北京立交桥》是通过记述北京立交桥的发展,歌颂改革开放的正确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两者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主要用说明的表达主法,其中的记叙成分是为了说明的更形象、生动;后者主要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法,其中的说明成分是为了记叙的更具体、可信。
第二、三两部分的学习的重点,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
第四部(15─18自然段),写北京立交桥建成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15、16自然段写立交桥修建前,北京交通堵塞和发生交通事故的严重情景。
17、18自然段写立交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学习这一部分,应引导学生透过恰当的词语和必要的修辞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语段阅读训练
阅读17、18两个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长虹飞架之处”句中的“长虹”指的是 ,使用了 的修辞方法。
2.“纵情地行,痛快地跑,何等的顺畅,惬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18自然段连用了六个破折号,试说说各自的作用。
4.结尾四句话:“跨越时间的桥。节油养车的桥。保证安全的桥。美化环境的桥。”各说明了什么意思?是从哪几方面来说的?使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5.从18自然段中找出两个比喻句来,写在下面:① ,② 。
参考答案:
1.立交桥,比喻。 2.表面上表达了作者舒心、愉快的心情,实质上赞美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好形势。 3.前两个破折号起解释作用;后四个起强调作用,强调了立交桥的作用。 4.有了立交桥,解决了交通堵塞老大难的城市问题。节省时间;有了立交桥,大道通天,各走一方,互不干扰,加快了车速,节省了汽油;有了立交桥,解决了堵塞问题。人流、车流自成体系,保证了行人、行车的安全;有了立交桥,无论是净化空气,减轻噪音,还是从立交桥的造型、绿化、美化等方面讲,都为首都增光添彩,确实是美化环境的 桥。(意思对即可)是从加快行车速度、节约用油和保养车子、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美化首都环境四方面说的。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5.①路——城市大动脉;②立交桥——动脉栓塞通。
四、有关资料补充
比较阅读法的形式:以比较的项量来分,有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宏观比较是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比较;微观比较是音项的、局部的、片断的比较。以材料的时间关系为控制荡围作比较,有横向比较(共时比较)和纵向比较(历时比较)。如,把作者的定稿与手稿作比较,把同一作者的不同时期的作吕作比较,把不同时期的用相同创和方法创作的作品作比较是纵向比较,把同一流派的不同作者的作品作比较,把同一时期的作者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作比较是横向比较。以文章的内容、形式作比较则有选择比较、结构比较、立意比较、语言风格比较、表达方式比较、文体比较等。以阅读目的来分,还有理解性比较、评价性比较、鉴赏性比较。
运用比较阅读法,应注意五点:
1.确定比较的范围,选好比较的角度。比较的范围、角度由阅读的目的决定。阅读目的不同,比较的形式也就不同。
2.比较,要找出材料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较贯穿于阅读思维的全过程之中。
4.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尤其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研读有利于分析材料的异同,发现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
5.比较阅读中要随手作好必要的笔记,以便对照检查,分析鉴别。

《北京立交桥》教案6

教案示例之二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抓住本质特征,从一般引向个别,恰当地运用比喻和文献资料来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二、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本质特征及其悠久历史和光浑成就,激励学生树立攀登科学文化高峰的雄心壮志,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教时。
二、本文如何围绕中心说明事物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具:多种桥梁型式图片:赵州桥、卢沟桥及卢沟桥柱头石狮的图片。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讲析石拱桥一般特点,赵州桥在施工设计上的独创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预习。
(一)正音:洨、鷟、匀称。
(二)释义:巧妙绝伦、秒谐、维妙维肖。
(三)分段。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1.石拱桥的特点(第1—2自然段)
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第3—9自然段)
3.中国石拱桥的发展(第10自然段)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开始学习《中国石拱桥》。
什么叫“拱”?“拱”是一种动作,用两手相合(教师用双手作势)。古代人们相见敬礼时就是这个样子。“拱”,是个形声字,从“手”,共声。大家一起读一遍。教师领读(gǒng)石拱桥,是用石块造成的象拱形的桥梁。(出示石拱桥的图片),石拱桥具有外形美观,桥身结构坚固,取材方便等优点,所以我国桥梁很多是石拱桥,桥梁有两种形式:桥洞呈弧形,中间高起的叫拱式桥;桥洞并不弯曲,桥身与水平面平行的叫梁式桥(出示两种桥梁型式图片)。拱式桥承受的压力比梁式桥大。因为它把受到的压力通过两端分布到地面,梁式桥承受压力较拱式桥小,所以它的跨度一般不能过大,否则容易折断。就外形看,梁式桥形式单调;拱式桥具有曲线美。
《中国石拱桥》是篇科技说明文。作者茅以升同志是国际上很有声望的桥梁学专家,写过很多关于桥梁的著作。
在本文中,作者从石拱桥说到中国石拱桥,又说到中国石拱桥中的杰作:赵州桥和卢沟桥。末了,说到中国石拱桥的发展。这是运用从一般引向个别的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章法清楚,结构严密。
板书: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的杰作:赵州桥
卢沟桥
中国石拱桥的发展
现在,我们按这个顺序逐步研究,作者是怎样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一)石拱桥有些什么特点,作者怎样说明石拱桥的特点的?
