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和体会。利用工具书,能读懂浅显文言文。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3、学习本文,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刻画人物入手,体会揭示的道理。

【教学重点】1、2【教学难点】3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

东南隅( ) 倭堕髻( ) 紫绮( ) 捋髭( )须

立踟蹰( ) 骊( )驹 冉( ) 洁白晰( )

2、《陌上桑》是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一首著名叙事诗,它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只有百分之十至二十的需要老师点拔。这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语:

⑴罗敷善蚕桑(蚕桑: )⑵耕者忘其犁(犁: )

⑶来归相怨怒(来归: )⑷宁可共载不(宁可: )

⑸使君一何愚(一何: )⑹东方千余骑(骑: )

⑺白马从骊驹(从: )⑻四十专城居(专: )

⑼十五府小吏(府: )⑽皆言夫婿殊(殊: )

4、下列句子中“坐”的意思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C、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D、坐此解职

5、作品是怎样表现罗敷的美的?

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学习此文作思想准备。以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重在强调学习体验和感悟。词类活用现象,是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在归纳总结、对比中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掌握。举一反三,反复强调和理解,在翻译中强化。

6、选出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 )

A、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

B、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C、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D、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常见文言虚词,在归纳总结、对比中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掌握。举一反三,反复强调和理解,在翻译中强化。学习虚词,不能就虚词本身来单一说它的意义或用法,而是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来揣摩它的意义和用法。

【二、“合作”交流。】

7、罗敷为什么夸耀她的丈夫?

8、填空:⑴读诗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夸赞罗敷的环境、器物和服饰,采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⑵读诗的后半部分:作者从正面把罗敷的言行原原本本描写出来,让读者直接去认识、判断罗敷的人格美。这样写的好处,一是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夸张与细节描写相结合,使人感到真实可信。试举一两例作具体说明。

扩展,是丰富学生的生活视野,也是学以致用。让学生从文本走进生活,又从生活走进文本,相互渗透,达到活学活用。鼓励学生生成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思想。不过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0、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

⑴系:青丝为笼系(______) 青丝系马尾(______)

⑵下:缃绮为下裙(______) 下担捋髭须(______)

⑶居:夫婿居上头(______) 四十专城居(______)

自主学习部分主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下文注释,主动学习,课堂检测。个别纠错并强调易错者。

11、译句:

⑴青线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⑵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⑶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⑷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⑸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⑹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此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文中实词的掌握和巩固。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因此是扎实落实这一些内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解决的方法是,在理解翻译文章的基础上,再来分析讨论。

【三、“探究”拓展。】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少年见罗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2.这篇课文选自《____________》,是______代____________编写的。

13.在文中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

14.翻译下面句子:

①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②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主要是培养学生整体概括能力和再创造能力。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要懂得“谁做什么结果怎么样”一模式,化复杂为简单达到概括效果。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解决的方法是,在理解翻译文章的基础上,再来分析讨论。

15.文中描写罗敷的美貌,为什么要夸赞罗敷的环境、器物和服饰?

这一题是考查文章的选材知识。多件事写人的文章,要详略恰当。引导学生从把握文本主题的基础上来分析判断材料的详略安排。这里有个误区教师一定要指出来,就是不能以字数的多少来判断详略。

【四、拓展延伸。】

16.指出文章中直接描写与侧面烘托的诗句。

直接描写:

侧面烘托:

这是学习本文的升华,是世界观体现。在学生自主回答和小组讨论的前提下进行点拔。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17从罗敷夸夫的言辞中,可以看出,罗敷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

A.是一位炫耀夫势、贪图享受的贵妇人B.是一个胆小怕事、循规蹈矩的一般妇人

C.是一位坚贞不阿、勇敢机智的劳动妇女D.是一个爱好打扮、行为不端的不良女子

扩展,是丰富学生的生活视野,也是学以致用。让学生从文本走进生活,又从生活走进文本,相互渗透,达到活学活用。鼓励学生生成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思想。不过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8.文中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容貌,你能感受到她的美吗?请你简要说明文中是怎样刻画罗敷的美。

这道题是引导学生紧扣文本,通过找重要句子、关键词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然后进行筛选、分析,从而概括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里的关键词实际上是让学生找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这是第一问。关于详略是指内容,这一点是比较容易判断的。关键是详略的原因,是比较难的。因此这里正是讨论和探究的地方。这是一种写法,即先扬后抑,也是对比,先扬后抑学生不容易想到,但对比可能较容易。这种写法是为了突出中心服务的。这里以小组合作讨论形式来学习、解决问题,是比较合理的。

19.假如罗敷长得很丑,那么对情节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这道题是引导学生紧扣文本,通过找重要句子、关键词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然后进行筛选、分析,从而概括故事情节。可结合文中的插图内容来概括。

辩出精彩的课堂

——《陌上桑》教学反思

《陌上桑》是选自《乐府民歌》中的一首叙事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朴实聪明机智、不畏权势的美丽农家女罗敷。在她的身上我们不仅感到她那美艳的外表更应感受到劳动人民那美好的人性的光辉。

课堂上,正当师生正在赏析罗敷面对使君的调戏,义正词严的加以痛斥时。我们的大班长站了起来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君追求自己心仪的女人,无可非议。难道只有劳动人民对罗敷的喜欢是真诚的、健康的?使君对美貌的罗敷说两句话就是调戏良家女子?其灵魂就是肮脏的,荒淫无耻的?试问证据何在?

