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缅怀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的光荣革命传统。
2.学习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方法。
3.认识本文说明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说明文中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结合的方法。
2.学习文章用文字及画面特征对十幅浮雕进行描述以突出主题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字词:
【注音】
瞻仰(zhān yǎng) 矗立(chù) 奠基(diàn) 砌墙(qì) 镏金(liú)
上溯(sù) 五卅(sà) 髻(jì) 天堑(qiàn)镶嵌(xiāng)巍峨(wēi ’é)
【词语解释】
1、矗立:高大而笔直的挺立。
2、落成:(建筑物)完工。
3、瞻仰:恭敬地看。
4、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
5、遥遥相对:远远地互相对峙、对立着。
6、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7、永垂不朽:(英雄或伟人的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8、镶嵌:把一物体卡在另一物的空隙内。
9、怒形于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形,表现了显露。于,在。色,神色。
二、题解
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何作用?
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抒发对先烈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副标题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历史地位。
1、导入: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它的认识。
在新闻联播中,在外国使节访华新闻中,或直接看见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在这种重大的情况下出现,体现了它的政治地位、历史地位。
2、通读全文,从落成时间、位置环境、规模、高度、质地、艺术价值、意义方面概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四、文章的结构:
1、划出课文中表示方位的词(在文中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语)
⑴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踏上台阶——到了平台
按作者的活动顺序来写,由远而近,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个形象。
⑵到了第二层平台,作者又如何介绍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的?
由下而上:台阶——平台(双层汉白玉栏杆)——碑身——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正面而背面:题词(正面)——碑文(背面)
先四周后中间:碑身四周——碑身——碑心石
⑶说明的顺序:
总的来说,本部分按空间顺序来写。
活动顺序:广场——石道——碑前——台阶——平台(由远而近)
空间顺序: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由下而上)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方位顺序:东(2)——南(3)——西(2)北(3)(东——南——西——北)
2、文章可分几部分,段意是什么?(见课文分析)
①作者的思路:
点题总领全文——介绍碑身浮雕——特写瞻仰感受。
②全文共十一段,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开头,总领全文。
说明瞻仰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全段仅两句话。
第一句告诉全国人民: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建成。“落成”表明这一工程已胜利结束,内含庄重、庆贺之意。
第二句进一步点明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印象和当时的心情:“巍峨、雄伟、庄严”既体现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的印象,又概括出碑的总体特征;“瞻仰……纪念碑”既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也与“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扣合,体现全文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2-10)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字、碑文以及十幅浮雕。
第三部分:(11)抒写瞻仰后的感受,呼应标题和开头。
“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引出结尾,呼应开头;“默默致敬”不仅与开头“万分崇敬”呼应,而且深沉地表达了人民英雄的革命业绩感人之深以及群众对先烈的崇敬、悼念之情。
3、重点批划:(课文第二部分)
①有关碑的概念
位置:广场南部
材料:花岗石、汉白玉
台基:美观朴素、洁白耀眼
正面:题词
纪念碑 背面:碑文
两侧上部:红星、松柏、旗帜
上碑座四周:牡丹、茶花、菊花
碑顶:卷云重幔
②层次
分三层:
第一层(2-3)介绍纪念碑的位置、环境、兴建过程规模和质料。
第二层(4-5)介绍纪念碑的结构、题字、碑文、装饰与造型等。
第三层(6-10)依次介绍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
第六段是总说,使人对十幅浮雕产生总的印象。第七至第十段是分说,每段开头交待作者的瞻仰方位,由此体现十幅浮雕的说明顺序。
第六段,介绍浮雕的高度,全长,耐久年限,以及雕刻的英雄人物的数目,大小和各不相同的特点。
五、英雄的故事
1、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讲讲十幅浮雕中的历史故事。
讲述要求:
(1)要交代清记叙六要素和这个历史故事的意义。
(2)口齿清楚,语言顺畅、生动。
评价要求:口齿清楚,事件交代清楚,语言生动
2、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十幅浮雕分类。研究课文,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这8个历史事件。由此说说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纪念碑
第一类: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东1、1839年,销毁鸦片烟,表现中国人民反帝的坚强决心
2、1851年,金田起义,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3、1911年,武昌起义,结束了封建帝制
第二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南4、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5、1925年,五卅运动,促使大革命风暴爆发
西6、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武装斗争第一枪
7、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者
第三类:解放战争时期
北8、1949年,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左右两边两块装饰浮雕:支援前线、慰问战士)
小结:从碑文的主演内容可知,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3、写作特点:
第七段东面两幅:销毁鸦片烟、金田起义
介绍前一幅,由实到虚,先描述画面,再写画的含义;后一幅先写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再具体描述画面,由虚到实。
第八段: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
写“武昌起义”,先介绍画面上的英雄人物,再总结辛亥革命的意义;介绍起义画面,突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的细节;在语言的运用上,‘摧毁“”冲去“”冒’“打断”“撕碎”“践踏”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起义者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也揭示了清朝腐朽的本质。写浮雕“五四爱国运动”:先指明它的历史意义,再介绍画面描述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既有概写,又有“人群高处,一个男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的特写。在语言运用上一是准确运用动词,如“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句,用“齐集”而不用“集合”“集结”,表意准确;二是恰当地运用形容性词语,如“慷慨激昂”“愤激”“怒形于色”等,从而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画面形象充满着的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写浮雕“五卅惨案”:先简介这一运动的经过,再提示它的意义,最后介绍画面情景;介绍反帝斗争的英勇场景,又注意交代背景。在语言运用上,用数词“成千上万”,动词“举着”“冲破”“前进”“加入”“勇往直前”等表现了“五卅运动”声势浩大,突出了上海人民同仇敌忾反对帝国主义的顽强斗争精神。
第九段:具体描述西面的两幅浮雕:“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前一幅浮雕,先介绍画面,再指出其意义。后一幅浮雕,只是先总后分地描述了画面上的人物及其行动,以此显示人民战争的特点,至于这一画面所表现的历史意义,则没有直接评价。
第十段:详细说明北面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简略介绍左右两幅装饰性浮雕。这三幅浮雕,都只介绍了画面而没有直接提示其意义。描绘最大的一幅浮雕,连用了“吹起”“举”“发射”“登上”“踏着”“冲去”“前进”等动词,突出了渡江战役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雄壮景象。这样写,主次分明,突出了主体画面。
总结:这十幅浮雕是将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相结合来写,空间顺序:东——南——西——北,时间顺序:即历史顺序。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教学设计发布于2020-11-16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