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石拱桥特点的词语,教师归纳并板书: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石拱桥第一个特点是“优美”。作者借神话传说和诗人的赞颂,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拱桥的美。“就像虹”、“比作虹”,这是明喻。“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拱桥是‘卧虹’、‘飞虹’”,这是用判断词组成的暗喻。两句话就把石拱桥优美的外形写出来了,语言很简洁。
石拱桥第二个特点是“坚固”。它能够“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充分说明了它坚固的程度。
作者从外到内写了石拱桥的特点。第1自然段写外形,第2自然段写内部结构。两个自然段之间用递进关系“不但……,而且……”句式把石拱桥的形式、结构两方面的优点紧紧连在一起。这是第一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并概括段意。板书:
说明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二)再研究我国石拱桥的特点。
我国石拱桥有些什么特点?
归纳并板书:悠久的历史 (久)
几乎到处都有 (多)
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杰作(巧妙奇特)
“悠”,久、远的意思;“悠久”,年代久远。“几乎”,将近到,接近于的意思。“惊人”,使人吃惊。这三个修饰语说明了我国古代石拱桥的特点:久、多、巧妙奇特。
(三)研究赵州桥的特点。
作者在说明赵州桥的特点时,先总述,然后从四个方面进行分述。在整个说明过程中,既说了赵州桥有一般石拱桥所共有的特点,又说了它独有的特点。请大家从课文里找出有关语句,哪些是属于共有的,哪些是属于独有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教师讲析: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先说它的一般特点,然后再进一步说明独有的特点,这样就易于区别。总述部分所说的“横跨”、“雄伟”、“雄姿”这些词,写现在还能看到的赵州桥的跨度、气势和姿态。它之所以能“使用到现在”、“保持着原来的雄姿”,根本原因在于它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和“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既说明了它所以坚固,能使用一千三百多年还能保持原有雄姿的原因,又照应了下文第9自然段“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完全”,百分之百的意思。“巧妙绝伦”,意思是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跟它相比。“更”,表示程度上又加深了一层。作者在这句中使用这些词语还表达了对赵州桥的高度评价。作者还引用唐人张嘉贞的赞语说明赵州桥施工设计的奇巧独特。这就突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下面又从只有一个大拱,駦的勤劳和智慧”。“完全”,百分之百的意思。“巧妙绝伦”,意思是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跟它相比。“更”,表示程度上又加深了一层。作者在这句中使用这些词语还表达了对赵州桥的高度评价。作者还引用唐人张嘉贞的赞语说明赵州桥施工设计的奇巧独特。这就突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下面又从只有一个大拱,没有陡坡,拱上加拱,大拱的组成,结构和外形的美观等四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作了具体的说明——赵州桥是个创造性的建筑。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把有关语句划出来。明确:“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没有陡坡”、“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不但……而且……还可……同时”、“大拱由……每道……”、“全桥……和……就连……”这些语句具体说明了赵州桥这一建筑在设计和结构上的“绝伦”和“奇特”。(补充注释:“匀称”。均匀的意思。“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最后引用唐代文学家张鷟的文句,更说明赵州桥具有优美的诗情画意。从它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进一步说明了它的独创性。
三、巩固新课(课堂讨论):
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介绍中国石拱桥的?他抓住哪些特点说明,又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
四、布置作业:
(一)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表现在估计、程度、限制等方面,请找出课文中用词准确的例子三到五句。
(二)赵州桥为什么是我国最著名的石拱桥之一,有哪些特点?