班长小景同学站起来质疑我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脑子特别灵活,且对历史和结合现实生活特别有自己的主见。但他的质疑如同抛下一枚重型炮弹,使我的思维倏地出现短暂空白,整个教室也唏嘘一片。我紧张地梳理着:诗中叙述了罗敷遭遇使君调戏,机敏地夸耀自己丈夫的功名和美貌,借此吓退使君———教材中的阅读提示和教师参考书中可是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地写着啊!看来这场舌战要升级了,那就师生联手重新审视课文,打个漂亮仗吧!

此时班上气氛空前高涨,同学们更是畅所欲言:

“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先是以住所之美、器物之美衬托罗敷的美貌,接着渲染罗敷的服饰之美,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第一段后三句作者笔锋一转,以四位男性旁观者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的种种神态,来侧面烘托罗敷。行者放下担子抚摩着胡子,少年脱下帽子,耕者锄者忘了劳作,这些都是劳动人民喜欢之情的自然流露吧!”

“而所谓的调戏就是第二段了。本段共六句五十五个字。前五句,说使君被罗敷的美貌所打动,停下车来并派手下打听这么漂亮的姑娘是谁家的,年龄多大了。而这些和前四位男性的表现一样并无异常。那使君调戏采桑少妇的就是第六句‘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这十个字了。注意‘谢’字有‘请问’之意,‘宁可共载否?’语气也很委婉。作为权贵,使君其实是很含蓄很文雅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的。派手下询问、自己亲自征求罗敷的意见这只能说使君和前四位男性的表达方式不同罢了。既没有粗鲁的语言,也没有荒淫的举止,‘调戏’一说又从何谈起?”

在质疑、分析、碰撞中,师生共同归结如下:

使君和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一样,也是罗敷的陪衬,只是陪衬的角度不同。如果说前四位见证了罗敷的外貌美的话,那使君就见证了罗敷的人格美。所以文章根本不是写什么“采桑少妇严词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也不是揭露什么“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而是塑造了一个容貌出众、聪慧幽默、不慕权贵的理想女性形象,这才是《陌上桑》的主旨。

至此,我们才舒了一口气,同学们兴奋得脸颊绯红,眼睛熠熠发光。

谁知:一石激起千层浪,也许是刚才的辩论激起了同学们质疑的兴趣。另一名同学接着提出来了另一个问题:文章最后一段写得是罗敷对自己丈夫的极力夸耀。目的是以此让使君知难而退。使君会知难而退吗?

教参上是这样写的:罗敷面对使君的调戏和威胁,沉着机智的应答。用夸张的手法虚构了这样一个英俊潇洒、有风度有修养且官居高位的丈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使君之难而退。

疑问围绕以下观点展开:

1、罗敷是真有这样的丈夫还是为了吓退使君而虚构了一个这样的丈夫?

根据第一段来看,罗敷应该是一个劳动人民。既然这样,他就不可能有这样的丈夫。再者说古人讲究“门当户对”。所以这个丈夫应该是虚构的。

2、既然我们读者能分析出罗敷所夸耀的丈夫是假的,难道使君就傻到不知吗?

是啊,我们能知,使君又怎会不知呢?而且我们的课文也没有接着写下面的故事啊。经过短暂的思索,我觉得还是和前面第一次的辩论联系起来理解比较恰当。文章只不过是借此表现罗敷的人格美罢了。至于其他不必过于较真。

一场关于“使君调戏罗敷”的争论结束了,虽然远离了我的初衷,但我欣喜地看到了新课程的影子。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本节课如果没有学生对使君是否调戏了罗敷的质疑,也就没有《陌上桑》主旨的新解,那学生仍还是一个对所学内容的生吞活剥者,死记硬背者,也就享受不到质疑的成功和喜悦。当然对教师而言,教材决不是“圣旨”,它只是给我们的教学搭建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平台,至于平台上的具体操作,如何评鉴、充实、发挥,我想本节课就是最好的启示。

《陌上桑》导学案参考答案:

1、略

2、汉代乐府诗中;一个叫罗敷的女子,巧妙地拒绝了太守调戏

3、⑴养蚕采桑⑵犁田⑶归来之后⑷愿意⑸怎么这样⑹骑马的人⑺跟随⑻独占⑼太守府⑽出色,与众不同

4、C

5、直接写其容貌美、间接写其人格美 6、C

7、这是罗敷为免受侮辱而施用的脱身之计,意在压倒对方,充分表现了罗敷的沉着勇敢和机警智慧。

8、⑴侧面描写(对比);表现罗敷的美貌。⑵、抨击使君等当权者,表现罗敷的勇敢。

9、夸张:“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细节:“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10、⑴络绳;拴,动词⑵下面,方位名词;放下,动词⑶处在,动词;长官,名词

11、⑴用青色的丝绳做桑篮的系带,用桂树枝做桑篮上的提钩。⑵回到家里又互相埋怨,耽误了活计,只因贪看了罗敷。⑶太守让人问罗敷:“可否与我太守同车共载?”⑷用什么来识别我的丈夫呢?骑着白马后面跟着黑马的那个人就是我的丈夫。⑸举步轻缓,从容大方,在府中走来走去。⑹在座的即使有上千人,也都会说我的丈夫人才出众。 12.13.14.

15.诗文讲究“言已尽,意无穷”。诗中采用虚实结合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写罗敷的美貌,先从她的生活环境写起,一直写到她的妆饰。然后避开对她的容貌的正面描写,又写旁人对她的美貌的反应,引起读者的联想,起到了正面描写所起不到的作用.

16.直接描写:为人洁白晰,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间接描写: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7.C

18.能。外貌描写,侧面衬托。

19.如果她丑,故事就不会发生了。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七年级语文上册《陌上桑》导学案 答案及教案发布于2020-11-16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