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 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借事说理,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 思索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伤仲永》也是一篇关于天才的文章。
二.介绍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王安石的古诗)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第一遍, 学生自由诵读,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第二遍, 指名读课文。
第三遍,学生齐读。
(2)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3)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伤仲永 哀伤,感伤
父异焉。 感到奇怪
邑人奇之。 以…为奇,认为(他)是奇人
稍稍宾客其父 纷纷 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 以…为利
四、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其原因是什么?
明确:(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原因: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渴于邑人,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 ,是因为“受于人者不至也” ,即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2.题目是《伤仲永》,但全文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伤”字。试问:题目改为《记仲永》行不行?
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的观点,这是借事说理的方法。
五、齐读全文,学习了本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六、总结: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3课《伤仲永》教学设计发布于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