(三)卢沟桥有哪些特点?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析卢沟桥的特点,总结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说明方法,了解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一)举出课文中用词准确的例句。
答案
①《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②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③这座桥修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④桥宽约八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⑤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二)根据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口述赵州桥的特点。
(答案见上一课时讲析。)
二、引入新课。
卢沟桥是个联拱石桥,为什么也和赵州桥一样,是我国最著名的石拱桥呢,它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后,归纳:
1.历史悠久。卢沟桥修建至今有已经七百八十余年。
2.设计奇巧,结构坚固。卢沟桥长度是赵州桥的五倍。
这样长的拱桥,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几乎”,是相近的意思。这是一项创造性的奇巧的设计:它是由十一个半园形的长度不一的石拱组成的联拱石桥。这座联拱石桥结构坚固,作者把桥身与两岸河堤作对比证明桥身坚固。这里的“坚固”,除了说明石拱桥所共有的一般特点外,还说明桥上“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的设计建筑技术的高超。
3.形式优美。卢沟桥石柱柱头雕刻着许多姿态不同的狮子。用“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句式描绘狮子的生动姿态,显示出卢沟桥的艺术特色。(可展示图片)
中外人士对芦沟桥的推崇与赞扬,说明卢沟桥在建桥技术与艺术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卢沟桥闻名于世,除了它本身的特点外,还由于它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纪念地。
(二)我们学习了课文,了解了赵州桥(独拱石桥)和卢沟桥(联拱石桥)的特点。请大家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两个典型事例说明中国石拱桥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说明的?
引导学生讨论,教师边归纳边板书:
在详写部分,主要是用叙述的方法予以说明,同时还用了比喻(如象一张弓)、对比(如用卢沟桥两岸河堤经常被冲毁而桥本身却没有出过事作对比,说明它的坚固)、引语(如张鷟和马可·波罗的话)和文学描写手法(如写卢沟桥柱头雕刻的狮子)。这样,就具体、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从全文来看,作者先写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外形美观、结构坚固,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赵州桥(独拱石桥)和卢沟桥(联拱石桥)所共有的巧妙奇特之外,从而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独特所在。
(三)我国石拱桥为什么会取得这样光辉的成就呢?
指名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
提问:三个原因中哪个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归纳: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最主要的,因为人的因素是起主导作用的。有了勤劳智慧的人,才能创造合乎科学原理的设计和在施工中具有巧妙绝伦的技术,才能开采各地的建桥石料。
指名学生把第3—9自然段的内容归纳成段意。
板书:说明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和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光辉成就及其原因。
(四)讲读第10自然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作者怎样说明解放后我国石拱桥建筑和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展?
归纳:解放后,我国石拱桥有了发展。“大规模”、“不少”。从建造范围和数量上说明石拱桥的发展。“长虹大桥”石拱“长达一百一十二点五米”,说明石拱桥在建造技术上的发展。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与石拱桥有密切关系。“在……基础上”。“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新创造”,(补充注释:“双曲拱桥”,拱桥的一种。桥身的主拱圈在纵横两个方向都是拱形的钢筋混凝土拱桥。)说明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总长二十余万米”,是从数量说明桥梁事业的巨大发展,“最大的一孔”,“长达一百五十米”,是说明技术上的发展。
说明我国解放后造桥事业的发展,主要是采用举数据的方法,如“长虹大桥”“石拱长达一百一十二点五米”,“二十余万米这种拱桥”等。
桥梁事业这样飞跃发展,作者指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点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密切关系。
归纳段意:
板书: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
三、归纳主题思想:
本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独特创造和辉煌成果,概述了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赞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 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四、写作特点:
(一)抓住特征,由一般到个别地说明事物。先说一般石拱桥,再说我国石拱桥,进而以两座桥为例,详析它们的具体特点,也就说明了题目《中国石拱桥》。
(二)善于运用比喻和引用文献资料来说明事物(详见“思考和练习二”答案)。

《北京立交桥》教案7

教案示例之三
〔教学设计〕
一、预习提纲
1.阅读全文,说说这是什么文体?并举例加以说明。
2.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护城河桥等三座桥,其写法是什么?写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并体会其使用词语的特点。
3.第三至八自然段中写了什么?体现这一层中心的一句是什么?
4.第一至八自然段,这一部分的中心应怎样概括?
