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童趣
【文白对译】
余 忆 童稚 时, 能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 见藐小
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能清楚地看见最细微的事物,(我)见到微之物 必 细 察 其 纹理,故 时 有 物外之趣。
小的事物,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 蚊 成 雷, 私 拟作 群鹤舞于 空中,心之所向,
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样
则 或千或百,果 然鹤 也; 昂 首观之, 项 为 之 强。又
想,成千上百的蚊子就果真像变成白鹤一样;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累得发僵了。(我)
留 蚊 于 素帐中, 徐 喷 以 烟, 使 之 冲烟 而 飞鸣 ,作青
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
云白鹤 观, 果 如 鹤唳 云端, 为之 怡然 称快。
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余 常 于 土墙凹凸处, 花台小草 丛杂处, 蹲其身, 使与台齐;定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
神 细 视, 以丛草为林, 以虫蚊为兽, 以土砾凸者为丘,
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
凹 者 为壑, 神 游 其中, 怡然自得。
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里浏览,安适愉快十分满足。
一 日, 见 二虫 斗 草间, 观之, 兴正 浓, 忽 有 庞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
然 大物, 拔山倒树而来,盖 一 癞虾蟆, 舌 一吐 而 二虫 尽为
个很大的家伙,拔山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
所吞。 余年幼, 方 出神, 不觉呀然一惊。 神 定, 捉 虾蟆,
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
鞭 数 十, 驱 之 别院。
用鞭子抽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童稚( ) 鹤唳( ) 土砾( ) 怡然( )
丘壑( ) 癞蛤蟆( ) 藐小( ) 凹凸( )
2.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⑴ 余忆童稚时( ) ⑵ 项为之强( )( )
⑶ 果如鹤唳云端( )( ) ⑷ 以丛草为林( )( )
⑸ 方出神( ) ⑹ 兴正浓( )
⑺ 驱之别院( ) ⑻ 则或千或百( )
3.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本文中找出几个相关的成语,并解释其大意:
示例:(张目对日)能睁大眼睛望着太阳,形容目力极佳。
( )
( )
( )
4. 翻译下列句子。
⑴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⑵故时有物外之趣。
⑶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⑷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⑸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5.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 》,作者是 代文学家 。课文详细叙述了三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 ”的景象;二是神游“山林”;三是“观虫斗草间”遇到“ ”的经过。
【综合运用】
6. 童年生活如诗如画。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池上》中写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首诗写出了小孩的贪玩和天真。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童年生活的诗歌?请默写一首。
7.童年是一首歌,旋律中饱含着温馨;童年是一首诗,词句中跳跃着快乐;童年是一幅画,色彩中折射着幸福。班级准备举行“重温童年,放飞童心”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1)活动伊始,班长需要说一段开场白,请你代为拟写一段。
(2)活动中,需要播放一首相关的歌曲,以营造氛围,请你推荐一首。(必须写出歌名以及其中一句完整的歌词)
歌名:
歌词:
(3)童年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好多童年往事如风景一般烙在我们脑海深处,只能读而不可复制。第二小组同学准备进行“跟往事干杯”怀旧活动,请你为他们讲述一件童年趣事。(80字左右)
(4)留一份童心,就是留一份真诚;增添一份童心,就是拓展一份创意。第一小组的同学打算进行“放飞童心”趣味抢答活动,你能仿照示例,进行富有童趣的回答吗?
示例:为什么雨点往下掉,不往上掉呢?——因为往下掉有地面给接着,地面是它们的妈妈。
趣答:为什么月亮有时胖有时瘦呢?——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8.“必细察其纹理”这句话中的“其”指代什么?
9.翻译“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句话。
10.文章生动叙述了作者从小善于 周围 的事物,并且富于 而体味到的 。
11.文章生动叙述了作者幼年生活中的那些趣事?
12.作者幼年“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类文美读】
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①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 见②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世说新语》)
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13.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黄琬幼而慧 慧: (2)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诏:
(3)即以其言应诏 以: (4)而深奇爱之 奇: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2)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15.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16.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每课一趣】
17. 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说说漫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文——名师讲坛
1.作家作品
《童趣》节选自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沈复,字三白,清代乾隆年间人。《浮生六记》分别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指琉球)记历》《养生记道》,内容一是记述作者参与社会生活的艰辛,家庭生活,尤其是与妻子爱情生活的苦与乐;二是记叙作者游赏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种种艺术生活的乐趣。
2.写作背景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
3. 文章主旨: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4.谋篇立意
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现那令人没齿难忘的童真童趣,为此,文章以儿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为主线,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先总写童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其中“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为下文作张本。然后分说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观蚊如鹤之趣,视飞蚊为“群鹤舞空”,于蚊帐中玩蚊子,“我”感到极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游山林之趣,视小草为林木,虫蚁为走兽,土砾为丘壑,“我”神游其间,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观二虫相斗,视为“庞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虫,“我”生气,鞭数十而驱之。至此,几个分散的小故事就连缀成一个整体,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5.难点突破
(1)对《童趣》中的“趣”字应如何理解?
文章首段就交代了作者的爱好,“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一个“细”表现出作者对观察具有浓厚的兴趣。观察夏蚊飞鸣“项为之强”;观土墙、花台,“定神细视”;“见二虫斗”,“观之正浓”。在这浓厚的观察兴趣背后的正是作者享受到的“物外之趣”。因此,文题中的“趣”字不只是指童年一些天真的趣事,更是指观察的兴致、兴趣和观察的乐趣。
(2)如何理解作者“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的举动?
他惩罚蛤蟆,可能含有为两只小虫报仇,报复恃强凌弱者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享受神游“山林”、坐山观“虎”斗的审美情趣。作者虽然对蛤蟆很痛恨,却并没有杀害它的意思,只是出口气罢了,表现了儿童善良的心灵。
6.写作技巧
观察细微,凸显童真。
童年趣事,均是琐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难忘的“大事”。文章在安排好线索的同时,以儿时观察事物的独特角度,精选了充满童趣的典型材料,生动细致地加以刻画。这样,整篇文章童趣横生,每个故事引人入胜,每个细节生动传神,字里行间凸现童真。
想象丰富,童心可爱。
本文通过大胆的想象,进行高度的夸张来极力张扬童趣。如兼用夸张和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与闷雷之间的声似,以鹤喻蚊,找准了二者体形的形似。把丛草当作森林,虫蚁视为野兽,土砾比作丘谷,同样是“我”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的产物,而这些联想和想象,又是以一颗天真的童心作为出发点的,因而显得形象逼真,情趣盎然,更使文章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 童趣》导学案发布于2020-11-16