5.第九至十四自然段写了几座桥?各自的特征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法?
6.第十五至十八自然段是从哪一方面写北京立交桥的?运用了什么写法?
7.将本文与《中国石拱桥》作以对比,想想同是写桥,在写法上它们各自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1.介绍通讯的文体知识。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一般是记叙文,用叙述、描写等多种方法报道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事件。
2.阅读全文,学习生字、生词,查字典、词典,并参考注释:孩提、窥见、匝道、并行不悖、昭苏、驻足、徜徉、迥异、椭、鸟瞰、矗立、豁亮、俨然、姹紫嫣红、老妪、疏浚、偃旗息鼓、惬意、湍急。
思考一: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篇通讯报道了北京立交桥的修建和建成后的情景,作者满怀激情的赞美了立交桥如雨后春笋般的飞速发展,赞美它的千姿百态的风采,美化了北京的市容,赞美它便利了交通,推动了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功能。
思考二:根据这一中心,全文是分几部分,怎样记叙北京立交桥的?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先以三个例子从桥的概念入手写北京立交桥的飞速发展;第二再以四个例子具体写北京立交桥的多姿多采;第三最后写北京立交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对全文作以总体把握,然后再进入具体的分析、研究。
3.第一、二两个自然段,以记叙、描写的笔法,写了护城河桥、五带桥和卢沟桥,以此作为引子,引出立交桥,这三座桥的共同点是与水形影不离的桥的传统观念的总结。现代立交桥已突破这一传统观念,而是架在陆地上、路上。护城河桥的破败不堪、玉带桥的美丽多姿、卢沟桥的雄伟壮丽,概括了传统观念的各种类型,同时这种逐步深入的描述,已使情绪逐步激动起来,但仍然比上见到立交桥时的那种狂喜惊异。因此,这两段是为全文描述立交桥作好了铺垫。这两种不同的桥,反映了两个不同的时代,从而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4.第三至八自然段,写了北京立交桥建设的飞速发展。这里以简洁的文笔,以时间为顺序,真实地记叙了几年来北京立交桥的建设。“长虹飞架遍京华”一句是这一部分的中心句,“飞架”、“遍”,形象地写出了建桥速度的快,建桥数目之多。
以上为全文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写了北京立交桥飞速发展的概况。
5.第九至十四自然段为全文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形象的笔法,描写了北京立交桥的多姿多采。第九段为过渡段,由立交桥的发展转入到立交桥的造型和姿态的描述。第十、十一、十二、十三等四个自然段,分别描写建国门立交桥、西直门立交桥、三元桥、玉蜓桥四座桥的造型特点。它们分别是:一、建国门立交桥——苜蓿叶式;二、西直门立交桥——犹如满月,好似盘龙;三、三元桥——开阔、舒展、豁亮的立体花园;四、玉蜻桥——一只巨大的振翼欲飞的蜻蜓。这是北京立交桥有代表性的四个典型。第 十四段是小结,“艺术品”是总体上的评价,“立体的画”是从造型上看,“无字的诗”是从韵味上说,这是具体地表明其艺术价值。
这部分主要运用的是描写的笔法。在描写的过程中,作者抓住各立交桥的姿态、形象、色彩的特点,加以具体的描写同时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为辅导手段。这里还兼带运用了简洁的说明方法。
6.第十五至十八自然段,记叙了北京立交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第十五段概写了立交桥建成前的情形,以作为建成桥作用的对比。“一锅沸粥”是当时 交通混乱的形象而概括的比喻。作者选取一个个小镜头从路面的混乱状况到人们的心理状态的不同侧面,描述了交通混乱的危害。疏浚堵塞的不易,久困车上的焦烦,交通民警轮下殉职等三个例子,更是生动地形容了堵塞给人们带来的尴尬处境。“动脉栓塞”对这些具体描述作了概括。这是第十六段。第十七段描写了建成立交桥后交通发生的巨大的变化。这一段与第十五段形成鲜明对比,“大道通天,各走一边”的俗语运用,形象生动地概括了现在的交通状态。第十八段的四句引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立交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7.比较《中国石拱桥》和《北京立交桥》两篇课文,作课后练习二、三题。
8.将《北京立交桥》中的有关数据、资料加以整理,写一篇五六百字说明文《北京立交桥》。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七年级语文教案 北京立交桥 教学设计(河大版)教案发布于2020-11-16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